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辉煌历史之明清温病凸显创新

时间:2017/12/16 15:38:53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作者简介:

曹东义:年生,主任中医师,现任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河北中医学院硕士导师、河北省第四批师带徒指导老师。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亚健康分会副秘书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主任委员、浊毒理论分会副主任委员、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专业常务委员,《燕赵中医药丛书》执行主编、《中医药与亚健康》杂志主编、《国医年鉴》副主编。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先生的徒弟。

主持省和国家多项课题,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中医外感热病学史》等著作18部。善于治疗呼吸道疾病、风湿病,调理亚健康。

大道国医(十四):

中医的辉煌历史之明清温病凸显创新

在明清两朝的医学发展中,虽然研究张仲景开创的伤寒与杂病学术特色的医学家很多,但是,经过宋金元时期伤寒学家的研究与补充,中医对于外感热病的诊治方法已经有了很多进步,尤其是对于辛温发汗解表局限性的认识,已经非常深刻。很多新的治疗方法、新的学术见解,已经难于用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来容纳了。所以,一个肯定辛凉解表,不断丰富外感病治疗方法的学术流派,已经孕育成熟,提出新的学术见解,创立新的学术流派,已是迫在眉睫。

吴有性,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为温病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清史稿》之中有吴又可的传记。

到吴有性所处的时代,温疫大流行,许多医生仍找不到好的治疗办法,而墨守伤寒法治温疫,以至治疗效果很差。他深感自古医道详伤寒而略温疫,而对当时大流行的疾病辨为温疫,按疫施治,果然大获良效。通过反复详细研究,静心穷理,结合他自己丰富的治疗经验,并进行分析总结,整理发挥,终于在祟祯15年(公元年)写成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的第一部温疫学专著——《温疫论》。

吴又可将前人的“五疫”学说,加以改造,认为疫气不限于五种,而是每一种热病都由不同的疫气所引发。他认为不同疾病,由不同病原“杂气”所引发,这个论断最接近微生物致病学说,在这个意义上说吴又可的“疫气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病原学说。

他指出“戾气”的传染途径,是通过空气传播与接触传染,多由口鼻进入人体而致病。《温疫论》也十分重视机体抵抗力的重要性。该书认为:“本气充满,邪不可入”,机体抵抗力强,则虽有接触传染病人的情况,一般不会发病。假如“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机体抵抗力减低,又受到传染,则可以发病。

《温疫论》还提出了传染病的传染途径是“有天受,有传染”。“天受”就是空气传染,“传染”就是接触传染。所以书中注明“凡人口鼻通乎天气”,“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温疫论》认为传染病流行形式可以是大流行,也可以是散发的。

他认为传染病瘟疫的病原是多种多样的,“气之不一”难以尽述,只要有一种病原就会“专发为某病”。而且,瘟疫不仅仅局限于人类,他说:“至于无形之气,偏中于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但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也。知其气各异,故谓之杂气。”也就是说,瘟疫的致病物质虽然很细微,肉眼看不见,但它们是确实存在的。

引起瘟疫的“杂气”或者“疫气”,并不是不可琢磨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可以用药物制服邪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吴又可的《瘟疫论》,在温热病的病因、证治方面的成就,对于后来的医学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清初喻嘉言在《尚论张仲景三百九十七法》中,对瘟疫的论述,就继承吴又可的学术观点。其后,成书于公元年的周扬俊的《温热暑疫全书》,则继承了喻嘉言的瘟疫学说。

戴天章,字麟郊,号北山,上元(今江苏江宁)人,清代名医。他对吴又可的《瘟疫论》十分推崇,在年撰成《广瘟疫论》,从气、色、舌、神、脉几方面,论述瘟疫与伤寒的不同。此后《广瘟疫论》多次被人翻刻。

吴又可大胆创新的精神,鼓舞了后来的医学家,清朝中叶之后,逐渐形成了温病四大家。

叶桂(~年),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人。叶天士世医出身,三十岁时就闻名大江南北,长于治疗温热病,首倡卫气营血辨证,代表著作为《温热论》。这部书相传是叶天士游洞庭山时,由随行于舟中的门人顾景文记录而成。

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江苏苏州人。因母亲多病而究心医学,博览群书,精于医术,比叶天士小10余岁,而与叶天士齐名,也是一个著名的温病学家。薛氏长于辨治湿热病,但他与华佗一样不屑以医名世(见袁枚《与薛寿鱼书》),故少著书。一般认为《湿热条辨》一书为薛氏之作,也有医家(如王孟英)认为尚难确定。该书对湿热证的辨证论治有进一步发挥,丰富并充实了温热病学的内容。此书专论湿热病证,共35条,每条均有薛氏自注。这种“自为经传”的写作法,被吴鞠通《温病条辨》所继承。

《温病条辨》

吴瑭(~)字鞠通,江苏淮阴人。也是温病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受吴又可,特别是叶天士著述的影响和启发,重视温病证治,因而对之深入研究,学习前人的长处,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体会,于年撰成《温病条辨》一书。

吴鞠通提出温热病三焦辨证的理论,认为外感热病从上焦肺开始发病,逐渐传变到中焦脾胃,最后影响到下焦肝肾,耗伤阴液。他突出阐述了清热养阴等治疗方法,并拟订了许多治疗温病的方剂,多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为后世医家所喜用。其书以三焦为纲,以各种温病证候为目,逐条加以论述,自为经传,颇切实用,使温病学说更趋于系统和完整,对温病学的发展有很大贡献和影响。

王士雄(8~)字孟英,浙江钱塘人,曾迁居杭州、上海。对温病的证治和理论有独到见解,为我国近代较有影响的温病学家之一,对霍乱的辨证论治积累了丰富经验。著有《温热经纬》、《霍乱论》等。

《温热经纬》五卷,王孟英撰于年。卷1~2摘录《内经》、《伤寒杂病论》中有关温热病的论述,并引述前人的注文,以阐明一些温热病病原、证候及治法;卷3~4采辑叶天士、陈平伯、薛生白、余师愚等研究温热病、湿热病、疫病的心得。将温热病的病证按叶天士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进行归类,用以具体说明热性病的发展规律;末卷为温热病方论,共选方。总之,全书“以轩歧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辩为纬”(见本书自序),故名《温热经纬》。其书参考各家有关著述,并有较多的个人见解,是一部较有影响的温热病专著。

此外,著成于公元年的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6卷,其中以升降散为代表的治疗温病的方剂,对后世影响很大。

年的刘奎著《松峰说疫》,广集前人治疗瘟疫的方药,以及刮痧治法,倡导八法统治瘟疫,自成一家。

年余师愚著成的《疫疹一得》,因善用石膏,创制“清瘟败毒饮”而称誉医林。

通过上述举例可以看出,在清代中期之后,中医温病学的学术创新仍处在一个不断繁荣的时期,不仅理论上有创新,在治疗方法上不断丰富,是一个学术发展的高峰期。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西医登陆中国,中医与西医的学术冲突与交融随之而展开。这个过程,不是一个学术平等交流的状况,而是一个伴随着中华民族近代灾难而出现的变革过程,其中的得失,我们在下一章里介绍。

明天讲座的题目是:大道国医(十五):当中医初遇西医之《医林改错》改错了方向

本讲座由北京与时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北京怎么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jzdf/1482.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