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师生关系,叫中医师徒

时间:2021/3/20 15:36:16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中科大型白癜风公益援助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80102/5972953.html

有这样一种师生关系,叫做中医师徒。

师傅望闻问切,徒弟跟诊抄方。

师傅要求严格,徒弟熟背经典,学习中医文化精髓。

师傅传授经验,徒弟牢记心间,传承中医精神。

师傅言传身教,徒弟认真求知,发扬中医传统技艺。

从师而成代有才人

从师而成者,代有才人。越人扁鹊,为先秦名医,《难经》传为所撰,《史记》有载,子仪是其弟子。汉代名医张仲景受业于同郡张伯祖,撰《伤寒杂病论》而成一代宗师、经方鼻祖。嗣后仲景之学又亲传其弟子。

《太平御览》引《张仲景方·序》云:“卫讯,好医术,少师仲景,撰《四逆三部厥经》《妇人胎脏法》及《小儿颅囱方》三卷,皆行于世。”三国名医华佗,《魏志·列传》载有其弟子李当之、吴普及樊阿。

宋代儿科大家钱乙,少时曾随姑父学医,《宋史·艺文志》载钱乙撰《小儿药证直诀》八卷,惜未能传。幸其后学阎季忠追随凡数十年,悉心收集钱氏医论、医案、方药,并与抄本参校,乃于宣和元年(年)整理而成。

阎氏于《直诀》原序中道及,编集此书“此余之志也,因以明仲阳之术于无穷焉”。《永乐大典》于此记述甚详。《四库全书提要》称:“小儿经方,千古罕见,自乙始别为专门,而其书亦为幼科之鼻祖。”阎氏整理之功由此可见。

医分门户,始于金元;流派纷呈,有赖师承。金代刘完素倡火热论而为寒凉派之宗师,其门人马宗素、穆大黄、董系等皆传其术。

故李时珍《本草纲目·序例·历代诸家本草》云:“好古,东垣高弟,医之儒者。”王氏先后从张、李为师,一则采掇元素脏腑虚损辨治;一则继承东垣脾胃气虚论说,尤重阴证识疗,而《汤液本草》则总结东垣《药类法象》、《用药心法》,所著《此事难知》,裹辑东垣之说居多,《医垒元戎》亦多阐发东垣伤寒辨证及其治疗大法,堪称师承人物之代表。

尤难能可贵者,王氏尊师说而不泥,于其著述中有补李氏理论之不逮,使学有超越,而成易水派中坚。罗天益复师承东垣学说,于《卫生宝鉴》中,对脾胃内伤及内伤热中,多发东垣旨趣,使李学再传。

朱丹溪为得名师指点,四十出游,负笈寻师,时历五载,渡浙江,走吴中(今苏州),出宛陵(今宣城),抵南徐(今丹徒),达建业(今南京),足及数省,复归武陵(杭州),拜罗氏知悌为师,易三载寒暑,学业大进,名噪医林。四十有八,复从罗氏再度深造,所创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等,别开生面,精光四溢。

丹溪之成,心折于师承,其在《格致余论·序》云:“得罗太无讳知悌者为师,因见河间、戴人、东垣、海藏诸书,始悟湿热相火为病甚多。”丹溪弟子有王履、戴思恭等。

《明史》谓:“所著《证治要诀》《证治类方》《类证用药》诸书,皆概括丹溪之旨。又订正丹溪《金匮钩玄》三卷,附以己意,人谓无愧其师云。”于上可见,师承之学,由罗知悌而丹溪,丹溪而王履、戴思恭,血脉流浸,再传再生,延伸不断。

明代张景岳从师于金英,《质疑录·张景岳传》云:“介宾年十四,即从游于京师,是时金梦石工医术,介宾从之学,尽得其传。”

明末胡慎柔著有《慎柔五书》。胡氏因患瘵疾,经治于查了吾获愈,遂拜为师,事了吾凡十余年,后又从太平周慎斋,每得其口授语,辄笔之,并录周氏临证经验,归里行医,终前将临证手札及著述授于石震,由石氏订正,而使《慎柔五书》有成。由师立其说,由生完其璧,由是广其术,足可征也。

清代名医叶天士,生康熙、乾隆年间,祖父辈皆业医,《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载:“叶天士……自年十二至十八,凡更十七师。闻某人善治某证,即往执弟子礼。”

高士宗《医学真传》亦由弟子王嘉嗣等整理成书。先生聚门人弟子于侣山讲堂,讲学论道,四载有余,群弟子先后进问,道渐以明,医渐以备,嗣等因摘述而授之梓。

尤在泾,亦清康熙、乾隆间名医,著《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学医于苏州名医马俶,为李中梓三传弟子。尤氏得马薪传,其学术成就在其师之上,与叶天士、徐大椿齐名。

高秉均,字锦庭,乾隆至道光年间外科名医,高氏从师多人,据《疡科心得集》孙尔准序云:“高子锦庭,系内外两科范圣学、杜云门之高弟,究心《灵枢》《素问》,探索有年……盖其内外科之学,皆有心得。”

前论仲景、钱乙、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叶桂等诸家,皆师承相因,体系敷陈,而为医学发展标志之里程。近代名医丁甘仁,早年师从名医马文值,勤学深研,后问业于汪莲石等名家,近世名医秦伯未、程门雪、黄文东等皆出其门下。

家传私淑各有所成

学经家传而成名者,亦代不乏人。南北朝名医徐之才,祖传六世,出名医凡十一人;金元时期成无己、张从正、葛应雷、危亦林,皆承家学,卓然成家。成无己即世习儒医。危亦林集五世家学之厚蕴,撰《世医得效方》,为骨伤科名著,闻道医林。

明代李时珍、杨继洲、薛己、虞抟等皆受家传,卓有大成。康熙、乾隆间外科名医王维德,以《外科全生集》名显于世,其先世业外科,王氏幼承庭训,为其后外科成就奠定基础。

石寿棠家学渊源,七世事医,石氏幼时读书即朝儒夕医,数十年不辍,因之“才识既高,学术并茂”,所撰《医原》,于医原探究,多有新见。

王孟英习医初崇《景岳全书》尚温补,后经其母俞氏训诫,折衷于家传《重庆堂随笔》之论,而改弦更张。

孟河费氏历九世,三百四十二年,以费伯雄、费绳甫医名为最。伯雄少时先习举子业,后弃儒学医,改承家学,以医术名闻大江南北,撰有《医方论》、《医醇賸义》等著。

绳甫为费氏第九代传人,后传业于保初等三子。以上历举,皆家学渊源,薪火相传,世代相荫。其上下纵横者有之,发隐就明者有之,议论超脱者有之,承先启后,功著医林。

私淑,多为崇仰其学而未能得其亲炙,仍继承其术而加以滋广发皇者。《孟子·离娄下》:“予未得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赵岐注:“淑,善也。我私善于贤人耳。”

宋元时期,流派纷呈,各擅其长,私淑之风盛行,如金元大家刘完素的私淑弟子有张从正、葛雍、馏洪;刘完素、张从正的私淑弟子有葛氏父子;朱丹溪的私淑弟子有汪机、王纶、虞抟、徐彦纯、陈无咎等,属师承又一门径。

由上观之,中医学之绵绵沛沛,江河长流,师承之教,居独特地位,功莫大焉。盖师承之教,以“诵、解、别、明、彰”为其法,以业师或家传之学熏陶、浸润为其养,以多诊识脉、恒于临证,揣摩、领悟积其能,于是乎名医、国手纷现,大家、宗师迭出,学说、流派纷呈,各树旗帜,风骚各领,气象万千。

名师难寻,抓住机遇

周超凡教授简介

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医学泰斗。我国中医治法治则领域的学术带头人,生于年,历任多届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治法治则研究室主任;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审评委员,主编或参与主编《中医治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用药须知(中药卷》等著作近百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临床有《周超凡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等著作出版。年荣获中国药典发展卓越成就奖。是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政府津贴的名老中医,经典验方:安神睡宁验方等。

年毕业分配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从事中药方剂研究,致力于把传统的中药方剂理论与现代生药、药理、药化、制剂等多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做到知古通今,融会贯通。

年秋,奉命调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筹建中医治则治法研究室并任主任,从事中医治则治法的学科建设和古今中医治则治法的文献、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其间共培养研究生、进修生20名,发起并主持召开了第一至第四届全国中医治则治法研讨会,主编《历代中医治则精华》,参加了《全国中草药汇编》(此书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等20部书的编写;发表了《加味四物汤治疗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观察与体会》等近百篇学术论文。

临床上擅长治疗血管性头痛、糖尿病、老年性痴呆、支气管炎。为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八、九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审评委员,国家科委秘密技术审查专家组专家,《中国医药卫生学术交流文库》编委,中国中医药学术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名老中医与老百姓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中医治则有很强的原则性,是相对稳定的、规范的,对何时何地何人何证的辨证治疗都具有指导意义,其指导性都是不变的,如果治则变了,也即治疗的方向目标变了。除了一些小治则,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等之外,大部分治则不包括具体治法,也不与具体治法相对应,但它能从不同的角度指导着治法的选择及具体运用。这是指治则对治法的指导作用。治法通常指治病的方法和方式。治法有大法和小法之分,有内治法和外治法之别。辨证有八纲,治病有八法;两者虽不完全对应,但在临床上是相互呼应的。一旦掌握辨证与治则治法的关系,就能达到执简驳繁的目的。临床选择治则比较单一,治法相对复杂。用单一治法的机会不多,常常是数法并用,如表里同治、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阴阳并调。治疗复杂疾病往往包含着几个治法。八法是法的基本要素,法的组合运用完全由病证而定。证变法亦变,这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圆机活法。圆机活法说明了治法的灵活性。有些治法采用了取类比象的方法,如釜底抽薪法、引火归源法、逆流挽舟法、增水行舟法等等。所用语言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充分反应了中国文化的内涵。由于中医病证随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的变化而变化,而具有多变性。中医坚持法随证立,即证变法亦变。这就是治法的多变性、灵活性,也体现了辨证论治对具体病情作具体分析的灵活性。中医治则有几十种,治法有几百种,甚至高达千余种。从治则与治法的区别来看,治则抽象程度比治法高,对于防病治病具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能指导治法的选择与应用。而治法对病证的针对性强,是治则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因而,治则与治法的关系,就如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就治则与治法的联系而言,治则与治法最直接的联系表现为治则与治法之间存在着交接层次,特别是第三层次的治则与治法(八法)就有密切的交接。通过第三层次,治则过度到治法,一般以八法为主,并以八法为界,即可清楚地表明治则与治法的联系,又可显示出两者的区别。

学习具体安排

时间:年12月4日-5日(4日报到)

地点:北京

费用:元

详情高兰(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zyys/9384.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