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达哥看医药”,随时掌握最新消息
文
和达资本王海波
前言
按: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年12月6日发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各族人民在数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
产业投资地图分为(上)、(下)两篇,本篇主要内容为中医诊疗服务行业供给侧分析、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分析。
三
供给侧分析
1、中医类医疗机构概况
根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我国中医类医疗机构数量总体从年的38,家增长至46,家,年复合增长率为5.0%。
各类中医类医疗机构[2]中,从绝对数量来看,中医类诊所数量最为庞大,医院次之,门诊部数量最少。从增幅来看,过去几年中中医类门诊部在过去四年保持了平均两位数的增幅,年化增速达10.2%,远超医院4.6%和中医类诊所4.9%的年化增速。
从所有制结构对比来看(医院分公立和非公立进行统计),自年以来,医院数量趋于稳定,在年甚至略有下降;而非医院数量则在此期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幅度,年复合增长率为16.1%。
注:[2]中医类研究机构常年维持在48-49个之间,在此未做研究。
此外,结合需求侧分析中各级别中医类机构的诊疗服务量,可以计算出历年来各级别中医类医疗机构年均诊疗服务量: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中医类诊所年均诊疗服务量平稳中略有下滑,而医院和门诊部的诊疗服务量有所增加,表现出中医求医者倾向于在高级别医疗机构就诊的意愿较为强烈。
2、中医类卫生技术人员概况
按医院级别,对医院、中医类门诊部和中医类诊所的卫生技术人员进行统计如下表: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和中药师从业人员的数量在近年来保持持续增长,其中医师的增长速度快于药师,同时,在中医类门诊部的增长医院。
同时,通过与机构近年增速对比,医师的增幅超过了相应机构的增幅;也高于整个医疗产业医生的平均增幅,按统计年鉴,中国执业(助理)医师从年的2,,名增长至年的3,,名,年复合增长率5.4%。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如此快速的医师增幅,应与政策的大力支持有很大关系。
结合统计年鉴中的机构数量,可知目前各类别中医机构中医类执业医师平均数量和中药师平均数量如下:
从上表可知:1)从绝对数量来看,医师和中医院,门诊部尤其是诊所较为缺乏,尤其是诊所,平均每家中医类诊所拥有的执业医师数量尚不足一名;医院可以给医师带来的职称评定、社会保障、学习经验等方面有关,也与整个医疗行业一致;2)从相对增幅来看,中医类执业医师和中药师的增长都较机构增长更快,尤其是在门诊部和诊所级别。
此外,结合需求侧分析中各级别中医类机构的诊疗服务量,可以计算出历年来执业医师年均诊疗服务量: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各级别医疗机构中,中医执业医师年均诊疗服务量都有所下滑,尤其是门诊部与诊所中的医师年均诊疗服务量下滑明显,这也与前述中医类医师的超高增幅有关。
3、中医馆[3]
注:[3]本节内容主要来自于《年国医馆发展蓝皮书》。
中医馆,也叫国医馆,多为民营企业,是近三四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中医医疗机构。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将-年这三年定义为中国药店发展史上的“中医馆年”,因为这三年中国连锁药店的国医馆数量大幅增长。以深圳为例,年底中医馆数量32家,到年底增长至多家(疑为非正式登记在案数)。
医院相比:中医院规模、实力、设备、人力都远远高于中医馆,中医院有更为严格的准入标准,比如医护人员数量、病房数量、设备数量、管理等软性指标等都必须符合条件,医院医院管理。相比之下,中医馆准入资格相对宽松,大多以中医诊所名义开办,且基本没有住院病床,大型检测设备很少或者没有。
根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调查统计后发布的《年国医馆发展蓝皮书》,全国共普查登记在案的中医馆数量为家[4],其中,连锁药店下属医馆超过半数。这一数据意味着全国30个省平均每个省接近13家,其中分布最多的区域分别是重庆市、广东省、四川省,超过总样本量的33%。民营机构占比接近75%。而据动脉网《年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报告》中的最新数据,到年全国在业中医馆数量已达到家。
之所以近年来中医馆在国内热度快速上升,开馆数量大幅增加,中国医药物资协会总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政策鼓励(见相关政策分析);2)传统药店转型需求导致中医馆热;3)中医馆是低投资快产出的业态,具有天生民间草根基因;4)大健康养生潮流的推动。
注:[4]这个数据应不包括诸如同仁堂之类老字号品牌旗下的中医馆数量,因为同样在蓝皮书中,提到同仁堂在全国有超过家国医馆。
按诊室和坐堂医生统计如下:
结合上述各级别中医类医疗机构年平均医师数量(医院34人,门诊部4.5人,诊所0.9人),目前登记在案的中医馆平均10.4位医生的数量已超过了门诊部的平均水平。
同时,按统计年鉴数据,在医院执业医师中,55-59岁的医师占5.7%(54岁及以下占88.8%,60岁以上占5.5%),而目前登记在案的中医馆坐堂医生平均年龄58岁,同时中医医生与其年龄有较大的关系,这意味着这些中医馆拥有的医师有着较高的中医医术。
尽管中医馆的平均医师数量尤其是高水平中医执业医师数量处于较高水平,但按照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的调查,由于传统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流程耗时较长,中医馆在高峰期间中医师也无法满足待诊患者的需求。同时,据调查数据,目前国医馆医师配置以“专职+兼职”混合模式为主,部分名医院,以每周1-2天外聘兼职的方式进入中医馆。由此可见老中医的缺乏将会较大程度影响中医馆的发展。
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统计分析,全国中医馆基础信息如下:
全国中医馆的主要特色营销服务评价如下:
4、中医馆发展趋势
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在蓝皮书,其预测中医馆发展将有以下趋势:
1)互联网+中医馆:包括在线问诊、O2O、实体中医馆结合线上移动趋势、智慧药房互联网+趋势等;
2)“医、药、技”三足鼎立,治疗与医生并重的多元化、综合化趋势;
3)开展特色服务项目的趋势,如中医妇科、特色儿科、美容科等,以实施医院差异化的服务;
4)中医馆连锁化经营,在中医师尤其是名老中医稀缺的背景下,最大化发挥老中医的作用;
5)发展异业联盟,如与体检机构合作,提升获客能力;
6)数量上在未来3-5年为黄金发展期,并将成为规模连锁药店的标配,此后将进入缓慢发展期,开始比拼内部管理升级能力。
四
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分析
中国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把“团结中西医”作为三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确立了中医药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年,中共中央转发卫生部《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并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指出,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保护人民健康。年,国务院成立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管理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成立中医药管理机构,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将“中西医并重”列为新时期中国卫生工作五大方针之一。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中医药政策体系。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党和政府把发展中医药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近年来与中医药相关的政策有:
五
附录:中医诊疗服务行业相关公众公司
关键词:原创系列优质研究报告哪里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