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都说月经是女性身体健康的晴雨表,倒也生动形象。若是“大姨妈”每个月都能踩点报到,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但有时“姨妈君”来势汹汹,又或者是淋漓日久,都让美丽的她们格外地抓狂!面对崩漏,有何妙招?正文见分晓!
一、基本概念崩漏是指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下血淋漓不断者,前者为“崩中”,后者为“漏下”。出血量多,来势汹涌者为崩;出血量少,淋漓日久者为漏。崩与漏机制一致,可互相转化。
二、诊断要点1.病史
注意患者的年龄和月经史,有无崩漏史,有无服用避孕药或其他激素,有无宫内节育器及输卵管结扎术史,有无内科出血病史等。
2.临床表现
出血无周期性,出血量不定,出血时间超过14天,甚至数十天不等。
3.检查
(1)妇科检查:排除有无器质性病变、有无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瘤等。
(2)实验室检查:主要排除生殖器肿瘤、炎症或全身性疾病。可根据需要行卵巢功能检查、血细胞分析、肿瘤标记物(ESR,AFP、CEA、CA)检测、B超检查等,必要时行核磁共振(MRI)、宫腔镜,或诊断性刮宫等。
三、辨证论治辨证要点:出血无规律性,血量不定,不能自行停止,故应结合症状首辨出血期还是止血后。
治疗原则:根据发病的缓急和出血的新久,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和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上述三法不能截然分开,塞流需澄源,澄源有助于复旧。青春期、育龄期妇女崩漏在血止后,可继以中药周期性治疗。
塞流即止血。崩漏以失血为主,止血乃治疗本病的当务之急。具体运用止血方法时,还要注意崩与漏的不同。治崩宜固摄升提,不宜辛温行血,以免失血过多导致阴竭阳脱;治漏宜养血行气,不可偏于固涩,以免血止成瘀。塞流之药可酌用十灰散、云南白药、紫地宁血散等。
澄源即求因治本。崩漏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针对引起崩漏的具体原因,采用补肾、健脾、清热、理气、化瘀等法,使崩漏从根本上得到治疗。塞流、澄源两法常常是同步进行的。
复旧即复旧固本。崩漏在血止之后,应理脾益肾,以善其后。历代医家都认为崩漏之后应调理脾胃,化生气血,使之康复。现代研究指出,补益肾气,重建月经周期,能使崩漏得到彻底的治疗。“经水出诸肾”,肾气盛,月事才能以时下。对于青春期、育龄期的虚证患者,补肾调经则更为重要。
1.肾虚证
(1)肾阴虚型
证候:经乱无期,出血量少,淋漓累月不止,或停闭数月后又突然暴崩下血,经色鲜红,质稍稠;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
治法: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方药:左归丸去川牛膝,加墨旱莲15g、炒地榆10g。
左归丸:熟地黄20g,山药20g,枸杞20g,山萸肉10g,菟丝子15g,鹿角胶10g,龟板胶10g,川牛膝15g。
随症加减:如阴虚不能上济心火,或阴虚火旺、烦躁失眠、心悸怔忡,可加生脉散。
(2)肾阳虚证
证候:经乱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或停经数月后又暴下不止,血色淡红或淡暗质稀;舌类暗,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固冲止血。
方药:大补元煎加减或右归丸(《景岳全书》)。
人参10g,山药20g,熟地黄20g,杜仲15g,当归10g,山茱萸10g,枸杞15g,炙甘草10g,补骨脂10g,鹿角胶10g,艾叶炭10g。
2.脾虚证
证候: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日久不尽,血色淡,质清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弱。
治法:健脾益气,固冲止血。
方药: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黄芪20g,白术10g,煅龙牡30g,牡蛎30g,海螵蛸20g,山茱萸10g,白芍15g,五倍子10g,棕榈炭10g,茜草根20g。
随症加减:气虚运血无力,易于停滞成瘀,加三七、益母草或失笑散;若暴崩如注、肢冷汗出、昏厥不省人事,为气随血脱之危急证候,按急证补气回阳固脱,必要时输液、输血抗休克。
3.实热证
证候:经来无期,经血突然暴下如注,或淋漓日久难止,血色深红,质稠;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
黄芩10g,地骨皮15g,生地黄20g,阿胶10g,龟板10g,牡蛎30g,焦栀子10g,地榆15g,生藕节10g,陈棕炭10g,生甘草6g。
随症加减:若兼心烦易怒、胸胁胀痛、口干苦,可加柴胡、夏枯草、龙胆草;若兼少腹或小腹疼痛,或灼热不适,苔黄腻,为湿热阻滞,加黄柏、银花藤、连翘、茵陈。
4.虚热证
证候:经来无期,淋漓日久不尽,血色鲜红,面颊潮红,烦躁少寐,舌红,少苔,脉细数;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方药:上下相资汤(《石室秘籍·燥证门》)。
人参10g,沙参10g,玄参10g,麦冬10g,玉竹10g,五味子10g,熟地黄20g,山茱萸10g,车前子15g,牛膝15g。
随症加减:出血淋漓不尽,久漏必有瘀,酌加失笑散、三七、益母草;若阴虚阳亢,加白芍、龟板、珍珠母。
5.血瘀证
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时多时少,时出时止,或淋漓不尽,或停闭数月又突然崩中,继之漏下,经色暗有血块;舌质紫暗或边尖有瘀点,脉弦细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方药:逐瘀止崩汤。
没药10g,五灵脂10g,三七10g,丹皮炭10g,炒丹参15g,当归10g,川芎10g,阿胶10g,炒艾叶10g,乌贼骨20g,龙骨30g,牡蛎30g。
随症加减:若气虚明显者,加黄芪、党参、升麻等益气化瘀止血。
止血后以复旧为主,结合澄源。崩漏止血后治疗是治疗崩漏的关键,主要是调理肾肝脾,恢复正常的月经周期。
(1)血缓止后,应着重补肾,以巩固疗效而调整周期,即固本之治。
(2)在辨证的基础上,注意调理肾的阴阳平衡,按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的变化规律,序贯用药,以建立正常的月经周期、恢复排卵为本。
四、中医适宜技术1.针灸
断红穴(第2、3掌骨指端下1寸)双侧,先针后灸,每次20~30分钟。
2.中药救脱
(1)益气固脱:若暴崩出血,头晕心悸,额汗如珠,面唇灰白,四肢厥冷,呼吸低微,神志昏沉,甚则昏厥,脉微细欲绝,甚或浮大无根,急予独参汤或参附姜炭汤(人参、附子、炮姜)。或可用丽参注射液10mL,加50%葡萄糖注射液40mL,静脉推注。或丽参注射液20~30mL,加5%葡萄糖注射液mL,静脉滴注。
(2)气阴双补:阴道下血势急量多,出现昏不知人,肢冷汗出,脉微欲绝等气随血脱之危候者,急用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以益气固脱、敛阴止汗。或可用生脉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20~30mL,加5%葡萄糖注射液mL,静脉滴注。
(3)祛瘀止血:阴道下血日久,崩中与漏下交替,经色紫暗,有血块者,用三七粉、血竭末或云南白药3g,温水冲服。
3.草药单方
(1)地榆苦酒煎:生地黄榆g,苦酒g。浸泡7日,每次服30g,每日3~4次。
(2)止血灵:补骨脂3g,赤石脂2g。共为细末,一次服用,每日3次。
(3)四炭汤:棕榈炭25g,贯众炭25g,艾叶炭15g,蒲黄炭15g,当归15g,白芍15g,生地黄15g,阿胶15g(烊化)。水煎服,每日3次。
五、名家验方荟萃何炎燊加减清海丸
组成:熟地黄24g,怀山药12g,山萸肉12g,丹皮9g,沙参15g,阿胶12g,麦冬12g,白术9g,桑叶9g,白芍15g,石斛12g,龙骨24g,女贞子12g,墨旱莲12g。
功效:滋阴凉血,固冲止血。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服。服至5~7剂后,崩块之热得减者,去桑叶、丹皮,加龟板、鳖甲、牡蛎。愈后每月经前服4~5剂,病可根除。
六、饮食调理1.崩漏宜食
崩漏期间患者适宜食用瘦猪肉、鸡肉、猪肝、兔肉等清淡、富有营养的食物,宜多吃青瓜、青菜、豆角等新鲜蔬菜、豆制品。偏肾阳虚崩漏患者,可选食火腿、海虾、鸡肉、羊肉、黄花菜等;脾虚崩漏患者,选食山羊肉、山药、牛肉、红枣等;偏于血热崩漏患者,选食苦瓜、生藕、芽菜等。
乌贼鸡肉汤
原料:乌贼肉75g,鸡肉g,大枣10枚。
制法:乌贼发开洗净切丁,鸡肉洗净切块,大枣去核,加清水适量同炖至鱼肉烂熟,加食盐、味精等调服。
用法:每日1剂。
功效:补益气血,收敛止血。适用于脾虚型功血,经血非时而至,崩中继而淋漓,血色淡而质稀,气短神疲,面色苍白或面浮肢肿,手足不温,或饮食不佳。
2.崩漏忌食
崩漏期间,禁食辣椒、胡椒、大蒜、葱、姜、炸辣蚕豆、炸油条等辛辣燥热刺激的食物;禁食冻汽水、冻西瓜、冻果汁等生冷寒凉的食物;严禁喝烈酒、浓茶。
七、预防与保健崩漏是可以预防的。重视经期卫生,尽量避免或减少宫腔手术,早期治疗经期延长、月经先期等有出血倾向的月经病,防其发展为崩漏。崩漏一旦发生,必须及早治疗,必要时可中西结合治疗。血止后要用药物调节月经周期,以防复发。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社区中医药文化推广丛书:社区妇科常见病中医诊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王慧颖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医疗白癜风身上有白癜风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