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煎药给药法已有多年的历史,煎药的目的,是把药物里的有效成分,经过物理、化学作用(如溶解、扩散、渗透和脱吸附等),转入到汤液里去。正确煎煮中药也是发挥中药疗效的重要环节。清代医学家徐灵胎讲过“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为了使中药的应用能够更合理,疗效更可靠,在煎煮中药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工具/原料
煎药最好的器具是砂锅。砂锅属于陶器,陶器具有导热均匀,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并有保暖的特点,是煎煮中药的最佳选择。若无陶器,可用白色的搪瓷器皿和铝锅代替。但切忌用铜、铁、锡等制成的器具。这是因为铁、铜、锡本身也是中药类,用之恐与病情不合;二是这些金属元素易和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轻则降低疗效,重则产生毒副作用,如铁锅煎药,往往会生成一种不溶于水的鞣酸铁,使药液变黑变绿,药味又涩又腥。使药物性味发生变化,非但不能疗疾,甚至可产生毒性,危害生命。
步骤/方法
1.用水
现在很多人在煎药时都用自来水,其实这也是不恰当的。因为自来水中一般会含有余氯,尤其是水质较差的地区,余氯含量更高。氯是强氧化剂,可与多个有机物发生氧化反应。只有当自来水煮沸成为开水,余氯才能挥发掉,这就避免了余氯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破坏;而在煮开水的过程中,自来水中钙、镁的重碳酸盐分解沉淀,减少了它们与药材中有效成分结合沉淀的机会,提高了药汁的治疗效果。因此,煎煮中药应该用已经沸腾过然后冷却下来的凉开水。
2.煎药前要用水浸泡:
先用冷水浸泡50~60分钟,如果是花、叶子、草之类质地稀疏、松软的药物可浸泡50分钟,如果是根、茎、种子、皮等质地比较坚硬的药物需浸泡60分钟左右。充分的浸泡,可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快速溶入水中。
3.加水要适量:
加水量要超过药物3~5厘米左右即可,使熬出来的汤药在mm左右即可,多加水与少加水都会影响药效。
4.控制火候:
在汤药沸腾以前要用武火(大火),沸腾以后改用文火(小火),使汤药微微沸腾,可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最大限度的溶入水中,利于发挥药效。
5.煎药时间与次数:
煎药一定要煎两次,第一次煎,称“头煎”,药效可溶出45%左右,第二次煎,称“二煎”,药效可溶出35%左右,然后把两次煎好的汤药混合在一起,早晚各服一般,这样药效才最好。
6.窍门:
滋补药:多以动物壳、角、根茎等为主,这类药煎的时间要长一点,头煎45分钟左右,二煎35分钟左右即可;
一般药材:头煎35分钟左右,二煎30分钟左右即可;
解表药:头煎15分钟左右,二煎10分钟左右即可。
注意事项
1.中草药一般没必要淘洗,如果觉的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快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免药效流失。
2.中药是不适宜加糖后再服用的,加糖后的药剂在降低了苦味的同时也降低了药效。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哪家医院好白癜风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