中医是怎么治病的,中医八法已有具体解释

时间:2019/3/23 14:59:42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中医治病,不外乎八种方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这也是根据自然的法则来的。其实,人体本身就有这八种功能,并且在自发地调动这些功能,维持身体的平衡,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只不过是一个辅助或促进罢了。这是中医治疗方法的根本。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起来的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机体各个部分在生理上互相联系,在病理上互相影响;不但如此,中医还把人与自然界联系在一起,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这就是贯穿中医理论的整体思想。

  中医看病讲究“辨证论治”结合“辨病论治”。首先是收集资料,中医要求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然后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中医的整体抽象思维,得出辨证结论。中医的辨证方法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等。其中八纲辨证又是最常使用的,而八纲又以阴阳为总纲,辨其表里、寒热、虚实。抽象思维的过程,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资料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相联系,根据疾病的不同,结合医生个人的经验特点,选择一个或几个合适的辨证方法,做出分析综合。最后采取相应的治法和方药或针灸按摩等方法进行治疗。

  比如患者感受外邪了,咳嗽症状很重,痰白略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还有鼻塞流清涕,头痛,恶寒(怕冷)等症状,中医诊断病名是“咳嗽”,八纲辨证属实,表寒里热证,脏腑辨证病位在肺,采取解表散寒,清肺止咳的方法,可以选用麻杏石甘汤加减。

  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望是观察病人的精神、面色、体态、舌象、表情等;闻是听病人的说话、咳嗽、喘息等声音,嗅出病人体味、排泄物的气味等;问是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疾病等;切是用手诊脉或按腹部有没有痞块等。常有人以为一摸脉便能说出患者的病情是很高明的大夫,其实中医经典里说“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对患者的观察细致入微,对各种临床现象的了解尽可能全面,有助于做出准确的诊断。

  中医的病名诊断一般并不困难,而辨证的结果就要复杂得多。尤其是久病重病多病的时候,证型往往错综复杂,虚实、寒热,不同医生都有可能做出不甚相同的结论。加之中医有不同的流派,医生有各自的经验和特点,对于同一个病人,辨证可能完全不同,采取的相应治法就会不一样。即便辨证相同,中医方剂学的内容也是汗牛充栋,医生根据各自的经验和用药特点,也可能开出不同的方药。而不同的方药有可能取得同样好的疗效,也有可能疗效大相径庭。

  目前中医体质正日益受到医生和老百姓的重视,目前比较普遍的可能是九种类型体质辨识法。其实体质辨识也包括很多方法,比如有先天体质的说法,根据生日推算人的五运六气禀赋,不同禀赋有相应的体质特点和易患疾病。一些医师把“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辨体论治”三者结合应用。作为现代中医大夫,必须与时俱进,对西医的知识也要有所掌握,才能适应时代需要。

  有人会说,中医治病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太难把握了,这是对的,中医学是一门非常博大精深的学问,绝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领悟的。有人在报刊杂志上看到一个方子,便对号入座,以为就能治疗自己的病,其实这种做法是十分不妥的,有时甚至可能适得其反。我在临床上有时也遇到这样照方开药的人,感觉很无奈。现在全民的养生保健意识的提高是件大好事,对于简单的小问题,选用一些非处方类中成药,可以自行解决,真是遇到疾病,请教有经验的中医大夫才是明智之举。

1、汗法

为什么把汗法放在第一位呢?因为人生了病,最有可能的就是感冒,医生看病,首先也是看是不是感冒,又感冒就要先治感冒。感冒的邪气是从外来的,侵袭人的体表,我们要通过出汗,直接把它赶出去。

没有生病的正常状态下,我们也会出汗。比如,夏天出汗就会非常多,其实这也是人体自己在给自己进行一种自发性的治疗。夏天,外界温度高,人体内的热不容易散不出来,就会以汗的形式来透热;体内,尤其是肌肤筋骨间沉积的一些不好的东西,也要在夏天趁出汗排出,所以夏天的汗粘粘的。这就是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也是人体的自愈能力。

有的时候,我们刚感冒,没有吃药,只是吃了一热漉漉、辣呵呵的面条,吃出一身大汗,就好了。这其实我们自身在遵循中医的原理在调节自己。

汗法,就是让人出汗,它不仅是散热,也不仅是散邪,而且还能够勾通表里,调和阴阳。很多病在向好的过程中,可能用的并不是发汗药,但人也会微微出汗,一出汗,马上就有一种通透的感觉。所以,汗法不仅仅是发汗,也不仅仅用于治疗外感病。

2、吐法

邪在上则吐之。像食物中毒的、喝了农药的,医院,就给他催吐,通过呕吐,顺势把邪气排出去。不要以为只有中医用八法,西医也在用啊。只要是好的方法,大家都在用。

讲到吐法,我想起一件事,我大学的一位老师,教文学的,才华横溢,是很和蔼又有趣的一位长者。有一年放寒假,学校给他发了一盆很高档的水仙花,除夕,在那举国欢庆的祥和时刻,也是他的水仙花怒放之时,他非常高兴,这盆水仙花伴他全家度过了一个非常愉快的春节。过完元宵节,快开学了,水仙花慢慢凋谢,他看到落花,就很伤感。

有一天师母不在家,老师看着水仙花,花和叶都枯萎了,只剩下又白又粗的杆儿,他舍不得扔,突发奇想,既然这杆儿还是白白嫩嫩的,吃了吧。他把把水仙花杆切成段,加点肉片一炒,蛮香的!叫他的儿子也尝尝,他儿子不吃,于是老师就一个人吃,水仙花杆还有点苦,苦能泻火嘛,过年大鱼大肉吃多了,吃点苦的蛮舒服的,很快,水仙花全部被老师一人吃掉了。不一会,老师就狂吐,父子俩意识到可能出事儿了,医院。医生问是怎么回事,老师说吃了水仙花。气得医生暴跳如雷:“好端端的你为什么要吃水仙?这是剧毒啊!”医生还说了一句话:“幸好你身体好,能吐掉;如果你脾胃比较弱,就吐不出来了,毒性就会被吸收,你就死了。”

这位医生的话,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只有当人脾胃好的时候,才能自动启动呕吐这个排异功能,如果脾胃不好,反倒不会呕吐,而是把有毒物质吸收了,那怎么办呢?你吐不出来医生会给你催吐。

吐法还不仅仅是呕吐,还包括吐痰。人在喝了某些化痰、排痰的药后,会咳出或吐出很多痰,这时候你就不要抱怨医生:怎么吃了你的药之后,痰越来越多,而且还越来越黄啊?这是在吐你肺里、胃里面已经有的痰,为什么不把这些东西吐掉呢?哪能把它瓮在体内呢?

3、下法

邪在下、在里,就用下法,使人从大便、小便里面把病邪排出去。人体本身也有下的功能。每天排大便、解小便,都是在下,及时清除体内的废物。

如果我们在一家地沟油的饭店大吃了一顿,回来就会拉肚子,你得肠胃好才会拉肚子,拉完了就舒服了。这也是在下,肠胃不好还不会拉肚子呢,那些不好的东西在你体内会演变成为其他的病。我们一把脉,发现体内的邪气很重,尤其是下焦,我们就要帮助他拉,帮助他排出去。

注意,下法是有限度的,一定要中病即止,不能无限制地下。

一提到下法,我们会想到很多药,通大便的如大黄、芒硝、通小便的如茯苓、泽泻、车前子,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大家饱食终日,体内垃圾太多,适合下一下,于是就会想到这些药。其实这只是直接的下法,还不算最上乘,上乘的下法是不用下药,通过调和与恢复五脏六腑,让人体自动启动排异的功能,使邪从下走。

很多人问我:“吃了药后为什么拉肚子啊?还拉一些脓冻样的东西。”我说:“这是好事啊。”方子里没有让人拉肚子的药,但人吃了之后会拉,往往拉完很舒服,而且拉了几次后就不再拉了。

4、和法

和法,用得非常多。当邪气满布全身,不上不下,不表不里,汗不得,下不得,吐不得,你就只能和,去调解,尤其是久病,涉及的脏腑多了,就更要去和了。

就像社会矛盾,刚刚出现的时候,我们可以镇压,这相当于汗吐下。如果年深月久,牵涉面广了,错综复杂,那我们就不好去镇压,只能讲求和谐,去调和它。

人体自身时时刻刻都在自我调节、调和,五脏相生相克,有帮助,有制约,这就是在调和,在均衡。五脏之中,肝脾在调和方面的作用又首当其冲:肝藏血,和肝则能和血;而主疏泄,又能解郁调气。脾属中土,主运化,能调和四旁。和法,也常从肝脾入手。

5、温法

寒则温之。温,是生生之气,对应春天,春天一温暖,万物就生长。用温药,能给人体带来生生之气,以战胜病情。所以,温法不仅仅是针对体内有寒,同时也是为了培养生生之气。

就像手上沾了油污,怎么洗?在温水里面洗,最容易洗干净。体内有病,粘腻不去,也要温以化之。所以我们化痰化瘀,用药都要略微偏温。有人说,我们能不能大剂量的附子、细辛、天雄、乌头,用大温大热的药,会不会更快更好呢?不是的!物极必反。就像洗手,在温水里洗最好,如果给你用滚开的水,去油污也许会更快的,你敢洗吗?油污去掉了,但手烫坏了呀。

我们身体的也是这样的,经受不了大温大热的药。当然,有人善于用大热药来治疗一些疑难杂症,力挽沉疴,中病即止,这是值得我们佩服的。但不能看到别人用得好,大家就都趋之若鹜,争着用大热的药,使劲用,长期用。这就不好了。注意,这是温法,不是热法、烫法。

6、清法

有火就要清,这也是天经地义的。现在有很多人,生怕用了清热的药伤了阳气。其实,当人体有实热的时候,寒凉的药还是很管用的,适可而止就行。

可能是为了防止大家过多使用寒凉的药,八法里面不讲寒法,也不讲凉法,而是讲清法。因为除了用寒凉药,还有很多其他方法也可以清热,把热往下引,往外导,这都属于清法。

7、消法

消法,就是消掉体内的各种积聚。

积,包括痰积、血积、食积等。人体无非气血,当气运行不通的时候,津液就不能很好地运行,就会成为痰。日积月累,就成了痰积。当血运行不通的时候,就成为瘀血,日积月累,就是血积。当你吃多了,消化不掉,就产生食积。当然还有人说有酒积、虫积。人喝多了酒,酒就对人体的伤害积累起来就叫酒积。体内有过多寄生虫,就产生虫积,这个现在较少。

积有两重含义。一重含义是,它是有形的,得把它消磨掉。还有一重含义,就是日积月累,慢慢形成的,那也得慢慢去消磨。因此不要用一些猛烈药,企图把日积月累的东西一下子打掉。可能真会打得掉,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消积要慢慢消,不妨多吃几副药。

聚则是无形的,往往与气有关,而且有聚就有散。有时候摸摸感觉身上有一个包,有时候又没有了——聚散无常。这也要用消法。如果说消积的方法就是消磨,消聚的方法则是消散,把气散开。所以说,积是比较难消的,聚就要好容易消一些。

肿瘤、囊肿、息肉之类的东西,都可以归结在积聚里面,可以用消法的,说穿了,也并没有那么可怕。消法有点伤人,在消积聚的同时,对人的气血也会有一定损耗,所以把它放在后面。

8、补法

最后是补法,虚则补之。我们天天都吃饭,五谷为养,就是在补我们自己。不吃饭,就没力气了,一吃饭就有力气了,饭是最好的补品。

补法放在八法的最后,首先是告诉大家不要乱补。现在很多人一有病,就认为是虚,虚就要补;还有人没病,也不虚,也想补一补。为什么?人心向贪,贪则喜补。不要以为只有贪官才贪,如果我们到了贪官的那个地位,说不定比贪官还贪,因为整个社会人心都向贪。自古就是这样的,所以自古大家都喜欢用补药。医家纠偏救弊,为了防止大家乱用补药,所以把补法放在八法在最后。

医生面对一个病,首先要考虑其他的七法,最后考虑补法。否则,不但没有补正气,反而补了邪气。好比一个单位出了问题,矛盾重重,不能运转了。你首先应该想到是有没有害群之马,如果有就赶紧清除出去,这就相当于汗吐下;如果大家都有问题,没有典型明显的害群之马,那就是要用调和的方法。最后你才能考虑给这个单位拨款。如果出了问题就拨款,不但不能解决问题,钱可能还全被某些人给贪了。

补法放在最后,还提示大家在大病之后要适当补一补。生病对人体是个消耗,治疗的过程也会对人体也会造成一定的损耗。千万不要以为医疗是用来享受的,没办法的时候才用医疗。比如感冒,被邪气入侵了,身体来抗邪,发热,就会消耗,伤阴啊;治疗上,给你发汗,又消耗了很多津液。感冒治好后,下一步,就要补充津液以善后了。尤其夏天的感冒,消耗津液更多,所以常用竹叶石膏汤善后,一面清除余热,一面补充津液。补法在这里也不是单用的,只是有那么点儿意思。

当然,在亦常大病好了以后,人体也会自动地启动补的机制。这时候,医生给他健脾,就蛮好了,饭量上去,自己也就在给自己补。没必要用人参、鹿茸,大补一通。

有人经常问:我肾虚,要补一补,怎么补?我说,与其补,你不如从此不要伤它,这样的话,身体自己就能把肾补起来。如果硬是用药来补,就好比一件衣服,先扯烂了再给你补,你乐意吗?首先,补的就不美观了;其次,补的地方,以后更容易破。所以我们生活中要注意,不要等伤了自己的身体再去补,更不要过于依赖补法。

其实,八法并不仅是用药的方法。在这八法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可以用药,也可以用针灸、导引、刮痧、拔罐、按摩、推拿、祝由、符禁、饮食调节等。这些都是治病的手段。不管是哪一个手段,都要用到八法。甚至有人说音乐也能治病,是的,音乐也是良药。我们初学中医,先要学思想,有了思想,治病的手段,可以信手拈来。而不能说,别人说某一个方法治什么,你马上就盲从。当然,话又说回来,方药、针灸这两种治疗手段,还是最主流的,我们要把精力放在这上面。

我们只为传播中医,只为中医复兴而努力。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传承中医经方真谛。分享知识,分享快乐,迈向健康之路。









































拉萨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北京白癜风到哪里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zyys/6329.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