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揿针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咽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揿针刺激列缺和照海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复方硼砂溶液漱口和口服西地碘含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证候量化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尸0.05)。两组治疗后证候量化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尸0.01)。治疗组治疗后证候量化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尸0.05)。结论揿针是一种治疗慢性咽炎的有效方法。
揿针;咽炎;列缺穴;照海穴;埋针
作者:王罡1\蔡玮2(1.医院,成都;2.医院,成都)
慢性咽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咽部不适感,如干燥、发痒、灼热、微痛及异物感等,多因为粉尘、异味刺激或细菌、病毒感染引起。近年来随着空气污染的加重,导致本病患病率逐渐增加,己成为影响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的常见病之一。近年来,笔者采用揿针治疗慢性咽炎患者30例,并与药物治疗30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般资料
60例慢性咽炎患者均为医院与医院门诊患者,所有病例按照慢喉痹(慢性咽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以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59岁,平均(40士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6个月,平均(4.5±1.5)个月。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60岁,平均(42±4)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6个月,平均(3.9±2.1)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户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年)[1]中相关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全国高等医药院校5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7版)[2]中相关标准。慢性咽炎包括慢性单纯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萎缩性咽炎和干燥性咽炎。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病程6个月;③患者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对研究人员的观察和评价具有良好的依从性,自愿参加,签订知情同意书;④年龄为18?60周岁。
1.4排除标准
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精神病患者;③有严重肝、肾、心血管或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④经检查证实由鼻、咽、喉、食管、颈部或某些隐匿性病变所致者;⑤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2治疗方法两组在治疗期间均忌食生冷、辛辣、煎炸食物。
2.1治疗组
取单侧列缺、照海穴。患者取仰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医用小镊子夹住揿针针柄,将针尖对准选定的穴位,轻轻刺入。两侧交替使用,留针3d更换1次,14d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2.2对照组
采用复方硼砂含漱液漱口,每次含漱5min后吐出,每日3次。含服西地碘含片,每次1.5mg,每日3次。药物治疗14d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3治疗效果3.1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咽部不适感,包括咽部异物感、咽干、咽痒、咽部灼热感、咽痛和咽部黏膜充血程度。根据《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慢喉痹中医证候量化表的内容,由医生询问及检查患者的情况后填写评分记录,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进行评分。
3.2疗效标准
参照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关于耳鼻喉科中医诊疗方案中慢喉痹的评价标准。评分改善率=[(治疗后评分一治疗前评分)/治疗前评分]X%。
治愈:咽部症状消失,检查正常,评分改善率95%。
显效:咽部症状明显减轻,局部体征显著改善,评分改善率为70%?94%。有效:咽部症状和体征减轻,评分改善率为30%?69%。
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或评分改善率30%。
3.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3.4治疗结果
3.4.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1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4.2两组治疗前后证候量化评分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治疗前证候量化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证候量化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证候量化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慢性咽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慢性病。临床表现为咽部干燥、发痒、灼热、微痛及异物感等。其病程长,病情易反复,故治疗疗程较长。目前西医常规治疗多以局部用药或口服抗炎药物治疗,但长期反复用药疗效不理想,且副反应较多。目前中医治疗多以口服中药汤剂或针灸等理疗治疗,但患者因中药口感不佳及针刺疼痛感较强等因素导致患者依从性不高。而本研究采用揿针治疗,不仅进针时减少了患者疼痛感,而且减少了反复针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同时还充分发挥了揿针持续性的刺激作用,使患者保持持续针感,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慢性咽炎属中医学“慢喉痹”范畴。其病位在咽喉,病因复杂多样,多因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或风热外乘导致。故在治疗上多以滋阴清火为主要法则。本研究选用列缺及照海两穴配伍。列缺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任脉为阴脉之海,起于胞中,至咽喉。根据“经脉循行所过,主治所及”原理,针刺列缺穴既能宣肺散热以治其标,又能滋阴利咽,以治其本。照海是足少阴肾经穴,通阴跷脉。而足少阴肾之脉循喉咙,阴跷脉至咽喉,故针刺照海穴能调理肾经与阴跷脉气血,可起到助肾纳气、滋阴降火的作用。两穴配合使用属于上下配穴,具有宣肺纳肾、滋阴清火利咽之功。
参考文献[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8.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4]夏艳红.慢性咽炎的治疗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2(1):61-63.
[5]廖建萍,刘绍贵,游柏稳.慢性咽炎的中医药研究概况[J].亚太传统医药,,7(2):-.
针行电揿针高效自发电化学联动电流的直观检测
针行电揿针自发电化学联动电流形成机理简介
1、针行揿针的自发电化学电流:因为金属揿针在电解质溶液中会具有阳离子特性,又因金属揿针的外表电子分布差异将会使进入机体电解质溶液的揿针针体形成(微弱)的电势差,这种针体表面的电势差异通过金属针体本身的导电特性通导,便会在电解质溶液中形成电化学原电池回路,产生揿针针柄与针体之间较微小的自发电化学电流(请见图1针行揿针针柄与针体自发电化学电流示意图)
2、针行揿针导电胶布与揿针所产生的自发电化学电流:当导电胶布上固定的揿针作用于机体时,导电胶布与揿针就会产生较“揿针针柄与针体”范围大一些的自发电化学电流,用专业仪器便可直观检测(请见图2针行揿针导电胶布和针柄与针体自发电化学电流示意图)
图1针行揿针针柄与针体自发电化学电流示意图
图2针行揿针导电胶布和针柄与针体自发电化学电流示意图
一、《针行揿针》的特点及相关简介
1、《针行揿针》具有无痛、即刻见效、有持久疗效等诱人特点
针行牌揿针是图钉型揿针,属于皮内针,针柄扁平状,针体约一至二分长。用时可以将针体揿入皮下。一般多用于皮内针或耳针,供皮下埋针用。方便揿针具有针刺无痛、即刻见效、又有持久疗效的显著特点,特别是对于各类疼痛或痉挛的症状,大多数均能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针行揿针》即时疗效的科研、高科技内涵特点
相关研究表明:针刺原始效应是电化学效应(揿针刺入体内就会产生微电流、从而改变局部的电位差;同时刺入体内的揿针会腐蚀、会释放出微量元素、从而改变局部的浓度差),实质上针刺即时的主体疗效是由电化学效应产生的,即针刺入体内后由于改变了局部穴位的电位差、浓度差继而影响改变了相应的神经以及组织从而产生了疗效。长期以来业内一直被“要酸胀痛的针感得气才会有效的”技术偏见所困:不知道针刺的原始效应是电化学效应;不知道针刺入体内会产生微电流、从而改变局部的电位差;不知针刺入体内会腐蚀、会释放出微量元素、从而改变局部的浓度差;不知道针灸治疗根本不用深刺、因皮下的神经及毛细血管丰富是针刺产生最佳电化学效应部位、是针刺疗效最佳的部位,而深部肌肉器官的神经及毛细血管并不丰富、针刺的疗效并不大;这些也就是目前临床能出科研成果的诱人亮点。
3、《针行揿针》可无痛(针刺无痛率可达95%以上)又十分安全高效的科技内涵特点
⑴、首先揿针产品使用时需要重压外壳,而重压外壳的压力会使受压区的压觉神经细胞兴奋,从而围成了有外壳压力感受的压觉屏蔽区,使人体无法感受到揿针刺入人体的感觉;
⑵、其次,那外形如极小的图钉、针体直径仅为0.25mm细、针长仅为2mm短的揿针大多数不会直接刺及痛觉神经末梢,故不会产生痛觉神经兴奋痛觉(只有大约1~2%的极少数直接刺及痛觉神经末梢的针才会产生痛觉);
⑶、又因针体直径仅为0.25mm细、针长仅为2mm短的揿针不会刺及内脏和深部组织,所以治疗时会十分安全;
⑷、另外因皮下的神经及毛细血管丰富是针刺产生最佳电化学效应的部位、是针刺疗效最佳的部位,而深部肌肉器官的神经及毛细血管并不丰富、针刺的疗效并不大,因此揿针会收到极佳的疗效。
⑸、此外由于揿针埋针作用时间长,且在埋针时随着运动又增加了机体局部的自身协调、增加了血循修复,因此大大增加了针灸对穴位的治疗作用,从而使得其能收到极佳的疗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