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东汉时期就有文字性的著作《神农本草经》其中收录中药材种,发展至今我国药典已收录中药材余种。中药在预防、治疗疾病或调节人体机能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吃中药就需要煎煮中药,其煎煮质量对药物疗效有着直接影响。如果患者掌握了中药汤剂的正确煎煮方法,在预防治疗疾病上将事半功倍。
中药煎煮容器的选择1.推荐使用容器
砂锅
砂锅主要成分为硅酸盐,不易与中药成分产生化学反应,有利于保持药性;砂锅传热快、散热慢,能较均衡的把热传递到内部,有利于水与药物之间的相互渗透,能更好的煎煮出药物的有效成份。
耐高温玻璃容器
耐高温玻璃容器主要材料为高硼硅玻璃,该材料耐酸、耐碱、耐水,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能有效保持药性;耐高温玻璃器皿传热快、并拥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搪瓷容器
搪瓷容器是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或数层瓷釉,通过烧制将两者牢固结合在一起的复合材料器皿,其涂层化学性质稳定且具有耐腐蚀、耐磨、耐热、无毒等特性,不易与中药成分产生化学反应。
不锈钢容器
不锈钢中含有一定量的铬合金元素,能使钢材表面形成一层不溶于某些介质的坚固钝化膜,使之与外界隔离不容易发生化学作用,对许多种酸、碱、盐也很稳定,而且在高温、低温环境中也能保持耐腐蚀性,适宜煎煮中药。
以上容器推荐顺序为:
砂锅耐高温玻璃容器搪瓷容器不锈钢容器
2.不推荐使用容器
铁质容器、铝质容器(俗称锑锅)、铜质容器、锡质容器,这些容器不宜于煎煮中药,因其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和中药的化学成分起反应,轻者降低或改变疗效,重者可能产生毒副作用。
中药煎煮前浸泡时间及方法中药材大部分为干品,在煎煮前需要浸泡,让药材变软、细胞膨胀,这样有效成份才容易被煎出;有些药材含蛋白质及淀粉较多,如直接煎煮药材,表面的蛋白质和淀粉容易凝固、糊化或堵塞药物毛细孔道,使有效成分不宜煎出。
1.浸泡时间
花、叶、草类等质地较松散的药材:浸泡时间20-40分钟即可;
根茎、果实、种子等质地较硬的药材:浸泡时间40-60分钟为宜;
矿物、壳类、动物等药材:浸泡时间60分钟左右为宜;
气温较高时请缩短浸泡时间或放入冰箱保鲜层,以免药物变质。
2.浸泡水量
浸泡药物时水量不宜过多,以淹没药材多3厘米左右为宜。
中药煎煮方法1.用水
大部分患者煎药都用自来水,这样不太恰当,目前自来水常用的灭菌手段是“加氯灭菌”,自来水会含有少量的余氯,水质越差的地方氯含量相对越高,氯具有较强氧化性,容易与一些中药发生反应而破坏药效。因此建议:使用煮沸后的凉白开浸泡、煎煮中药。
2.煎煮
浸泡好的中药用手轻压紧(之前药材浸泡的水不要倒掉),保持水面没过药材2-4厘米左右(即水没过手背少许);上火煎煮,先用武火(大火)煎至沸腾后,改为文火(小火)煎煮。一般每付药共煎三次,最后一次药液滤出后应将药渣用纱布或棉布包好后挤出药液(药渣所吸附的药液含有较多的中药有效成分),将所有药液混合后分三次服用,另外不同药物煎煮时间也有稍许差异。
解表药:第一次,煎沸后文火再煎10-15分钟,第二次,煎沸后文火煎5-10分钟,第三次,煎沸后文火煎5分钟。
补益类药:第一次,煎沸后文火再煎30-60分钟,第二次,煎沸后文火煎20-40分钟,第三次,煎沸后文火煎10-30分钟。
其他类药物:第一次,煎沸后文火再煎20-30分钟,第二次,煎沸后文火煎15-25分钟,第三次,煎沸后文火煎10-15分钟。
另外,含有挥发油或其他挥发成分的中药材,如薄荷、西洋参、藿香等煎煮时应加盖子,防止药物成分过分挥发降低疗效。
3.特殊煎煮方法:
大部分中药可同时煎煮,有部分中药由于性质,及临床用途不同煎煮方法也有区别:
先煎:矿物、介壳、动物骨甲、毒性中药材等需先入锅煎煮,可使药材中难容及不宜煎煮出的成分能有效煎出;毒性中药材则能降低或去除毒性;建议这类药材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然后与浸泡过的其他中药材一起煎煮。注意:毒性中药材需先煎60-分钟以上时间。
后下:气味芳香、含有挥发油、久煎会导致失效或改变药性、药效的中药材等,应待中药快煎好时再下锅煎煮,能有效减少长时间煎煮导致中药材有效成份的降低或改变。因此,建议这类药材待其它药物煮沸且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后,再入锅煎煮5-10分钟即可出锅。
包煎:细小的种子类、带有绒毛、易沉淀或粘锅的药材,需将药物用纱布或棉布包起来再入锅煎煮,能有效减少煎煮后不能滤除药渣、服后刺激咽喉、粘锅、糊锅等现象。
另煎:贵重中药材,易将药材单独煎煮后单独服用或兑入其他药液同服,能有效减少其他药材本身对贵重药材有效成分的吸附,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烊化:胶质类药材,易将药材隔水炖化或加入药液融化后一起服用,能有效减少因煎煮药液粘稠,而影响其他药材成分的煎出和糊锅的发生。
煎汤代水:容易浑浊药液的药材如灶芯土、体积大或吸水量大的药材,易先与水煎煮,将煎煮后滤出的药液煎煮其他药物。
兑服:根据病情需要鲜品入药的药材,不宜入锅煎煮的药材,如生姜汁、仙竹沥、梨汁等,易兑入煎煮好的汤剂同服。
冲服:贵重且用量较轻的药材、有效成分不溶于水、某些有效成分易分解的药物,易用温开水或煎煮好的药液冲服,能有效减少药物的浪费,增强药效。
提到中药,大家脑海里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小编似乎已经闻到了浓浓的中药味儿~
内心已经翻江倒海……(此处省略字)
如今,中医师开方又多了一种选择——中药配方颗粒剂。
患者拿到的不是大包小包的中药材,而是一小袋一小袋的颗粒状中药,回家后只需用水冲服就行了。像喝咖啡一样优雅地和中药。
那么,中药配方颗粒剂有什么特点,服用时有哪些应该注意的地方呢?
什么是“中药配方颗粒剂”?简单地说,就是把传统的中草药经现代化制药技术,提取、分离、浓缩、干燥,最后制成颗粒的形状。一般的中药材都可以制成配方颗粒。目前最常用的就有多种,基本能适应临床处方的需求。
中药配方颗粒剂与传统中药饮片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不必煎煮,直接开水冲服即可,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具有用量少、易调剂、携带方便、作用迅速、成分完全等优点。它尤其适合经常住校、出差、或异地读书、工作的人服用。
如何冲泡中药颗粒?1.颗粒剂冲泡十分方便。如果是单味小包装,就将处方规定的小袋中药一一撕开(此为一日量,需分两次服),倒入一个较大容器里,加热水约~毫升,充分搅拌。如果是已经混合好的包装,就更方便了,取出一袋,加热水约毫升左右冲泡即可。
2.冲泡水温一般在80℃~℃。如果药放凉了,最好加热后再喝。加热可采用微波炉、烧煮等。
3.如果颗粒不能完全溶解,在杯底有沉淀,可在冲泡前先用热水将颗粒浸没,半个小时后再添加热水搅拌。免煎中药用温开水冲后有时会出现难溶或不能完全溶化的现象时,可放在小火上加热2~3min,可促使其完全溶化,从而提高其溶解性和吸收效果。
怎样正确服用和贮存?1.特别提醒的是,颗粒剂与传统中药饮片一样,一般每日服两次。早餐和晚餐后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服用较好。这段时间胃内食物逐渐排空,进入小肠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此时喝下中药汤液,就如同进入一个“过道”,减少了胃内逗留时间,避免了可能引起的胃部不适。有些患者,将应该一天内分两次服的量一次喝下去,这样也会让胃受不了。
2.不同人群服用方法也不相同。老年人夜晚解手次数较多,可将晚上的用药时间改在午餐之后。如果是学生或上班族,建议将颗粒剂随身携带,按时冲泡。不宜空腹或随早餐一起匆忙将药喝下,否则很可能会造成胃部疼痛或药物吸收不完全。给儿童服用颗粒剂,家长可以将药冲泡得浓一点,量少一点,待服完后再喝定量温水稀释。如果孩子觉得味道太苦难以下咽,也可在药液中放一些冰糖调味。
3.服药期间,不宜喝浓茶、咖啡等,以免影响药物发挥功效。
4.如果还剩下多余的颗粒剂,只需放在阴凉干燥处即可。包装袋打开后应该立即服用,如果放置时间长,中药颗粒会受潮,沾在袋中不易倒出,建议不要再服用或者咨询专业药师。
注意:具体用法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