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煮前的准备
中药不用洗
中药在用于配方之前已经过加工处理,煎煮时一般无必要清洗。如实在要洗,也只能用冷水快速“抢洗”,否则会导致药物流失或影响疗效。
煎药器皿应合适
用于煎药的器皿一般以瓦罐、砂锅为好,搪瓷、不锈钢亦可,但忌用铝、铁器、铜器。
药物浸泡
煎煮前一定先用冷水浸泡30分钟以上,冬季时间可稍长。但浸泡时间不宜过久,特别在夏季,以免药物酶解和酸败。
中药的煎煮煎煮用水
把药物装入煎药器具后,加冷水至高出药面约1-2厘米,有时还应根据药物吸水、膨胀情况补充加水量。
煎煮火候
煎煮药物先用武火(大火)煮沸,后宜改为文火(小火)。对于一些治疗感冒或芳香开胃的中药,浸泡时间稍长,也可在煮沸后不改文火,继续用武火煎煮5分钟左右即可。
煎煮次数
中药一般宜煎煮2次以上,最好连续煎煮;第1次煎煮后,将药液滤出,马上加冷水至淹过药渣约0.5-1厘米,煎煮第2次,将几次药液混合,分2~3次服用。
煎煮时间
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有效成分溶出的难易和用药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治疗感冒或芳香开胃的中药,第1次煎煮10~15分钟,第2次煎煮10分钟;滋补类中药,第1次煎煮30~40分钟,第2次煎煮25~30分钟。特殊煎煮要求的中药
有些中药煎煮时需特殊处理,如另煎、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烊化等。
另煎药有些贵重药,如人参、鹿茸等,可将其切成小薄片,隔水炖2~3小时,取汁兑入药液中服用,药渣与其他药一起共煎。
先煎药先煎10~30分钟后再与其他浸泡好的药物共煎。
后下药单独浸泡,在其他药煎煮好前5~10分钟加入共煎。
包煎药用原色稀棉布袋或无纺布袋或袋泡茶滤袋包好后与其他药共煎。
烊化药对某些胶质或粘性较大的药物,宜加适量开水溶化后,冲入药液中服用。
中药服用时间中药的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来定,以尽量发挥药物的预防、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为原则。急性重病应不拘时间,尽快服药或频服(每隔1-2小时服一次),慢性病则要按时服药。
饭前服
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病位在下,应在饭前服药,以使药性容易下达,如肝肾虚损、肠道疾病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疗肠道疾病,也宜在饭前服药。
饭后服
一般在饭后2小时左右服药。病位在上,应在饭后服药,如治疗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病症的药物,在饭后服用,可使药性上行;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药,在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害。毒性较大的药,也宜在饭后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发生副作用。
空腹服
具有滋补作用的汤药,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于吸收;用于泻下、驱虫或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也宜空腹服,以增强药效。
睡前服
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以及有积滞、胸膈病等,一般在睡前30分钟左右服用,服药后宜仰卧。
中科医院曝光北京白癜风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