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沥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病因病机
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使子宫藏泄失常。常见病因病机概括为虚、热、瘀。
1.脾虚
脾虚血失统摄,发为崩漏。
2.肾虚
肾气不足,命门火衰,肾阴亏虚。
3.血热
热伤冲任,迫血妄行,发为崩漏。
4.血瘀
瘀阻冲任、子宫,血不归经而妄行,遂成崩漏。
治崩大法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塞流、澄源、复旧”——治崩三法。
塞流:即是止血,用于暴崩之际。
澄源:即正本清源,亦是求因治本。切忌不问缘由,概投寒凉或温补之剂,或专事炭涩,致犯虚虚实实之戒。
复旧:即固本善后,是巩固崩漏治疗的重要阶段,用于止血后恢复健康,补肾、扶脾、疏肝三经同调。
辨证论治
1.出血期
出血期以塞流、澄源为主。
(1)脾虚证
主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沥日久不尽,血色淡,质清稀,面色白,神疲气短,或面浮肢肿,小腹空坠,四肢不温,纳呆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脉沉弱。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方药: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
(2)肾虚证
1)肾气虚证
主症: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或经断前后妇女,经乱无期,出血量多势急如崩,或淋沥日久不净,或由崩而漏,由漏而崩,反复发作,色淡红或淡黯,质清稀,面色晦暗,眼眶黯,小腹空坠,腰脊酸软,舌淡黯,苔白润,脉沉弱。
治法: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方药:加减苁蓉菟丝子丸(《中医妇科治疗学》)加党参、黄芪、阿胶。
2)肾阳虚证
主症:经乱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沥不尽,或停经数月后又暴下不止,血色淡红或淡黯质稀,面色晦暗,肢冷畏寒,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夜尿多,眼眶黯,舌淡黯,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肾益气,固冲止血。
方药: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党参、黄芪、三七。
3)肾阴虚证
主症:经乱无期,出血量少淋沥累月不止,或停闭数月后又突然暴崩下血,经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夜寐不宁,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
治法: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方药:左归丸(《景岳全书》)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罗元恺论医集》)。
如肾阴虚不能上济心火,或阴虚火旺,烦躁失眠,心悸怔忡,加生脉散,加强益气养阴,宁心止血之功。
(3)血热证
1)虚热证
主症:经来无期,量少淋沥不尽或量多势急,血色鲜红,面颊潮红,烦热少寐,咽干口燥,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方药:上下相资汤(《石室秘录》)。
出血淋沥不止,久漏必有瘀,选加失笑散、三七、益母草之类化瘀止血;若阴虚阳亢,烘热汗出,加白芍柔肝,龟甲、珍珠母、三七育阴潜阳,化瘀止血。
2)实热证
主症:经来无期,经血突然暴崩如注,或淋沥日久难止,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便秘溺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
若兼见心烦易怒,胸胁胀痛,口干苦,脉弦数,为肝郁化热或肝经火炽之证,治宜清肝泄热止血,上方加柴胡疏肝,夏枯草、龙胆草清泻肝热;若兼见少腹或小腹疼痛,或灼热不适,苔黄腻者,为湿热阻滞冲任,上方加黄柏、银花藤、连翘、茵陈清热利湿,去阿胶之滋腻。
(4)血瘀证
主症:经血非时而下,量时多时少,时出时止,或淋沥不断,或停闭数月又突然崩中,继之漏下,经色暗有血块,舌质紫暗或边尖有瘀点,脉弦细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方药:逐瘀止血汤(《傅青主女科》)或将军斩关汤(《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朱南孙卷》)。
2.止血后
止血后以复旧为主,结合澄源。
(1)辨证论治:寒热虚实均可导致崩漏,针对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澄源以复旧。可参照出血期各证型辨证论治,但应去除各方中的止血药,并配合补血以纠正贫血。
(2)按年龄阶段论治:
由于“经本于肾”,“经水出诸肾”,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治本以调经。故对青春期——主要是调整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以达到调整月经周期或同时建立排卵功能。
中药人工周期疗法:经后期滋肾养血,促进卵泡生长发育,经间期补肾活血促排卵,经前期调补肾阴阳和补肾疏肝以维持黄体功能,行经期活血化瘀通经,进行序贯治疗,一般连用3个月经周期。
围绝经期崩漏患者排除器质性和恶性病变后,以健脾养血善其后为主。
(3)按盈虚消长规律论治:止血后开始以滋肾填精,养血调经为主,常选左归丸或归肾丸或定经汤等先补3周左右,第4周在子宫蓄经渐盈的基础上改用活血化瘀通经,多选桃红四物汤加香附、枳壳、益母草、川牛膝。
(4)中西医结合论治:根据病情可采用中药结合激素治疗。
(5)手术治疗:宫内膜切除术或全子宫切除术。
(五)清热固经汤的药物组成
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黄芩、焦栀子、生地黄、地骨皮、地榆、生藕节、阿胶、陈棕炭、龟甲、牡蛎、生甘草。
点击此处免费领取
点击此处免费领取
点击此处免费领取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