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复习中医妇科学,证型分类依旧让我头晕,我想我开方用药并不是按照这个分型的,但是里面的理法还是值得学习的,我就详细摘录部分精华分享出来,这样有利于理解,证型分类和处方用药就是按照自己的理法来。
定义:女性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称为“崩漏”,经期本该结束但是还淋漓不尽亦属崩漏。
一般突然出血,来势急,血量多的叫崩;淋漓下血,来势缓,血量少的叫漏。崩与漏的出血情况虽不相同,但其发病机理是一致的,而且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相互转化,所以临床上常常崩漏并称。
病因病机
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引起冲任不固的常见原因有肾虚、脾虚、血热和血瘀。简化就是:虚而不固和热迫血行。
一、肾虚
先天肾气不足,少女肾气稚弱,更年期肾气渐衰,或早婚多产,房事不节,损伤肾气,若耗伤精血,则肾阴虚损,阴虚内热,热伏冲任,迫血妄行,以致经血非时而下;或命门火衰,肾阳虚损,封藏失职,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亦致经血非时而下,遂成崩漏。
二、脾虚
忧思过度,饮食劳倦,损伤脾气,中气下陷,冲任不固,血失统摄,非时而下,遂致崩漏。
三、血热
素体阳盛,或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感受热邪,或过食辛辣助阳之品,火热内盛,热伤冲任,迫血妄行,非时而下,遂致崩漏。
四、血瘀
七情内伤,气滞血瘀,或感受寒、热之邪,寒凝或热灼致瘀,瘀阻冲任,血不循经,非时而下,发为崩漏。
[辨证论治]
崩漏以无周期性的阴道出血为辨证要点,临证时结合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和全身证候辨明寒、热、虚、实。治疗应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出血的久暂,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塞流即是止血。澄源即是求因治本。塞流、澄源两法常常是同步进行的。复旧即是调理善后。补益肾气,重建月经周期,才能使崩漏得到彻底的治疗。“经水出诸肾”,肾气盛,月事才能以时下,对青春期、育龄期的虚证患者,补肾调经则更为重要。当然复旧也需兼顾澄源。调周法体系依旧适合妇科杂病的治疗。
以上内容参考中医妇科学,但是临床上疾病并不是按照书上生的,分型太多不利于临床,古代的医家也不是这样治病的。我一直坚信大道至简,临床也是这么做的。一阴一阳谓之道,病性无非寒与热,纯寒或纯热比较少,寒热夹杂的比较多。病位不外阴阳表里间。崩漏的治疗我只分两型,热证与虚证
(一)热证
症状: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血色鲜红或深红,质稠,心烦少寐,头晕耳鸣,腰酸膝软,手足心热,渴喜冷饮,颧赤唇红,舌红,苔少或苔黄,脉细数或滑数(脉有力)。
治疗法则:滋肾益阴,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参考处方:生地黄15g、山茱萸10g、川牛膝15g、桑寄生15g、女贞子15g、墨旱莲15g、桑叶20g、海螵蛸20g、茜草15g、葛根30g、牡蛎30g、香附10g、甘草10g
加减:
心烦易怒+栀子10g、黄芩10g
大便不畅(每天都有大便但是气味特别臭、黏马桶或者几天一次大便)+生大黄6-10g
渴喜冷饮+石膏30g
手足心热+知母10g、黄柏6g
舌苔厚腻黄+竹茹10-20g
仲景方推荐:大黄黄连泻心汤或者桃核承气汤加减
(二)虚证
症状: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淋漓不尽,色淡质稀,神疲体倦,腰痛如折,畏寒肢冷,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脉无力)
治疗法则:温肾助阳,健脾益气,固冲止血。
参考处方:黄芪30g、知母10g、炒白术15g、生地黄15g、山茱萸10g、桂枝10g、白芍20g、炙甘草10g、怀牛膝15g、桑寄生15g、海螵蛸20g、茜草15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三七粉6g、桑叶15g
加减:气短乏力+太子参10g
不能吃凉+炮姜10g
仲景方推荐:理中汤、小建中汤、胶艾汤加减
临床症状可能是寒热交织在一起,这时候加减法非常重要,寒热药往往并用。还是那句话:漫言变化千般狀,不外阴阳表里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