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调神大论》中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而铸锥,不亦晚乎。所以冬令进补是预防疾病的好时机,在人体尚未出现疾病的时候,选择最适当的时机----利用外在环境最寒冷之时,一方面可以使人体在冬天有抵抗力,不致受寒气的侵袭而生大病,一方又可蓄积能量,以待来年春夏的利用,避免明年因阳气不足,阴寒内伏而发病,所以是养生方法的一种。
冬季养生原则,你必须知道!
1.补气先重脾胃
气虚之证,有脾胃气虚与心肺气虚等类型。补气的药物有健脾胃的,有养心肺的,应随宜选择。中医学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也就是说补药效用的产生,首先要依靠脾胃的消化吸收,施布于全身。因此,补气先重脾胃,有它的重要意义。
2.补血必须补气
中医学认为:气与血两者之间,关系非常密切。"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从而提出"气能生血"的论点。因此,补血必须补气。加之补血药物效用的产生,也要靠脾胃的功能健旺。故当归补血汤用当归补血,配上黄芪补气以生血,就是这个道理。
3.养阴宜用清补
阴虚证的表现,多见热象,如舌红、口干、口渴等。养阴的药物,大多属于凉性,既可滋养阴津,又有清热的作用。所以说,养阴宜用清补。如果误用温热性的补药,不但会助长热象,而且会进一步加重阴虚。
4.助阳宜用温补
阳虚证的表现,多见寒象,如舌淡、苔白、怕冷等。助阳的药物,大多属于温性,既可以振奋阳气,又有祛除寒象的作用。所以说,助阳宜用温补。如果误用寒凉性的补药,会使阳气更虚,寒象愈加显著。
冬季养生粥,健康又美味
1.山药羊肉粥
做法:山药克、羊肉馅克、日本大米克、盐6克、料酒两汤勺、姜丝20克。山药切丁,泡在清水中备用;羊肉切片飞水,变色后捞出,控干水分备用;
日本米可提前一晚洗净泡好;将米、羊肉放入汤锅中,配以食材2倍以上的水,烧开后加入盐、姜丝、料酒,然后转文火煲上10分钟;然后将山药落入锅中,继续以小火煲上20分钟至半个钟即可。
功效:山药羊肉粥配麦片,滋润温补,对四肢冰凉有着很好的改善作用,非常适合冬季食用。
2.山药栗子粥
做法:山药克,熟栗子克,大米40克,糯米60克,枸杞10克,红枣7枚。山药去皮。红枣洗净,栗子去皮。山药切成均匀大小的块。
锅里放水,把大米和糯米淘洗干净后放入锅中。放入山药和红枣。煮到40分钟时放入栗子和枸杞再煮10多分钟即熟。
功效:健脾益胃,助消化,强筋健骨,延缓衰老。
3.四红补血粥
做法:红豆、红枣、紫米、花生、核桃、大米、小米。红豆、紫米提前用水泡一夜,如果来不及至少提前泡2个小时。
锅中加入足够的水,先加入红豆和紫米,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熬1小时。再放入洗干净的大米、小米、红枣、核桃,花生,再烧开后小火熬1小时。
功效:花生、红豆、紫米和红枣都是补血的良品,这道粥有补血的功效,适合冬天养生食用。
冬季穴位按摩,你会吗?
1、能够消除全身怕冷的大椎穴.
在后背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低头时,摸到颈后最突起的高骨,在这块高骨的下方就是大椎穴,中医认为“大椎通阳”,因为这个穴位是督脉与六条阳经的交汇点,大椎是调节全身怕冷的重要穴位,按摩或艾灸大椎穴可以通络散寒,这也是缓解全身怕冷的重要方法。
2、能够温暖“关节”的合谷穴
合谷穴即老百姓常说的“虎口”,位置在拇、食两指之间凹陷处。像天寒引起的关节炎、肩周炎等都可以通过按摩合谷穴治疗。按摩合谷穴的频率约为每分钟30次左右,按摩穴位感觉出现酸、麻、胀即“得气”现象为好。孕妇一般不要按摩合谷穴。
3、能够提高“耐寒能力”的足三里穴.
该穴位位于外膝盖眼下方三寸(四横指宽),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属于阳明经穴,阳明是多气多血之经,对于经络气血的通畅关系重大。如果能每天坚持按摩可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
4、能够给全身供暖的神阙穴,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可以经常在肚脐热敷。
5、能够消除上肢怕冷的阳池穴
阳池穴位于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是支配全身血液循环及荷尔蒙分泌的重要穴位。刺激这一穴位,可迅速畅通血液循环,暖和身体,进而消除发冷。刺激时,最好是慢慢地进行,时间要长,力度要缓最好是两手齐用,先以一只手的中指按压另一手的阳池穴,再换过来用另一只手的中指按压这只手上的阳池穴。这种姿势可以自然地使力量由中指传到阳池穴内。
6、消除下肢怕冷的涌泉穴
中医学认为,人体诸多经脉都汇集于足底,与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都有密切关系。涌泉被称为“接地气”的枢纽,按揉可以调节气血睡眠,刺激涌泉穴,有益于补肾壮阳、强筋壮骨。经常坚持搓揉此穴必然会促使手脚冰凉、下肢怕冷的症状康复。可经常在睡前用热水或者艾叶水泡脚,温度在40°左右,时间在20-30分钟,然后分别揉搓两脚心次左右。
治未病分中心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看得好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