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家医院治白癜风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30718/4218825.html
沙凤桐(左一)和60年前的初中同学畅谈中医理想
以“发扬和保持中医特色”为宗旨的“第三届月犁传统中医奖”颁奖典礼,于年7月10日在北京举行。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为27位获奖者一一颁奖。回族老中医、著名眼科专家沙凤桐在获奖感言时说了这么一句话:“我常推荐药膳粥,药补食疗,效果真好!”
荣获这项中医大奖还不到半个月,74岁的沙凤桐就又一次出现在粥品专家论证会上,且担任主持人。此粥名为胰道动力谷物调理粥,是中国药膳研究会专家委员会的专家们年开始研制的一款适于糖尿病人食用的药膳粥。说起这款粥的因人施膳,沙凤桐胸有成竹地从组方选料说起:选用的原料都是“药食同源”之品,也就是卫生计生委(原卫生部)认定的既是中药又是食品的原料,共有5种:山药、黄精、玉竹、枸杞子、桑叶。它们同入一碗粥,却各有分工:山药、黄精、玉竹、枸杞子负责扶正治本,桑叶则负责治标祛邪。当然,并不是这5种原料的简单相加再水中一煮,而是采用“草本提取物+谷物精华+有助于降糖的微量元素”的“三合一组方”。这样配伍,既符合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又能平衡机体阴阳、改善代谢机能、提高机体自身调理功能,从而通过强化补充胰岛细胞正常分泌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锌,修复、改善胰岛功能,进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及其功能发挥。沙凤桐参与了研发这款粥的全过程:从前期论证到后期研发到再后来的效果观察和专家论证。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胰道动力谷物调理粥受到高血糖人群的欢迎,医院的临床应用证明:此粥“对空腹和餐后血糖起到一定作用,且口感好,未见不良反应,适宜在住院患者中作为配餐应用”。在此之后的专家论证会,又给胰道动力谷物调理粥作出“三适”的结论:“适应社会需求,适合作为高血糖人群长期食用的营养药膳粥,也适合糖尿病前期人群食用,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回望沙凤桐的名医之路,有一串闪光之点,那就是他常向人们推荐药膳粥,这得从他的老本行预防和治疗眼科疾病说起。治疗近视症,他常推荐以大米、青羊肝、韭菜子为原料的粥;治疗视网膜出血,他常推荐以粳米、荠菜为原料的粥;治疗急性结膜炎,他常推荐以粳米、栀子仁为原料的粥……果然都能不同程度的“粥到病除”。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沙凤桐由眼科药膳粥逐步扩展到其他药膳粥的研究和应用,也都应验了宋代名人张耒所总结的“食粥五利”:“善除饥,除渴,消宿食,使大小便调适,除风患。”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信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也正像宋代大诗人陆游的《食粥》诗所言,沙凤桐紧紧抓住可以利用的机会,又积极创造条件,致力于药膳粥造福于民。
从年起一次次修订的《中国药膳培训教材》,沙凤桐都是组织者和参与者。他优选荤的、素的、不同民族的精品药膳粥列入其中,用来开展培训,加以推广。
在年筹备举办的第八届中国药膳大赛时,沙凤桐积极支持并最后决定本届大赛优选一家“粥企”冠名——第八届“同福碗粥杯”中国药膳养生技术制作(烹饪)大赛。
在年实施《中医药标准化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年)》过程中,正式发布了中国药膳研究会标准《常用特色药膳技术指南(第一批)》。作为制定该标准的负责人,沙凤桐积极主张把药膳粥标准写进《常用特色药膳技术指南(第一批)》。该标准通过专家鉴定并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后,共17款药膳产品中有3款是药膳粥:健脾益气粥、滋养胃阴粥、黄芪羊脖粥。
在年中国药膳论坛征集论文时,沙凤桐又是从粥下笔,写粥的药食同源之品组方分析、药膳粥的制法不只是煮和熬、药膳粥的营销也不只限于粥锅之侧……
本文开头提及的粥品专家论证会举办地,毗邻北京郊区的红螺寺。这里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佛教园林。千年来一直是佛教圣地。寺院里供奉着消灾延寿药师佛。参会者利用会议间隙来这里参观后,从药师佛聊到古今药膳粥。沙凤桐果然对粥有更宽泛和更精准的研究,他说:“中国粥品之多不可胜数,唐代的《食医心鉴》收录粥品57种,宋代的《圣济总录》收录粥品种,明代的《本草纲目》收录粥品62种,清代的《粥谱》收录粥品种,今天我们也正在这里续写《粥谱》。当然,我们更希望所有的“粥谱”都能更靠谱,特别是亦食亦药的药膳粥。”
链接
胰道动力谷物调理粥的5种原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制作胰道动力谷物调理粥首要的是选好以下5种原料:山药、黄精、玉竹、枸杞子、桑叶。它们都是药食同源的宝贝,都写在年原卫生部发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之中。所以,药膳的“药”,并非必须都是写在药典里的“药”。恰恰相反,在年原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还明确列出了《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八角莲、千金子、红茴香等几十种中药在列。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本刊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主办
中医药知识健康养生资讯
广告零售价:RMB10元
邮发代号:82-
文章版权归《家庭中医药》杂志所有,转载、摘录请注明出处。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作者:单守庆
本文编辑:萧玖
投稿邮箱:jtzy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