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不断探索、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门临床实用学科,是中华民族祖先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遗产。
根据史实与现存资料,药膳的源流可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萌芽时期(夏—春秋)
据文献记载,我国药膳食疗保健起源可以追溯到夏禹时代。
春秋末期的教育家孔子,对饮食卫生提出具体要求,如《论语·乡党》中写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等提法,都是从保健的目的出发的。
奠基时期(战国—汉)
经过长期实践所积累的经验,使食疗药膳的知识逐渐向理论阶段过渡。到了战国时期,终于有了有关食疗的理论,标志着食疗的飞跃发展。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共收载药物种,其中载药用食物50种左右。东汉著名大医学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不乏有食疗药膳的有关内容,《金匮要略》著有“食禁”专篇,列举了治少阴咽痛的猪肤汤和治产后腹痛的当归生姜羊肉汤,以及桂枝汤、百合鸡子黄汤等,这些食疗方至今还被临床所常用。汉代以前的食疗,是理论奠基期,对于食疗药膳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与指导作用。
形成时期(晋—唐)
魏晋以来,食疗在一些医药著作中有充分反映。南北朝时期,陶弘景著有《本草经集注》,是我国药物学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标志着食疗学已经是一门独立学问,成为独立的学科。唐代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以食疗命名的药物学专著《食疗本草》,作者阵诜。
全面发展时期(宋—清)
北宋王朝几位统治者,对医学的发展颇为重视,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如成立整理医著的“校正医书局”以及药学机构“太平惠民和剂局”等。元代的饮膳太医忽思慧著的《饮膳正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营养学专著,它超越了药膳食疗的旧概念,从营养的观点出发,强调正常人加强饮食卫生,营养调摄以预防疾病。明清时期是中医食疗药膳进入更加全面发展的阶段,几乎所有的本草著作都注意到中药与食疗学的密切关系。
药膳的意义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就十分重视饮食调养与健康长寿的辨证关系,随着中国经济在迅猛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人们的防病意识不断提高,中国药膳对疾病的辅助作用更加显示出其特有的优势。运用其优势,已广泛被国内外医学界和家庭所重视。
北京到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好北京有哪间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