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中的“方”指医方,“剂”,古作齐,指调剂,方剂就是治病的药方。中国古代很早已使用单味药物治疗疾病。随着人们认识和治疗的疾病的复杂性,逐步形成了两味药以上组成的复方,随着中医理论的成熟,复方就成了中医的主要方剂。
方剂不是药物的有意堆砌,根据病情需要,以君臣佐使的原则组成。
“君臣佐使”的提法最早见于《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主病之为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的记载。君药是方剂中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必不可少的,其药味较少,药量根据药力相对较其他药大。臣药协助君药,以增强治疗作用。佐药是协助君药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和峻烈性,或为其反佐。使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证所在,或调和方中诸药作用。例如:《伤寒论》的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组成,主治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等,属风寒表实证。方中麻黄辛温解表,宣肺平喘,针对主证为君药;桂枝辛温解表,通达营卫,助麻黄峻发其汗为臣药;杏仁肃肺降气,助麻黄以平喘为佐药;甘草调和麻黄、桂枝峻烈发汗之性为使药。
用中医的方剂,首先要辩证疾病的寒热虚实,通过望闻问切收集各种信息,再四诊全参,其中还可能有舍证取脉与舍脉取证的去伪存真的过程,概括提炼出一个“证”,从证来找到相应的方剂。有了基本的方剂后,再根据病证的不同阶段,病情的轻重缓急,患者的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以及气候和地理环境作相应的加减化裁,方能达到切合病情、提高疗效的目的。
但是,医院找中医看病,往往有这样的现象,病人说一个症状,中医就开一两味药,你说了十几二十个症状,一个方子就几十味药了。比如,你说头痛,医生就下川芎、天麻;怕令,加干姜附子肉桂;咳嗽,加杏仁、浙贝、桔梗;有咽炎,加鱼腥草、根兰根、蒲公英等等。是西医的对症开药的思维,是对症状的中药的堆砌,根本没有一点中医的辩证思维,没有辩证用方。难怪现在许多中医看病没效,因为没有中医思维,中药当西药用。
没有提炼出一个证,你怎么可能找到相应的方?
我看病,必须全面收集信息,提炼出一个证,再找到相应的证,再看是否加减和如何加减。中医看病,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不像西医,只是看到病的表面现象,抑制症状就可以得胜加朝了。中医辩证论治,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合适的方子标本兼治。
打个比方,我们在一个大仓库,有各种品牌各种型号的汽车零配件,你根本不看图纸和零配件的型号特点,有轮子、发动机、方向盘、车身等等,只要名称对就行,不管型号,能装配得好一辆汽车吗?次品就是幸运了,如果成了危险品问题就大了。
汽车的零配件比如一根铁管,我们当然可以单独用,比如用来抬东西,但是,汽车零配件单独往往难以发挥作用,得合理组装在一起,就好像中药一样,按一定原则组成方剂,就能很好发挥作用。
长按,可!
中医学堂沈老师赞赏
人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能治好了吗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