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法
寒则温之。
温,是生生之气,对应春天,春天一温暖,万物就生长。
用温药,能给人体带来生生之气,以战胜病情。所以,温法不仅仅是针对体内有寒,同时也是为了培养生生之气。
体内有病,粘腻不去,也要温以化之。所以我们化痰化瘀,用药都要略微偏温。
有人说,我们能不能大剂量的附子、细辛、天雄、乌头,用大温大热的药,会不会更快更好呢?
就像洗手,在温水里洗最好,如果给你用滚开的水,去油污也许会更快的,你敢洗吗?油污去掉了,但手烫坏了呀。
我们身体的也是这样的,经受不了大温大热的药。
当然,有人善于用大热药来治疗一些疑难杂症,力挽沉疴,中病即止,这是值得我们佩服的。
注意,这是温法,不是热法、烫法。
清法
有火就要清,这也是天经地义的。现在有很多人,生怕用了清热的药伤了阳气。
其实,当人体有实热的时候,寒凉的药还是很管用的,适可而止就行。
可能是为了防止大家过多使用寒凉的药,八法里面不讲寒法,也不讲凉法,而是讲清法。因为除了用寒凉药,还有很多其他方法也可以清热,把热往下引,往外导,这都属于清法。
消法
消法,就是消掉体内的各种积聚。
积,包括痰积、血积、食积等。
人体无非气血,当气运行不通的时候,津液就不能很好地运行,就会成为痰。日积月累,就成了痰积。
当血运行不通的时候,就成为瘀血,日积月累,就是血积。
吃多了,消化不掉,就产生食积。
一重含义是,它是有形的,得把它消磨掉。
还有一重含义,就是日积月累,慢慢形成的,那也得慢慢去消磨。
因此不要用一些猛烈药,企图把日积月累的东西一下子打掉。可能真会打得掉,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消积要慢慢消,不妨多吃几副药。
聚则是无形的,往往与气有关,而且有聚就有散。有时候摸摸感觉身上有一个包,有时候又没有了——聚散无常。
这也要用消法。如果说消积的方法就是消磨,消聚的方法则是消散,把气散开。所以说,积是比较难消的,聚就要好容易消一些。
肿瘤、囊肿、息肉之类的东西,都可以归结在积聚里面,可以用消法的,说穿了,也并没有那么可怕。
消法有点伤人,在消积聚的同时,对人的气血也会有一定损耗,所以把它放在后面。
补法
最后是补法,虚则补之。
补法放在八法的最后,首先是告诉大家不要乱补。
现在很多人一有病,就认为是虚,虚就要补;还有人没病,也不虚,也想补一补。
为什么?人心向贪,贪则喜补。
自古就是这样的,所以自古大家都喜欢用补药。医家纠偏救弊,为了防止大家乱用补药,所以把补法放在八法在最后,可谓是用心良苦。
医生面对一个病,首先要考虑其他的七法,最后考虑补法。
首先应该想到是有没有害群之马,如果有就赶紧清除出去,这就相当于汗吐下。
生病对人体是个消耗,治疗的过程也会对人体也会造成一定的损耗。千万不要以为医疗是用来享受的,没办法的时候才用医疗。
感冒治好后,下一步,就要补充津液以善后了。尤其夏天的感冒,消耗津液更多,所以常用竹叶石膏汤善后,一面清除余热,一面补充津液。
补法在这里也不是单用的,只是有那么点儿意思。
当然,往往一场大病痊愈以后,人体会自发地启动补的机制。这时候,医生给他健一健脾,就蛮好了,饭量上去了,自己也就在给自己补。没必要用人参、鹿茸,大补一通。
有人经常问:我肾虚,要补一补,怎么补?
我说,与其补,你不如从此不要伤它,这样的话,身体自己就能把肾补起来。
如果硬是用药来补,就好比一件衣服,先扯烂了再给你补,你乐意吗?
首先,补的就不美观了;
其次,补的地方,以后更容易破。
所以我们生活中要注意,不要等伤了自己的身体再去补,更不要过于依赖补法。
其实,八法并不仅是用药的方法。
在这八法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可以用药,也可以用针灸、导引、刮痧、拔罐、按摩、推拿、祝由、符禁、饮食调节等。这些都是治病的手段。
甚至有人说音乐也能治病,是的,音乐也是良药。
我们初学中医,先要学思想,有了思想,治病的手段,可以信手拈来。
而不能说,别人说某一个方法治什么,马上就盲从,不去思考领会其中的道理。
当然,话又说回来,方药、针灸这两种治疗手段,才是最主流的,我们要把精力放在这上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