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管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时间:2018/5/29 19:35:13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大家好,很荣幸和大家相聚在这里,一起分享知识,分享健康。

通过这张图片大家会想到什么呢,腰椎间盘突出症,推拿临床治疗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多有腰痛,下肢放射痛,及下肢皮肤感觉障碍,经过系统治疗后,相关症状缓解、消失。但是,有一部分患者仍然遗留足底麻木,继续原方案治疗后,足底麻木仍然存在,这时我们就会出现疑问,为什么。当查体内踝下后方时,出现压痛,Tinel征阳性,验证性地松解局部筋膜、韧带后,症状缓解,我们不禁发现,原来足底麻木的罪魁祸首并非腰椎间盘突出症,而是踝管综合征。

这也是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内容,踝管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踝管综合征又称跗管综合征、跖管综合征,因踝管内的胫神经受压,主要以足底麻木为临床表现的神经卡压综合征之一。

二、解剖基础

接下来来看一下踝管的相关结构。

屈肌支持带,位于内踝与跟骨内侧面之间,弹性较差,踝管位于内踝的后下方,黑色边框区域为踝管的平面投影,可以看出,踝管由屈肌支持带的一部分、以及相对应跟骨内侧面、距骨后内侧面、胫骨远端后内侧围成,形成了一个,断面类似梭形,后口宽,前口窄,长约2.0cm的纤维骨性通道。

屈肌支持带,又叫分裂韧带,在踝管部从其深面发出3个纤维隔,三条粉色的线代表三个纤维隔,将踝管分隔为4个骨纤维管,用于约束内容物的运动与位置。

从内容物来看,由前内到后外分别为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动脉与静脉和胫神经、??长屈肌腱。胫骨后肌腱,靠近内踝后下缘进入位于内踝尖端的管道中。趾长屈肌腱,行于胫骨后肌腱与跟骨载距突内缘之间。??长屈肌腱,行于载距突下缘。血管和神经行于趾长屈肌腱与??长屈肌腱之间。胫神经向下分出三支,跟内侧支、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跟内侧支穿屈肌支持带分布于足跟的内侧。

足底内侧神经,较足底外侧神经粗大,自胫神经分出后入足底,达??展肌深侧,经??展肌与趾短屈肌之间,穿行于足底内侧沟的肌间隔内。

足底外侧神经,与足底内侧神经分开后,经??展肌深侧,继而行向前外侧,行于趾长屈肌腱与跖方肌的浅面,经趾短屈肌深侧,至足底外侧沟。这里需要注意一下,就是足底内、外侧神经均经??展肌深侧,在之后的鉴别诊断中,我们会涉及到。

左边这张图是跟内侧支、足底内侧神经及足底外侧神经皮支支配相应足底皮肤感觉区域。此处还要说明一个问题,胫神经的分支是存在变异的,胫神经可以在入踝管前发出分支,可以在踝管中发出分支,也可以在出踝管后发出分支。踝管综合征中,受累的神经也是不同的,可以是单支的受累,也可以是多支的同时受累。参考《踝管综合征的回顾性统计分析》中的数据,胫神经在踝管内发出分支占80%,踝管综合征受累神经中,足底内、外侧神经同时受累最多见,占66.67%,其次是足底内侧神经受累占23.61%。变异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影响不大。

言归正传,我们来回顾一下踝管内容物的毗邻关系。首先看一下骨性标致,跟骨载距突,载距突是一个扁平的骨性突起。三个蓝色的长方形由前到后分别代表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长屈肌腱,在趾长屈肌腱与??长屈肌腱之间走行的就是胫后动、静脉以及胫神经。从图中可以看出,胫神经直接面对的就是跟骨载距突的骨突。那么,为什么胫神经容易在踝管内受到卡压呢,这问题可以从踝管的断面结构中找到答案。

之前我们讲,踝管的断面类似梭形,屈肌支持带发出3个纵隔将踝管分成四个空间,可以猜一下其中的结构,加强一下印象,最上面的是胫骨后肌的腱鞘和肌腱,接下来是趾长屈肌的腱鞘和肌腱,最下面是??长屈肌的腱鞘和肌腱,在趾长屈肌腱与??长屈肌腱之间,走行的就是胫后动脉和静脉以及胫神经。蓝色代表的是胫后静脉,红色代表的是胫后动脉,黄色代表的是胫神经,此处可以有一个黄点,两个黄点,也可以有三个黄点。我们假设,此时胫神经还未发出分支,只有单独的一个黄点。我们说踝管的断面类似梭形,为什么说类似呢,因为载距突的存在,它不是相对完整的梭形,看到这里,答案应该有了,因为载距突的存在,胫神经所在的空间最小,那么空间最小就容易形成卡压吗,房子再小,够用,能够遮风挡雨,一样很快乐。大家看,当踝管受到压力时,四个空间压力相同,但是胫神经直接面对的是跟骨载距突的骨突,受力面积最小,压强最大,这才是胫神经最容易受到压卡的原因。

继续往下讲,看一下踝管的容积和足踝位置变化的关系。当足位于中立位时,踝管平均容积最大。外翻时容积减小16%,压力增加%;内翻时容积减小6%,压力增加%。这说明踝管综合征与足踝的位置有直接的关系,这也恰恰是我们推拿治疗所擅长的地方。以上是踝管的相关解剖。

三、病因病机

接下来共同了解一下踝管综合征的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

其中病因较多,首先看创伤因素,骨折,比如跟骨及踝部骨折,如复位不良、畸形愈合可使踝管容积减小。另外,踝管的基底部不光滑可产生压迫、摩擦而伤及胫神经。腱鞘炎,炎性物质渗出,踝管内容物体积增加,踝管为骨性纤维管道,缺乏伸缩性,不能随之膨胀,造成踝管的相对狭窄,于是管内压增高,刺激和压迫胫神经而引发本症。瘢痕,踝部瘢痕使局部筋膜紧张,踝关节活动受限,内外翻的异常,可以使踝管容积减小。踝扭伤,同样是内外翻的异常。慢性损伤,腱鞘炎水肿,多见于从事强体力劳动者、长跑运动员以及芭蕾舞演员,肌腱滑动增多、摩擦增强,可引起腱鞘炎、腱鞘充血水肿,加之屈肌支持带相应增厚,踝管伸缩性减小,使其内压增高,可压迫胫神经。先天畸形、跟骨的位置异常可使踝管的容积减小。平足,舟骨下降,前足前移,足跟后移,可以引起胫骨后肌劳损,多方面因素都可引起踝管容积的异常。占位,不用多说了,直接导致踝管容积减小。其他因素,严重的甲状腺功能低下可引起下肢粘液性水肿。妊娠因腹压增加,导致静脉回流受影响,可出现孕期水肿。静脉曲张同样可引起下肢水肿,都可以起踝管压力增加,管内压升高。关节炎、增生性滑膜炎、痛风,可以起局部滑膜增厚,关节变形,骨赘形成,都可造成踝管的容积或压力的改变。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各种因素,无论直接还是间接,最终都导致了踝管管内压的增高,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四、临床表现

主要的临床表现有足跟及足底皮肤感觉障碍,麻木、刺痛感、灼痛感、蚁行感,以及足底放射痛。

五、诊断与鉴诊

了解了病因病机、临床表现,那么,诊断就相对轻松多了。从望诊开始,看一下内踝是否过于饱满,足跟是否存在内翻或者外翻,是否存在平足畸形。问诊呢,可以问一下病史,是否活动后足底麻木、疼痛加重。触诊呢,可以触诊一下内踝后下方,是否有压痛及足底的放射痛,以及足跟、足底内外侧皮肤的感觉障碍。特殊检查有Tinel征、背伸外翻试验、止血带试验,其中Tinel征是最主要的特殊检查。

接下来看一下辅助检查,常规检查有X线、CT、MRI、高频超声、EMG(肌电图检查)。

重点介绍一下高频超声,高频超声对软组织、神经细微分辨率高,实时动态扫查,可以进行超声触诊,能够提供血流动力学信息,无创、简便、可重复,还可以检查隐匿性骨折。其中的动态扫查、超声触诊,与我们的站立位拍片、眩晕位彩超,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之妙。

EMG肌电图检查可以准确定位神经源性损害的肌肉范围,可见足底内、外侧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

最后结合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可以作出诊断。

诊断明确后,来看一下鉴别诊断,首先看踝管上段与下段的鉴别,跟内侧支多从踝管上段发出,如果踝管综合征发生于踝管上段,可多见跟内侧支受累,出现足跟内侧麻木、疼痛。如果踝管综合征发生于踝管下段,跟内侧支多不受影响,则无跟内侧症状。通过是否存在跟内侧麻木、疼痛,可鉴别踝管综合征发生于上段还是下段。

接下来看胫神经及分支常见卡压点的鉴别。踝管综合征的卡压点在踝管,症状区域可出现于足底内侧、足底外侧及跟内侧,可单独区域出现也可多个区域出现;腓肠肌卡压,卡压点在腓肠肌下方内侧缘,症状区域为足跟内侧与足底;??展肌压卡,之前说过,足底内、外侧神经均经过??展肌深侧,当??展肌紧张时,容易对足底内、外侧神经造成卡压。

我们继续看一下踝管综合征与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跖腱膜炎、足部类风湿性关节炎、足部痛风性关节炎、跖痛、早期糖尿病足以及激痛点都可以引起足部的疼痛或麻木症状,我们具体看一下之间的区别。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可以引起足底、足跟的麻木,还可以引起足背的麻木。跖腱膜炎,它的疼痛特点是间歇性的,晨起后疼痛,活动后减轻,继续活动后疼痛加重。足部类风湿性关节炎,它的症状特点是对称性的、持续性的,而且实验室检查中,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异常。足部痛风性关节炎,它最主要的症状就是红肿热痛,而且实验室检查中,血尿酸是异常的。跖痛,多见于30岁左右的女性,多因长期穿高跟鞋、尖头鞋而引起前足掌部疼痛、烧灼痛或束紧感,症状特点是更换宽松鞋子后症状缓解。早期糖尿病足,它的病变位置为全足,而且血糖会有异常。激痛点,没有明确原因,引起??趾跖面及足底近端的放散痛。

六、治疗

目前踝管综合征的治疗,可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其中,非手术治疗有推拿、针刀、局部注射等等。我要讲的是推拿治疗,首先要排除占位性病变、骨折等推拿禁忌症。

对于推拿治疗,是在辨构论治的理论指导下,通过调衡推拿法,拟定一个踝管综合征的治疗方案。

通过松筋、正骨、调衡对踝管综合征进行治疗。

首先看一下足踝部的平衡,跖屈和背屈相当于前后的平衡,内翻和外翻,相当于左右的平衡。其中使足内翻的肌肉有胫骨前肌、胫骨后肌、??长屈肌、趾长屈肌;使足外翻的肌肉有第三腓骨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使足跖屈的肌肉有腓肠肌、比目鱼肌、跖肌、胫骨后肌、??长屈肌、趾长屈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使足背屈的肌肉有胫骨前肌、??长伸肌、趾长伸肌、第三腓骨肌。

在此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胫骨后肌的紧张短缩引起踝管综合征,那么松筋,松解胫骨后肌。胫骨后肌可以使足内翻、跖屈,可以引起跟骨、距骨、跗骨及关节的位置改变。那么正骨就是调整相应的骨骼与关节。调衡,就是松解与胫骨后肌拮抗的、相对紧张的肌肉。假如与之拮抗的第三腓骨肌出现了紧张、短缩,那么它会拉着第五跖骨近端向上移位,此时又出现了一个小的平衡,就是第三腓骨肌和腓骨短肌的平衡,整个足踝是一个大的平衡,里面还包含着小的平衡。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足踝结构的异常,不仅仅局限于局部,膝关节的异常、髋关节的异常,都可以引起足踝结构的改变,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辨构论治,找到问题的根源,有目的地调整相应的结构。

调衡推拿,不是具体的操作步骤,而是一个治疗方法,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病不同,治不同,可以通过一个方法,去解决多个问题。

来源于网路,感谢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中药
白癜风特征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zyys/3892.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