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探讨临床上常见的中药不良反应,
总结多年临床经验,
寻找导致不合理用药的原因,
指出安全用药的途径,
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情况,
严格按照药品使用指南
合理正确用药。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药品的认识程度的不断积累,用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百姓心中日益重视的话题。药品不良是指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以用药目的无关的或者意外的有害反应。不包括超剂量用药引起的反应以及用药不良引起的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引起死亡的原因有近1/7是不合理用药引起的[1],我国的统计数据显示,住院患者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约为20%[2]。
从年6月的广防己与泌尿系统癌症的事件牵涉出马兜铃酸的事件[3];年2月的关于含有关木通的龙胆泻肝丸事件;年的我国关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报告;年8月国内又提出了关于中药中汞、砷含量的限量问题如牛黄解毒丸等中成药的安全问题。这些事情无一不说明我们对中药的用药安全存在问题。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年1月至年12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中药不良反应报告例,涉及中药品种87种。注射剂在品种上占32.18%,在不良反应例数上却占到68.71%。在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中药占14%。年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叫停中药鱼腥草注射剂,无疑是对长期被标榜为“绝天然,无毒副作用”的中药的又一次挑战。中药的安全性问题日益严重,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纳如下。
1药品因素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物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
2炮制不当中药的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绝妙之处。在长期的用药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减毒增效,改变药性的炮制经验。一些有毒药材经炮制后可缓和药物的毒副作用,达到应用安全有效的目的。不严格执行炮制规范,粗制滥造,不仅不能发挥中药疗效作用,且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如半夏有毒,炮制后法半夏无毒性;乌头类中药依法炮制,前后毒性相差倍,其镇痛作用却无明显变化;米炒斑蝥降低斑蝥素的含量;砂炒马钱子可降低毒性成分士的宁的含量;苍耳子有小毒,生品对肝脏有损害,需要炒黄去刺用,炒后可使其有毒的植物蛋白变性凝固。
3剂量过大同一种药物,剂量大小和有无毒性反应或毒副作用的强弱程度有直接关系。中药的剂量使用范围比较大,在常规的剂量下,发生不良反应的机会较少,但不可为强调疗效而遂意加大用药剂量。处方中某些药物剂量的增减,很可能改变原方剂的功效和主治。如附子中含有乌头碱,小剂量使用具有治疗作用,剂量过大或使用不当就会引起中毒。有些中药不含有毒成份,但盲目延长用药时间,过量服用也可能导致体内药物蓄积,产生不良反应。如过量服用肉桂就会引起血尿。黄花夹竹桃含有强心苷,长期使用会发生蓄积中毒反应。麻黄过量出现心律加快,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
4患者自身的因素4.1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例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
4.2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为老年人的肝肾功能普遍减退,会影响药物的体内代谢与排泄功能,药物更容易在体内蓄积,造成中毒或其它不良反应,剂量应当适当减少。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60岁以下的人,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9%,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15.85%[3]。
4.3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个体对中药耐受性差异很大,尤其是在病理状态或疲劳、营养不良时更为明显。
4.4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或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4.5配伍不当中药方剂按“君、臣、佐、使、”的原则组方配药。有些中药可相互间可产生化学反应,如果配伍不当将引起有害反应,如“十八反”“十九畏”。
5怎样做到合理用药5.1辩证用药,合理配伍使用中药必须按照中医药辩证论的基本要求进行,用药不对症不但达不到治病效果,有时反而引起不良反应。
5.2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
5.3不要轻信“偏方”“验方”偏方、验方没有经过国家药监局的认可和批准,私自制药,违反国家相关规定。
5.4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
5.5精心调剂,煎煮得当中药调剂是临床的重要环节,操作要求严格,无论医师处方多准,配伍多精,假如调剂人员粗枝大叶,以抓代称,是不影响药效。同一味药其用量大小导致作用不同,如红花大量破血,少量养血。
5.6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
6讨论药物不良反应是药物与机体发生相互作用引起的,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其发生和发展。轻者导致医疗费用增加,带来经济上的重大损失,重者可致畸形、癌变、突变,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必须引起广大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在工作中应加强各级相关人员的药品不良反应的宣传、培训,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知和警惕性,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预防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从不良反应中发现问题,医院不良习惯,不断提高用药水平,选择最合适的给药方式,做到安全、有效、经济地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本文摘自: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作者:池建军(山西省医院,山西忻州)
以上资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通医惠友”
医药交流第一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