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抹药吗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313943.html
有些人认为中医用的药要么是一些枝枝叶叶的草木,如大青叶,桂皮、艾叶、根白皮等,要么是一些平常常吃的常见的蔬菜、粮食,如山药、紫苏、苋菜、大葱、绿豆、生姜、大麦、小麦等。这些平平常常的东西怎么能治病呢?有科学依据吗?有的药比如,夜明砂,鸡屎白、五灵脂、金汁、雄性昆虫等等。医生开的这些所谓的药是不是骗人的啊?这些生活中常吃常见的东西真的能够化腐朽为神奇,驱疾病于乌有吗?相信现在很多人对中医中药都有这样的想法与看法。
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先从中医的起源说起。中医源自于远古的蒙昧时代,它是紧接着中华最原始的哲理而诞生的。中医是依靠自然经验而产生:古人因为吃了一些食物而产生不适,所以会去寻找另一些食物用以中和先前的不适,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经验。这种经验其实每一种人种都有,甚至某些高等动物也会这样做,所以原本没什么稀奇的。但自中华的最原始的表达自然的哲理诞生后,却很好地跟以上的经验结合了起来,从而产生了中医。所以“中和”自身的不适就是中医治病的哲学依据。
中医这个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中和”经验可不得了。先前说的的“经验”在远古文明里的每一支文明里都会存在,但除了中华以外却没有一种文明有能与之结合的原始哲理,所以中医这门医学就只有中华才有了。有人说中医不科学,事实是中医哲理用的是玄学,比如科学家发明东西时,很多时候是需要灵感的,那个“灵感”就属于玄学。(我们没必要为中医是不是科学而争论。科学也是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结果而已。中医真真切切地医治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在中医的庇佑下人类历史上的十大流行瘟疫没有一次发生在人口最多的中华,所以谁都不应去怀疑中医存在的价值。)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医作为一颗有效的治病疗疾的璀璨明珠,历经数千年而魅力四射,这充分说明了她的生命力是通过可靠的疗效作为坚强后盾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矗立于世界东方的民族医药巨人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走向世界,影响全球,必将为人类卫生保健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能治病的深层原理其实就是“中和”,这个“中和”包括人与自然的“中和”,人体自身的“中和”。
这点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灵枢·岁露论》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古代先贤以其独特的智慧发现了“人与自然相通应”的时空观,准确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的生理变化和疾病谱的异动。近年来,生态环境被破坏,水源、大气遭污染,致使气候变暖,沙尘暴肆虐,洪水泛滥,自然灾害频发,疾病谱亦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近几年泛发全球的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非典”,不都是明显的例证吗?
中医在诊断疾病时非常重视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手段最大限度地收集病人的“信息源”。这些信息源出于患者个体的自然流露,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机体的整体状况及机体与生存环境(人与自然)的相关信息。正因为这些信息可以较真实地提供机体“健康曲线”的走向,所以是从整体上反映机体是否“和谐”的一面“反光镜”。比如,生活环境比较寒冷、潮湿或恣食生冷寒凉易得痹证(类风湿关节炎等)、湿证(消化系统疾病如腹泻、恶心、消化不良等)及痛证(腹痛、胃痛、痛经等);生活环境燥热或过食辛辣煎炸烧烤之物则易上火(即易患口腔溃疡、长痤疮、便秘等),这是从大处着眼看中医的“和谐观”。
如果把中医的阴阳理解为功能(阳)和物质(阴)你可能就可以理解什么叫阳虚阴虚了。
假设一个正常人脏腑功能和物质数值都为10,如果功能为9物质为10这叫阳虚(虚寒),能把功能补回10的药就叫补阳药或者扶阳药,如果功能为10物质为9这叫阴虚(虚热),能把物质补到10的就叫补阴药或者滋阴药,如果功能为11物质为10这叫有热邪(实热),能把功能降回10的就叫清热药,如果功能为10物质为11(实寒),能把物质变为10的就是温热药。我这个说法不严谨,只是可以方便不懂中医的朋友们初步理解一下中医的一些东西。
确定了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的标准,剩下的就是不断拿人来试呗,先根据颜色味道取用部位来猜,然后再实际中实验,如果正确了就记录。然后又发现几种药配合效果好,于是出现复方。当然,这里面有可能有错误的记录,但是如果后人拿着前人的方子发现不好用的时候,这个方子就慢慢消失了。但是有效的方子(验方)还是流传下来了。
人体的健康,其实就是人体内在的一种平衡。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活动力旺盛。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
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症状来,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即阳)证。阴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寒(即阴)证。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另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失调,其一方低于正常水平,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水平,或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低于正常水平,故出现虚证。阴不足,阳正常则阴虚生内热;阳不足,阴正常则阳虚生外寒;阴阳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不足,则虚寒、虚热并见或阴阳两虚。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阴阳两虚”证。
人体一旦不能达到平衡而出现一些所谓的“病态”,这时候中医就要采用一些药物来“中和”人体,从而又重新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让人体恢复健康。中药种类甚多,但就其性能不外阴阳两类,从药性来看:寒、热、温、凉、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从治疗上总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这就是治疗的基本出发点。针对阴阳盛衰,采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得到纠正,恢复其相对平衡状态。中医常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治疗原则,促使失调的阴阳重新恢复到相对的平衡。临床上借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阴阳之偏,使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临床具体用法:
①阳虚和阴胜则寒,治法:寒者热之(用热药);
②阴虚和阳胜则热,治法:热者寒之(用寒药);
③正气不足,治法:虚者补之;
④邪气偏胜,治法:实者泻之;
⑤阴不足、阳偏亢,治法:滋阴潜阳;
⑥阴阳两者均不足,治法:滋阴助阳(阴阳双补)。
其实不仅治病上中医追求一种“和谐”状态,中医在平常养生保健上的思想也充分彰显了这一理念。中医学非常重视机体自身的“和谐观”。《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谨察其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个“平”就是阴平阳秘,就是“和谐”,就是机体内部的和谐。机体出现病态就是人体内部“不和谐”造成的结果。有些人平素在工作紧张、压力大、情绪不好、饮食不均衡、生活无规律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导致不良因子(中医所说的七情、内生五邪、饮食劳逸、痰湿瘀血等)在体内“膨胀”,致使脏腑功能失调。人体这个“压力锅”在无法承受过多的“气压”,或“减压”的能力不足时,肯定得“炸锅”。比如情绪不好,气郁化火;或恣食煎炸烧烤之垃圾食品,抑或是过食寒凉以及肥甘厚腻之品,碍脾生湿、湿蕴化火。火热内蒸如燎原之势,犹如火山喷发,引发痤疮、高血压、糖尿病之类的病变。而痰湿内停便是导致机体功能发生异常的“泥石流”,这种病理产物更是高血压、高血脂的罪魁祸首。机体出现“炸锅”、“火山喷发”、“泥石流”等现象的根源不除,这个时候疾病自然就会发生。中医把这个病理过程称之为阴阳失调或脏腑功能失常,也就是机体出现了“不和谐”的状态。
当人体出现种种不和谐时,中医治病养生的基本方法是重于“调”,把“不和谐”状态调整为“和谐”状态。
如何“调”呢?不是像西医那样将不良因子导致的病变脏器拿掉,而是疏导或减压。当然,这里的病变主要指的是功能性的,那么,怎么疏导减压呢?中医积累了几千年的临床实践技能和攻略,用天然药物组成的方剂,通过祛寒解表、渗湿泻热、活血化瘀、理气散结、化痰祛邪、益气养血、滋阴温阳、扶助正气等方法净化脏腑环境、协调脏腑关系。或通过针灸、推拿、气功、饮食、精神疗法,疏通经络,调节机体平衡,祛邪扶正,亦可充分发挥这一作用。这是从小处着眼解决现实存在的疾病状态,展现中医“和谐观”在治病过程中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总之,中医为什么能治病,总结为以下4点。
1、亿万人的丰富的实践经验。
中医药有数千年亿万人的实践,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从根本上决定了其有效性、可行性、普及性。
2、完善的理论体系。
我们的祖先最聪明的地方是,他们没有满足和停留在经验上,而是运用综合、演绎、归纳、推理、上升为理论,再去指导实践。中医的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哲理,四诊八纲、臓腑经络、五运六气、阴阳虚实寒热等医道,《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始终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成为指导人们治病养生的根本大法。
3、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三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开创者,同时都是高明的医生: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黄帝著《内经》。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我们中医药往往是在自己身上试药、试针,不怕牺牲。这充分说明,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把人放在了第一位。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正是我们的祖先把人放在第一位的结果。
中医看病,以天地为参,综合时令、节气、病人的个体特征、社会关系、性格,全方位掌握患者的信息。老大夫看病,看似闲聊,实为全方位、立体的掌握了病人的信息。问诊越仔细,疗效越好。干祖望干老的病案,有时是一个小故事、有时是一首诗,却能全面地反映病人的情况。
中药改善内环境我在北京的时候曾治过一个外国人,她是挪威的一位女士,34岁。她问我:“中医能不能治卵巢囊肿?我左侧有个卵巢囊肿,我希望用中医治疗。”我说,从理论上讲它能长出来就能够消下去,为什么?我说一块木头它可以长蘑菇,若是一块钢板它就不会长蘑菇。她说,西医认为没法解决,必须切掉。我说,那您就自己选择吧。于是她就回瑞典,做了手术。半年以后,又来找我了。她说,不行,我这边切掉了,那边又长了,我才34岁,我还想要孩子。我不想把另一边切掉。我希望中医试一试。前后吃了三个月我开的中药,她在德国检查完后回来告诉我说,这边的卵巢囊肿没有了。她说,中医实在太神奇了,中医没有动刀子,也没有用手术,怎么就会消失了?我就跟她说:如果是一个木头长了蘑菇,你采取切除的办法是不是办法呢?是办法,但如果你仅仅把蘑菇摘掉了,只要仍然是木头,我想那木头还会接着长,一直长到多会儿蘑菇不再是蘑菇了,木头不再是木头了,就算是结束了。我说,你如果把一个长了蘑菇的木头放到伊拉克的沙漠里,它还长不长?中医没有通过手术的办法摘除这个蘑菇,但是,我让你吃的这三个月的中药在改善着你的内环境,把你能够长蘑菇的这个内环境给改变了,所以它就自然地由大到小,由小变没。这就说明中医的治疗是用药性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的。
4、以药性之偏,纠正人体之偏
人是天地的产物,中医非常强调人对自然的依赖。中医认为:“人得天地之全气,物得天地之偏气。”中医的治病过程,是用药性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即用药性的偏性把人被破坏的平衡重新调整过来。
中医有一套完整的用药理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以及君臣佐使的配比。中医用药,用的不是它的有效成分,而是用的是四气五味、性味归经。以“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为用药原则。
樊正伦教授为大家做了更为通俗和精辟的讲解:我们现在得了病,医院去。到医院去,不管是急性病或者是危重病,医院请西医抢救或者是治疗,认为这种治疗可以迅速见效。医院,如果你是外感病,那么它的一切检查都仅仅围绕着要找到致病因子是细菌?病毒?用现在最时髦的话就是,得找到萨达姆在哪?拉登在哪?然后呢,用一种药物或手段把它控制了,疾病就好了。这样做是西方医学在它的发展进程中采取的主要手段。我们的身体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各个部位里恐怕什么细菌病毒都有。因为你呼吸的是自然的空气,喝的是自然的水,吃的是自然的饭。大自然给人生命的权利,给细菌病毒同样的生存权利。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那么为什么你没得病呢?因为你可以和这些细菌病毒和平共处。你什么时候得了病,不仅仅是细菌病毒多少的问题,很重要的一个病因是你自身的状态是不是给致病因子生存发展的条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按中医的理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腠,其气必虚”,就是说在正常的状态下,你如果处在阴平阳秘的状态,就是阴阳处在一个很平衡的状态,即使遇见了大风大雨异常的气候变化,你也不会得病。如果你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内受喜、怒、忧、思、悲、恐、惊,让你自身的正常状态被打破,你赋予了致病因子生存发展的条件了,它就从10个变成个,个变成0个。当它达到一定数量时,它就危害你了。你自身又没办法抵抗它,你就病了。
按西医的做法,你要想杀死它吗?它就千方百计地变异,它不想死,它的变异的速度远远比我们研制药的速度快得多。大家都知道,从研制出抗生素以后,已经有多种抗生素了,可是在临床用的只有几十种上百种,大量研究的抗生素都因它在临床无效被淘汰了。以药的偏性纠正人体偏性那么,中医对这些病是怎么看待的呢?我觉得这是一个中医的理念问题。
中医在治疗这些病的时候,常用的方子包括张仲景《伤寒论》的方子、《金匮要略》的方子,学中医的都知道,是两千年以前的方子。为什么两千年以前的方子到现在还有效呢?因为中医治的是人不是病,中医在治疗的过程中,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不要相信现在广告天天讲中医抗病毒。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幼稚的想法。如果哪一味药真正能杀死这个病毒的话西方医学早就研究了,用不着把那个药汤煮那么多让人去喝。中医其实是用药食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用以改变这种致病因子在你这儿赖以生存的条件,这是中医对治病的理解,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两千年来用的麻杏石甘汤治疗肺炎现在依然有效。
我和很多西医同道也探讨过“西医科学还是中医科学”的问题。我说,它们是不同层次上的科学。西医说,你那麻杏石甘熬完了什么细菌病毒都杀不死。我说,中医的奥妙就在这儿,它在杯子里谁都杀不死,喝进去它就可以治好这个病。为什么?因为它用的是药性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改善了人体的内环境,让你被破坏的环境得到修复,让致病因子在这儿赖以生存的条件被破坏掉。这样看待中医,我们就看到中医的科学性了。
祝愿中医在新时代长足发展,传承经典。End我们只为传播中医,只为中医复兴而努力。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传承中医经方真谛。分享知识,分享快乐,迈向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