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究竟还适不适合现代社会我抒我读第

时间:2018/10/6 20:23:21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

每周六中午1点的《我抒我读》节目

准时在电台播放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市委宣传部的向宁陵

带着《思考中医》到节目

给我们分享读完这本书后的思考与启发。

我们的“全城搜书”栏目

与广州全城30多家书店联动

发布每周十大好书推荐

想知道最新、最受欢迎的书籍有哪些?

请跟紧我们的畅销书榜单吧。

文丨向宁陵(市委宣传部)

主播丨吴央央(广州电台)

《思考中医》又名《伤寒论导论》,作者刘力红是一位超级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医经典的医学博士、教授,现供职于广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部,他致力于《伤寒杂病论》研究解读和疑难病症研究。

这本书酝酿了近十年,是他在给学生们讲授《伤寒杂病论》时的教学心得及深层思考的总结,也是个案特点和学术规律结合研究的典范。为避免深奥晦涩,作者竭力将学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一、中医讲究什么?

中医最核心的东西是阴阳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翻译过来,就是讲一年的阴阳变化以及万物生长,阳生阴长指的是春夏,阳气在释放,阳杀阴藏指的是秋冬,阳气在收藏。一年中四季变化,春生(温)、夏长(热)、秋收(凉)、冬藏(寒),是阳气收藏与释放之间的变化,于是万物也随之生、长、收、藏。

伤寒指什么

寒是阳气的收藏状态,寒是冬之气,也是藏之气。冬天就应该养藏,裹好棉衣,把阳气藏好,不要扰动。伤寒实际上就是伤“藏”,生、长、收、藏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掉了链子,把整个“养藏”给破坏了,破坏了整个阴阳秩序。伤寒就是伤阳,阳气就不能发挥作用,不能作寿命的保障、不能卫外为固,那么各种伤寒、湿热、温病都有可能发生,百病都可能发生。可见,伤寒的危害太大了,所以张仲景要以伤寒杂病论来作书名。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中医作为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处处体现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尊重自然,顺应天地变化规律的特点,这是中医的基本理念。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份子,顺应天时才能颐养天年。为什么熬夜对身体伤害极大?中医认为一天之内也有春夏秋冬的小周期,也对应生、长、收、藏,在日周期里春夏秋冬各自只有三个时辰,到了半夜就好像到了冬天,夜半必须阳藏,必须睡觉,这才顺应天时,夜里熬夜就破坏了天时,是伤藏、伤寒、伤阳,对人体危害极大。

上工治未病

黄帝内经里将医生分了几个等级,“上工守神、下工守形”。上工是非常高明的医生,神是无形的,属于形而上的范畴,守神就是治未病,还没有成形的病,在疾病还没成形、没大范围扩散的时候就干掉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扼杀在摇篮中”,防患于未然!提前防治、事半功倍、见微知著、防微杜渐,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已病则是已经成形的病,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从未病到已病,从未成形到已成形,借用西医的说法,疾病进入器质性的阶段,治疗起来就困难多了。

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蔡桓公一开始不相信扁鹊的诊断,说“寡人无疾”,还笑话扁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越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好的越快,越是拖到后面越麻烦,病入膏肓神仙也没办法救啊,最后病死了,这只能怪他自己,中医可不能背这个黑锅,所以扁鹊见势不妙提前逃走了。有一句话叫“佛渡有缘人”,中医也是一样的,治的也是有缘人。

二、开方就是开时间

中医治病开方实际上就是开时间。这也是本书最想让读者明白的一个道理。什么叫开方?《周易》里说“方以类聚”,中医的相关性研究就放在方上,指的是一类或很多类导致疾病产生的原因。疾病的因素再复杂,也离不开这个方。反过来,我们治疗疾病叫开方,比如病人生病因为寒,根据“寒者热之”原则,模拟一个南方的热去对治寒。中医治病的真实境界其实就是利用“药物”的不同属性来模拟不同的方、不同的时间、空间。时间可以用药物来模拟,空间也可以用药物来模拟。治疗疾病就是方的转换,就是时空的转换。将目前这个病患所处的受疾病折磨、不健康的时空状态,通过开方子,用药物来模拟、来转换,来转移到健康的时空状态,转移到顺乎天地变化规律,遵循自然之道、阴阳和谐的状态。

三、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较长时间以来,世人眼中的中医只是治疗慢性病的,中医经典也被扔进了故纸堆,中医沦为配角、沦为江湖郎中的悲惨地位。面对这种现状,作者痛心疾首!写这本书也基于他责无旁贷的使命感。为此他开篇就指出,对中医要树立正确的认识!

中医学是道器合一的学问,

形而上和形而下兼具。

这正是中医的精髓所在。易、道、医同源,有很多形而上的东西,现代科学不能证实,不代表就是不科学。比如,很多国人和外国人质疑经络是否存在?目前的医学解剖实验确实不能证实,因为在死人身上的解剖学,是现代西医的生理学基础,但经络是无法存在于死人体内的,很简单,因为“断气了”——中医“精气神”无一不是强调鲜活的生命体本身!如果换一个活人实验,一边刺激经络上的穴位,一边用物理仪器进行测量,确实能检测出人体受到穴位刺激后的微电流要强于其他部位,人体自身的感受更是千姿百态,每个人的经络敏感程度不一样。

我们要理直气壮地为中医正名,

必须首先解决好评价体系的问题。

中医文化并非没有科学实验,而是一种“内视返观”的内证实验,一般人很难想象。中医运用的“内证”思辨,与西医的科学实证主义,完全不是一个坐标系,不是一个话语体系,因此千万不能套用西医的衡量标准,必须摸索制定一套以传统文化为基石的中医药学的话语体系、坐标体系和衡量标准,并使它逐步成为国际遵循的唯一标准。

怎样才是正确的中医现代化方式?

我们目前提倡的现代化,提倡的现代中医教育,完全就是用现代科学这个“形而下”的筛孔去对中医进行过滤,认为滤掉的是“精华”,是可以继承的,滤不过去的就认为是“糟粕”,就要扔掉。可是真正被过滤掉的,恰恰是形而上的部分。由此可见,现代中医教育的路子,只是一条培养造就“下工”的路子。

学好中医必须恢复师徒相授的传统。

跟着师父在临床实践中学习,这才是传承传统、重新弘扬中医文化的正确教学途径。中医既然是形而上与形而下合一的学问,他的教育和传承也应该围绕这两方面来进行,目前我们采用的学院教育模式只能适应形而下的部分,形而上的学问呢?必须依靠真正意义上的师徒相授这种教育模式,所以很多中医大家都是出生医学世家,家学渊源很深,有好师父领进门很重要,否则始终都在门外兜圈子。

四、中医在走向世界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85岁的德国曼福瑞德·波克特教授,他50年代在巴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开始学西医,并接触到中医,拜访过多位中医大夫。家有中医书籍多种,以在西方传播中医学为己任。他说:“中医是一种内容最丰富、最有条理、最有效的一种医学科学。”“中医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共同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也就是上工治未病的思想,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现在中央和各级政府都越来越加大对中医中药事业的重视和投入,我们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要上升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弘扬传统中医文化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将中医文化发扬光大!大力推广祖国传统医学,不仅能早日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更能为全人类健康生存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市委宣传部也一直大力推广传统历史文化的研究,从年开始先后资助了广州中医药大学7位专家的研究课题《明清时期广州流行性急性传染病流行规律与防治研究》《广州古代医药文化史研究》《广东道地特色中医的文化发掘研究》《广州大典三种妇科医籍的研究》《岭南采药录草药释名考订》《近代广州医药工商业发展史研究》《民国时期广州地区医学教育类文献研究》等。

节目录制现场

全城搜书:每周好书推荐

本期我们带来学而优书店提供的

热销书榜单

↓↓↓↓↓

最后,再给大家推荐1本新书

沙龙·莫勒姆/乔纳森·普林斯《病者生存:疾病如何延续人类寿命》

糖尿病是人类挺过冰河期的秘密武器吗?日光浴真能降低胆固醇吗?母亲在怀孕初期吃垃圾食品,婴儿更容易出现肥胖症吗?这些问题你也许想都不曾想过,甚至一些医学研究者也可能不会







































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费用少
专业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zyys/5377.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