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验中医平衡理论的产生及其应用价

时间:2018/5/13 22:50:42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欧阳锜

古人从认识疾病到产生理论,不但运用了思维科学中的逻辑方法,也接受了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哲学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形成的过程中,不仅指导它的理论概括,而且两种哲学思想渗透到医学中来,就结合在一起,成为具有医学特点的理论原则,本身就是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突出地说明了人体保持动态平衡的重要性,与哲学上的机械平衡论是不同的。

要保持人体相对平衡,就必须明确人体相互对立的两方面,相互对立的两方面要保持平衡,就必然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由于动态平衡,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在动的过程,当然会引起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包括从量变到质变的。这些理论,《内经》已有所叙述,如“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藏者为阴,腑者为阳”等,都是指人体相互对立的两方面。“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指相互对立的相互依存关系。“夫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阴阳者,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就是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永恒的,人也就是在永恒运动的情况下保持平衡的。

为了阐明人体内外(人与自然)和内在环境(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的复杂变化关系,《内经》运用五行以“五位相合”的类比方法,把“在天、在地、在人”的纷纭万象联系起来,并根据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胜复”的理论,推论其间的平衡协调关系。如“东方生风,风生本,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志为怒”,就是指人与自然及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的五位相合。“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随之”,“胜至则随复”,“衰乃止耳”,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有一种自我调节的本能,某一方面,有所偏胜,通过这种自身调节相互抵消,就可恢复平衡。如果这种平衡关系遭到破坏,“气有余,则制已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已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所以,临床上出现各种相克、反侮的病理现象,均可根据五行克侮的理论分析五脏阴阳的盈虚情况,从而采取有效的平衡协调,原则是:“相火之下,水气乘之;水位之下,土气乘之;土位之下风气乘之;风位之下,金气乘之;金位之下,火气乘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承,即制约之意,也就是平衡协调的手段。医学中的五行理论,既是借助于类比法.而来,类比法能帮助人们启发思想,触类旁通,但类比的结论是或然的,不是必然的。借助于类比法取得的结论是否正确,必须通过实践检验,靠类比法本身是无能为力的。所以,五行理论中有些原则,如“滋水涵木”,“补土制水”,“培土生金”等,通过反复的实践检验,已经成为中医诊疗的准则。有些原则,

由于类比法本身结论的或然性,就不是客观的必然反映。

阴阳、五行学说,在哲学上虽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但渗透到医学之后,就紧密结合在一起,故古有所谓“阴阳中有五行、五行中有阴阳”之说。五行虽分为五位,但五行之间出现克侮现象,仍然是两个方面的偏胜偏衰。平衡协调,也是着眼在两个对立面的补偏救弊。这就是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的特点。古代五行学说中有唯心的部分,称之为玄学有人认为五行是玄学,中医有五行,中医也是玄学,这实际上是对中医缺乏真正的了解。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平衡理论,具有相对性、相关性、恒动性、多层性、系统性,这些,基本上是符合辩证法思想的,这些思想方法,一直贯穿在中医基础理论和诊疗技术等各个方面。例如:人体各个脏腑组织之间是分工合作的,各方面必须保持正常的相互关系,才能维持生理上的正常合作。如脾主运化,包括胃肠的消化排泄功能,一般是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肠胃必须保持其更实更虚的平衡状态,才能维持脏腑“藏精气”“传化物”的正常关系。

人体阴阳的正常相互关系遭到千扰破坏,就可反映出种种阴阳平衡失调的病理状态。这些状态,包括发病部位的在上在下,在表在里,病变性质属寒属热,属虚属实,以及脏腑、经络、营卫、气血、津浓、精神等方面。这些方面彼此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所以在临床上观察分析各种发病机理,就必须从这些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着眼,如脏与脏、脏与腑,脏腑与经络等等,才能准确地找到它的不平衡所在。

中医的诊法着眼在两种对立的体征上,目的也是从客观上观察分析阴阳平衡失调的情况,如“青如草兹者死”,“青如翠羽者生”,就是从色泽的明润、暗晦来判断逆顺的。故任何病,“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色天不泽,谓之难已”。切诊中的脉诊,实则“搏坚而长”,虚则“其软而散”。切诊中的按诊,“尺肤热盛,脉盛躁者,病温也.....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都是从两个对立面分析阴阳失调究竟是偏于哪一面,哪一面不平衡,从而断定其寒、热、虚、实及其予后。治疗在“以平为期”的思想指导下,一切措施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都是从调节阴阳平衡出发的。“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也就是利用药物的偏性补偏救弊来调节阴阳平衡。所以制方用药,不论“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都是“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通过诊察,掌握了患者的病情资料,从病的性质、部位等方面,研究分析不平衡的所在,从而采用寒、热、抑、举、折、补等治则,根据药物的气味选用适合病情的药物组合成方,这就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平衡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具体过程,也就是中医治病时理法方药的运用过程。

版权声明: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文章为网络搜集,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目前+人已加入我们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儿童医院看白癜风
白癜风治疗世家传承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zyys/3714.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