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的气象节律,最早的记载见于《淮南子》。我国古代医学家在实践中发现,节气的变化,直接影响人体生命节律的调节。倘若自然变化违反常度,必将影响人体正常的气血运转,造成功能节律紊乱、正气下降、阴阳失调,极易感邪致病。所以,中医学常将节气与人体生理、疾病的诊断和转归,以及养生等方面密切联系起来。节气与疾病的诊断与转归中医学很注重气候阴阳转折和疾病相关的理论,并用于推断病情。如一年四季中的二分二至,是阴阳气交之时;一日之中的子午卯酉,乃阴阳更替之际。气象按期周转规律均有明显的改变,掌握这个时气转变可以判断疾病。颜德馨教授在临证中就特别重视从寒暑交替、昼夜变化联系整体,知时论证,尤在慢性病的诊治过程中更要注意重证恶候有可能在时序阴阳变更时出现。如冬至是在每年的12月22日左右,这天的日照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是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而这一天也是不少危重慢性病、老年病病情容易发生突然变化甚至恶化死亡的一天。因此在此时刻,颜德馨教授常形象地告诫大家要“火烛小心”。四时与养生中医学亦认为养生与四时变化有密切关系,指出在春夏阳气当旺之季,要保养体内真阴,以适应来春阳气之发动;秋冬是阴长阳消的阶段,大地收藏,万物皆伏,应顺应阴长的气化趋势养阴。人们要顺从阴阳变化,是为固本大计,如果违背这一规律,就必然会削伐人体元真,导致病害。不同的体质类型在四时也应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如阳虚体质者易于秋冬季节感受寒邪,则可于春夏两季借助阳气生发之势,给予适当的养阳之品,药物之阳借机体生发之阳而起到抑阴补阳的作用,从而阳虚体质得到纠正。同样,阴虚体质易于春夏季节感受温热之邪,则可于秋冬两季施以适当的养阴之品,借助阴气收藏之性,使药物之阴转化为机体之阴,达到纠正阴虚体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