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煎煮方法与临床药效关系密切,一直以来都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伤寒论》中语言比较简练,但在煎煮法上却浓墨重彩,可见张仲景对煎煮法的重视。
煎法,即对药物的煎煮方法。是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如徐灵胎谓:“煎煮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张仲景论煎服法独具匠心,如先下入煎、后下入煎、分煎合服、煎煮丸药、麻沸汤渍、去滓重煎、米熟汤成、加酒同煎、加蜜同煎等法。煎煮之法与药效关系密切,值得深入研究。
先下入煎
在《伤寒论》中,使用解表发汗峻药时,常常用先煎去沫之法。如此煎煮,既可消散其升散温燥之气,以防过汗亡阳,又可缓辛温峻烈之性,以免药后心烦。其次,对于质地致密、板滞黏腻之品,亦用先煎之法。诸如栝蒌、葛根等药,均需先煎以取尽其味。凡此类药物,每嘱患者,在煎煮之前先用冷水浸泡20~30分钟,更能煎出其有效成分。
此类煎法有22个方,如麻黄汤以及含有麻黄的方剂,均先煎麻黄;葛根汤及含葛根的方剂,先煎葛根;茵陈汤中先煎茵陈等。先煎者多为主药,其意久煎出汁,使药味浓厚,以更好地发挥功能。麻黄先煎去沫,可以减去沫中杂质带来的其他作用。《伤寒论》中用麻黄的方剂共有7首,此7方用麻黄虽皆是先煎,但先煎之中还略有差别:一是麻黄汤、葛根汤、小青龙汤等,都是“先煎麻黄,减二升,去上沫”;二是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升麻汤等,都是“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三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先煎麻黄再沸,去上沫”。由此可见,麻黄在不同方剂中的煎煮时间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病症,张仲景采取了不同煎法以使药物达到最好的疗效。
后下入煎
针对不同药物性味的特点,根据病情使用后下入煎法。如桂枝既有解肌散风,调和营卫之功,又有温通经脉,温阳散寒之用,若用于外感表证,当另包后下,以取其辛香走窜之气味。如桂枝人参汤方后注云;“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肉桂更煮,取三升”本方先煮人参四味,取其温中散寒、补脾益气的功用,后下桂枝,使其发表出邪,而不受人参、干姜的羁绊,否则五药同煎,则变桂枝芳香走表为温里通阳之用,就达不到表里两解的目的。再如大黄,多数情况是与他药同煎,取其味厚力雄,以行破结化瘀之用,诸如茵陈蒿汤,抵当汤中之大黄。而大承气汤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之大黄,却后下入煎,如此取其苦寒之气,以清热导滞,推陈致新,清泻阳明之邪热。又如栀子豉汤中的豆豉,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中的猪胆汁,黄连阿胶汤的鸡子黄和阿胶,小建中汤的饴糖等,均为后下或冲服、烊化。因这些药物久煎容易破坏有效成分,减低药效,或者不需煎煮,放入汤液中微加搅匀,令其溶化即可,以便更好地发挥药效。
分煎合服
将一个方中的药物酌情分煎,最后将诸药液合而服之。如附子泻心汤,煎附子取其味厚重浊下行之性,意在温补肾阳而固表实卫;另渍三黄,取其气薄清轻上行之用,意在宣泄郁热而消满除痞。如此煎煮,上可清热开郁,下可温阳实卫,寒热并用,相济不悖,可谓寒热异其性,生熟异其味,药虽同行,气味温凉殊途而功效各奏。张仲景用药之妙,其方之精如此。
煎煮丸药
对一些性味峻烈之品,张仲景不但根据病情改汤为丸,而且常用煮丸之法,可使峻药缓行,以攻为和,这样既可使药物缓缓发挥作用,又不致于因药物过猛过急而出现伤正留邪之弊。如实热结胸偏上,病势偏缓者,张仲景在力大用猛的大陷胸汤内,加入白蜜、杏仁、葶苈子等制成丸剂,煎煮顿服,取“丸者,缓也”之意。再如抵当丸,“上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为取峻药缓攻之义。
麻沸汤渍
麻沸汤即滚开水。因水刚开时,水面有水泡如麻子大,故取名麻沸汤。用开水浸泡药物,搅拌后去滓饮汤,谓之麻沸汤渍法。大黄黄连泻心汤是治疗胃脘部堵痞塞、按之柔软属气痞的有效方剂,张仲景在方后注曰:“上二味,以麻沸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服”。用麻沸汤渍之是因为大黄、黄连气厚味重,长时间煎煮后,多走肠胃而具泻下作用,故本方不用煎煮之法,而以滚开的沸水浸泡少顷,绞汁即饮,这种特殊煎法所得汤剂就能达到取其气、薄其味而除上部无形邪热之目的,治疗火气痞。而在《金匮要略》中大黄黄连泻心汤则煎煮顿服,取其味厚力雄,清泄血分之邪热,治疗吐血。张仲景在使用附子泻心汤治疗“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时,将“三黄”用麻沸汤二升渍之,以清泻上部之邪热而达到结散痞消;再将附子“别煮取汁”而发挥温经固表之功。
去滓重煎
本法先将药物煎煮时许,然后去滓再煎浓缩取服。大凡和解之济,诸药之性味有或辛或苦或甘之不同,作用又有或开或降或缓之区别,其效应有或取其味与气之差别。若以常法煎煮,则难免因性味不均而影响疗效。使用去滓重煎法,则使诸药性味均和,作用协调,能达到和解之用,从而提高疗效。正如陈修园所说;“去滓重煎,有其能。”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均属和解剂,分别用于和中降逆消痞、和胃消中、消痞止利、和胃降逆、散水消痞。方后注曰:“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云“去滓再煎”者,就是使用浓缩法减少药物的体积,让患者服药量不致过多,其目的在于使“三泻心汤”和阴阳、顺升降、调虚实之功卓著。药性和合,不偏不烈,更适合于半表半里、升降失司、寒热错杂之证。
米熟汤成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等,这些方后均注有“米熟成”。米熟则汤成,目的在于取粳米甘平之性,在补养脾胃肺阴的同时,缓方中其他药物的寒降之性,使药性在中上焦持久地发挥治疗效用。由于粳米是药食两用、以食为主的性能,属多数药房、药店配方“断档”饮片,医师处方、药师配方时只是告知病家或患者从自家的米袋中抓出“一撮”放在其他药中一起煎煮。在处方或配方有粳米的处方时,“抓一撮大米放入”成了医师或药师们的“口头禅”,很少有医师或药师告知病家或患者“米熟汤成”这个煎煮的“度”。
加酒同煎
酒乃水谷精悍之气也,有通心阳利血脉之功。因其性剽悍滑疾而不易入于血脉,故用其煎药时需加入一倍之水,以变悍为柔而减其滑疾之性。如炙甘草汤,原方要求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同煎。佐清酒同煎目的在于借酒行气血、通经络、和阴阳,助行药势、宣痹通阳。尤其在补阴剂或气血双补剂中加酒能够通行药性,达到补而不滞之目的。炙甘草汤是治疗气虚血少之脉结代、心动悸的常用方剂,在煎药的同时加入清酒,不独增强通心阳、推动血行之作用,而且还使诸养阴药滋腻之性得清酒而消除。此外,酒还是一种很好的溶媒,加酒同煎,方剂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最大限度溶出。因酒味芳香,易于走散挥发,故当以酒后下为宜,而且煎沸时间不宜过长。此外,书中还提到苦酒煮沸之法,古之苦酒,即今之米醋,因其性味酸涩,故有消肿敛疮,活血化瘀之功。少阴病,邪从热化而见咽中生疮不能言语者,张仲景用半夏、鸡子清纳于苦酒中,煮沸去滓含咽,以行米醋消肿敛疮之功。
加蜜同煎
陷胸丸,以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张仲景在方中加蜜之目的有四:一是为了缓和陷胸丸的峻烈药性变峻下为缓攻;二是取其和中之效,顾护胃气;三是取其甘润缓急之功,辅佐主药发挥作用;四是取甘以矫味。《本草纲目》云:“蜜,其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和营卫、润五脏、通三焦、润脾胃”。今天有些医师在处方时往往舍蜜不入,使方剂疗效不能尽最大限度发挥,甚为遗憾。
其他还有很多例子,如浸渍法、急煎法、久煎法、烊化、兑冲等,在溶剂的选择上又有清水、涝水、甘澜水、清浆水、泉水、井花水、东流水等的分别,此外还有煎煮火候的讲究。张仲景当年写书时尚无纸张,故《伤寒论》中语言比较简练,但是为何在煎煮法上,张仲景花如此之多笔墨?由此可见煎煮法之重要性。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古老的中药煎煮法似乎已经过时了。现在通常都是用机器煎煮,虽然省事省时,但是药物都是一股脑地投下去了,先煎、久煎和后下的不同效果就很难体现了。也有患者在自己家中煎煮,这样虽然能够区分先煎、久煎和后下,但是即便是先煎,如上所述,也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恐怕很少有患者能够掌握。今人为了省事,煎煮中药时大都一概等同视之,中医的现代化不是这个样子的,虽然煎煮省事了,但是中药的效果却大大降低了,中医的疗效也就无从保证了。
若欲治病,当深究药物之煎法,如此才能助汤剂洗涤五脏六腑、开通经脉、理导阴阳、破散邪气、润泽枯槁、悦人皮肤、益人气血。(谢妍南京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看看我们的百草园,药材好药才好!您都认识这些中药吗?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神奇的中药王国吧:
当归[dang/gui],主产甘肃东南部,以岷县产量多,其次为云南、四川、陕西、湖北等省,均为栽培。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之功效。常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肠燥便秘。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白术[báizhú]
白术(zhú),拉丁学名Atractylodesmacrocephala。别名桴蓟,于术,冬白术,淅术,杨桴,吴术,片术、苍术等,属于菊科、苍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凉爽气候,以根茎入药,具有多项药用功能。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山区湿地。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医学启源》记载:“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安胎。”
黄芪[huang/qi]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古代写作黄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它来源于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的干燥根。黄芪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为补气要药。临床应用时习惯分为生用、蜜炙、麸皮拌炒3种,其药效各有不同,生黄芪多用于固表、托疮、利水等;蜜炙黄芪多用于补中益气;炒黄芪多用于益气健脾。
麦冬[màidōng]
麦冬(学名:Ophiopogonjaponicus(Linn.f.)Ker-Gawl.)百合科沿阶草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根较粗,中间或近末端常膨大成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小块根,茎很短,叶基生成丛,禾叶状,苞片披针形,先端渐尖,种子球形,花期5-8月,果期8-9月。麦冬原产中国,日本、越南、印度也有分布。中国南方等地均有栽培。生于海拔米以下的山坡阴湿处、林下或溪旁。麦冬的小块根是中药,有生津解渴、润肺止咳之效。
肉豆蔻[roudoukou],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干燥种仁。分布于台湾、广东、云南等地。具有温中行气,涩肠止泻之功效。常用于脾胃虚寒,久泻不止,脘腹胀痛,食少呕吐。
夏枯草,[xiakucao]其生长在山沟水湿地或河岸两旁湿草丛、荒地、路旁,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以河南、安徽、江苏、湖南等省为主要产地。可以清火明目,能治目赤肿痛、头痛等作用。其为清肝、护肝“圣药”。专治目珠夜痛、头目眩晕。常见的凉茶夏桑菊源自清代名方,三味药均通肝经,是独一无二的经典配方。
鸡血藤[jixueteng],为豆科植物密花豆干燥藤茎。秋、冬二季采收,除去枝叶,切片,晒干。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具有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之功效。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风湿痹痛,麻木瘫痪,血虚萎黄。
红藤,别名:大血藤,为木通科、大血藤属落叶、木质藤本植物;茎红褐色;复叶三出,互生;花单性异株,辐射对称,花瓣6,极小,花萼6,花瓣状;果实为聚合果,由多个肉质小浆果组成。生长在海拔-米的林缘沟边或灌木丛中。根茎可药用,有通经活络、散瘀止痛、理气行血、杀虫等功效,主治风湿痛、天气变化导致的关节酸胀、跌打损伤、痛经、闭经、蛔虫。也可作兽医用药,对牛马误食蚂蝗所致疾病有疗效。根可作染料。茎皮含纤维,可制绳索。枝条可为藤条代用品,供编制藤椅或其它藤器。常见于山坡灌丛、疏林和林缘等。分布于中国中东部,中南半岛北部。
蜈蚣,中药名。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归肝经。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主治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㖞,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蛇虫咬伤。
白花蛇,在中医学方面,小白花蛇(俗称,金钱白花蛇)使用更为平凡,更容易入药。多为泡酒,或磨粉服用。对偏瘫,瘫痪,手足麻木,中风,风湿,关节炎,牛皮癣,等顽固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灵芝,本品为多孔蓖科真菌灵芝的子实体。全年可采,阴干或晒干。功能主治为:滋补强壮。用于健脑、消炎、利尿、益肾。市面上有很多都是假的,大家要学会辨别哦。
资深中药师挑选上等优质中药材,每日检查药物,保证品质。
由上等药材制成的系列养生产品之一足浴包
由上等药材制成的系列养生产品之一香囊(防蚊、防感冒、助眠等)
甘肃大家中医门诊部郑重承诺:选好药!用好药!亲民价!保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