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法丰富多彩,何谓八法?所谓的八法,是指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只要能够妥善运用,即使病情複杂,也能够从容应付了。所以,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明白地掌握病情的正常与反常、轻重缓急,除了要了解八法外,还要懂得如何灵活运用八法,以及八法的配合,才能确切地治癒疾病,真正做到「药到病除」。八法正如《医学心悟》说“论病之倚,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病之方,则义以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尽之。”汗法:是通过发汗以祛除外邪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及麻疹、疮疡、水肿初起兼有表证者。其代表方为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等。汗法-逐邪出表汗法就是使病人发汗的意思。凡使用发汗的药方,使病人服后出汗将病邪逐出体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就是汗法。此法一般用于外感初起,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表症时。由于表症有表寒与表热,因而汗法也就有辛温发汗、辛凉发汗两方法,必须依病人病邪入的不同来运用,才能收到效果。辛温发汗法这是利用具有发散风寒作用辛温解表药,以治疗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疼、口不渴、舌苔白薄、脉浮紧等风寒表症的治疗方法。麻黄、桂枝、紫苏、防风、荆芥等药物,以及麻黄汤、春苏饮等方剂都是属于辛温发汗的最住药方。辛凉发汗法这是利用具有发散风热作用的辛凉解表药,以治癒恶寒轻、发热重、头痛、口渴、舌苔黄薄,脉浮数等风热表症。药物中的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等,方剂中的桑菊饮、银翘散等,均是此法的药方。辛温与辛凉发汗法是应用时的基本原则,在临症的应用上,就不会如此单纯了。必须再考虑病人的体质、新病与旧病的兼夹、表症与裡症并见複杂的情况,巧妙地运用其他方法配合,才会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又有助阳发汗、滋阴发汗、化饮发汗、表裡双解等方法来加以配合。助阳发汗病人体质若属阳虚,又不慎感受外邪时,虽然病属表邪,应该要使之发汗,然而阳虚的人,就不可以单紽纯地发汗而已。因为阳虚人,卫气多不固,很容易造成亡阳汗多的危险境,所以在发汗时,必须要兼顾病人的阳气。此时,最好以参苏饮之类的方剂来治疗。假使病人体质属于阴虚,感染外邪时,也不能贸然用发汗去发汗。因为阴分亏的人,多半津液不足,如果出太多汗,反而会造成津液耗损的病变。所以,在发汗时,必须顾及阴液。所以,萎蕤汤一类的方剂最适宜此体质的人。化饮发汗病人常有痰饮喘咳,感受风寒外邪时,导致形寒怯冷,痰嗽气喘发作或加重。此时不可一味使用汗法,必须一面温阳化饮,一面开表发汗,才能使风寒外解,痰饮内化。可以使用仲景小青龙汤方剂。表裡双解病邪若在表,应该用汗法;病邪在裡,则要用下法。假使既有表症,又有裡症时,就应该先用药解表,再治裡。然而始末内外壅实,表裡俱急的情况下,就无法先表后裡。此时只有双管齐下,汗下兼用的表裡双解法了。方剂中的防风通圣散、凉膈散即是此法的佳方。由此可以得知,汗法的配合运用是很灵活的。不过,必须牢记的一点是,惟有表症又需要发汗时,才是汗法的适应症,否则就不能使用汗法。所谓的须要发汗,又有两种情况:有头痛、恶寒、发热等现象,但是郄没有汗时,就必须要发汗。虽然有汗(或汗出不透),表症却不解,也要发汗。注意:虽然有这两种情形时都要发汗,不过,在用药的分量与轻重方面,则各不相同。此外,在使用汗法时,必须要注意一些问题。在冬天时,人体皮肤显得较紧密,腠理致密就不易出汗,因此,在服用发汗剂后,应该用衣被加以温覆,才能帮助药力发挥;盛夏时,人体皮肤的腠理疏鬆,很容易出汗,因此,在服过药之后,就不须用被服覆盖。此外,夏季时天气酷热,对于表症又须发汗的病人,通常都选用辛凉发汗剂。假使要用辛温发汗剂,也要认明症候,而且药量要比冬季少。对于已用过药的病人,最好要注意他的出汗情形。只可微微出汗即可,不要太多,同时以身体、四肢出遍为佳;如果只有头部或半身出汗,病邪反而不容易驱逐。病人若有血虚、气弱、患有疮疡、吐血、衄血等病症,最好不要使用汗法。假使真有表症而且必须发汗时,必须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配合养血、补气、滋阴等方法来运用,才能达到效果,绝不可以是非不分,就冒失地用汗法来治疗表症。吐法:是通过引起呕吐祛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胸膈之上,而病情急剧、实邪壅塞的病症。代表方为二圣散、瓜蒂散等。吐法-涌吐病邪与有害物质这是利用能够引起呕吐,或促使病人呕吐的药物,使病邪或有害物质,能由口中吐出,以达到治病的方法。此法通常是用在病情急迫,病邪在焦或中焦部份的一些实症上。在临症的应用上,又可分为两大类:涌吐停积:因为暴饮暴食,导致积停胃脘,无法进行消化时,显得胀满疼痛;不慎误食毒物,而且时间不太长时,都可以使用此法。瓜蒂散、参芦饮之类都是涌吐停积的方剂。涌吐痰涎:痰涎壅盛,阻塞咽喉的喉风、喉蛾、喉痹等症,必须用雄黄解毒丸类的方剂,以便催促勇吐毒涎。此外,又如中风痰厥、痰涎壅滞胸膈、喉头、鸣声如锯,甚至人事不省时,就要用稀涎散之类的方剂,催促病人涌吐风痰。这些都是用涌吐痰涎的方法,治疗病情严重迫急的急救方药。注意:在使用吐法时,必须注意下列二点:不只是上焦、中焦阻塞且病情急迫的急症可以使用吐法,任何疑难杂症也能适用,不过由于吐法的危险性很大,只要使用不当,就容易造成意外。吐法不只用瓜蒂、参芦一类的催吐药,也有人用二陈汤、或补中益气汤服后,再用手指或鹅翎探入喉中取吐,称为「因症用药、随药取吐」,也称为「探吐法」。通常在使用吐法之后,病人会出现极大的反应,有时会发生暂时性的头晕目眩,称为暝眩。因此,只要使用不当,最容易粍损人体元气,而且由于刻烈呕吐会损粍胃津,会招致病情的恶化。在使用时,必须小心谨慎,在下列情况的时候,绝不可使用:孕妇或产妇、小儿、老人及虚弱者。肺病、胃病,或有喀血、吐血病史的病人。患有严重脚气病者。下法:是通过泻下便以祛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实邪积滞肠胃,大便秘结不通的里实病证。代表方为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柴胡汤等。下法攻逐裡实此法主要应用在胃肠积滞,或热邪内搏的大便秘结与下痢;也可用在肿胀喘满、瘀血内蓄等裡实邪结的疾患,是一种攻逐裡症实邪的方法。由性质来说,可以分寒下、温下两类,由药方来说,又有峻下、峻下两类。寒下与温下:用苦寒性质的药物,使病人泻下的方法称为「寒下」;大黄、芒硝等药物、与三承气汤等方剂,就属于寒下的药方。用辛热性质的药物,使病人泻下的方法称为温下;巴豆、续随子等药物,与备急丸等方剂,就属于温下的药方。寒下的方法,大都适应于肠胃实热的症候;而温下的方法,则适用于脾胃寒实积聚的疾患。峻下与缓下:在使用下法时,除了要考虑病情的寒热外,也要注意病人体质的强弱,採用峻下或缓下的方法。峻下是猛烈攻下的意思,缓下是缓和润下之意。病人的体质与病势的轻重缓急,採用的下法也不同。例如在寒下的方法中,急下存阴的大承气汤,就属于峻下性质;润肠通便的脾约麻二丸,属于缓下的性质。在温下的方法中,攻逐寒积的备急丸,属于峻下的性质;温润通畅的半硫丸,属于缓下的性质。此外,对于水饮内结则用泻下逐水法,痰热胶固用泻下袪痰法,瘀血内蓄所用的泻下逐瘀法等方法,由于也是攻逐在裡实邪,因此也属于下法的范围。下法在应用上,也可与其他方法配合运用,例如与汗法、补法、和法相互搭配,都可以使病症更加快速痊癒,维持体内元气。下法与补法:虚症用补法,实症用下法,是一般疗的基本法则。但是如果病人体质衰弱,又染患积滞、实邪;正是体质虽强健,在受邪后,没有及时採取适当地处理,导致病邪深入体内而造成痼疾。此时,就处于邪实正虚的情况,此时如一味用下法,恐有危境出现。因此,必须以下法与补法相互配合,才能转危为安,古人称为此为「攻补兼施」。黄龙汤、增液承气汤之类的方剂,就是其代表。下法与和法:这两种方法相配合时,具有和解与攻下的双重作用。例如伤寒邪在少阳,逐渐结于阳明时,就会出现寒热往来、胸满烦的少阳症,同时又有腹满胀痛、便闭溺赤的阳明症时,不妨用柴胡、大黄同用的大柴胡汤进行治疗,就可以达到两解的目的。运用时更要注意下列各点:有表症而无裡实症,或者既有表症也有裡实症(表裡同病),但是表症急于裡实症,或虽病在裡,而非实症的,都禁止用下法,以免招致反效果。老人、产妇、及病后津液不足而便秘者,不可用峻下的方剂。孕妇、月经期间,如要用下法,必须十分谨慎。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以消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邪在少阳或脏腑失调的症证。代表方为小柴胡汤。和法和解疏滞和-有调和之意。和法是针对于病邪既不在表,又不在裡,在半表半裡之间,既无法用汗法也不能用下法时,加以和解的一种方法。小柴胡汤(伤寒论)就是其代表方剂。和法的应用范围很广,既可用于外感热病,也可应用于内伤杂症上,是临床上重要的法则之一,因此,不可以等闲视之。和法与外感热病:主要是应用于病邪在少阳半表半裡之间,往来寒热、胸闷胁痛、不思饮食、噁心欲呕等症之上。此时,病患既不宜汗,也不宜下,只适宜和解,小柴胡汤正是和解少阳的主方。而治疗疫症的达原饮,是和解三焦的主方,治疗温病似疟的蒿芩清胆汤,是和解胆经的方剂。以上都是将和法应用在外感热病上的实例。和法与内伤杂症:和法在内伤杂症上的运用十分广泛。因为肝气抑鬱而引发的头痛、目眩、烦渴、口苦、两胁胀痛、妇女月经不顺等症,可用逍遥散来治疗,这是应用疏肝和肝的原则。因为湿痰胃而引发的胸脘痞闷、噁心呕吐、饮食不下时,可用温胆、二陈来治疗,这是化痰和胃的法则。此外,方剂中的戊己丸,是属于两和肝脾的方法,越鞠丸是和解气、血、痰、火、湿、食结的方法。凡是不用汗、吐、下三法,以一种缓和的方法来解除病邪困扰的,都可算是和法。除了单独使用外,和法也可以与其他各法配合应用。例如与清法同用的是柴胡白虎汤,与温法同用的柴胡桂薑汤、兼表而和的柴胡桂枝汤、兼裡而和的柴胡芒硝汤等,都是用和法与清、温、汗、下各法搭配的典型方剂。总而言之,和法的运用很广,只要辨证明确,选方恰当,都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温法:是通过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等作用,使寒去阳复的一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中焦虚寒、亡阳厥逆、寒凝经脉等里寒病证。代表为四逆汤、独参汤等。温法回阳温中这是针对阴症、寒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驱除阴寒、恢复阳气。此法在临症应用上又分为回阳救逆、温阳袪寒两大类。回阳救逆:这是用热性药物组成的方剂,藉以回复病人的阳气,挽救危险逆症的方法。此法通常用于寒邪的急症或、热病汗、清凉太过而导致邪入三阴的危境,在症状上可见到恶寒踡卧、手足厥冷、口鼻气冷、冷汗自出,呕吐泄泻,或腹中急痛、脉象微细或沉伏等现象。由于此时已是阴寒凝聚,阳气衰微欲绝的生死关头,所以,必须用回阳救逆的方法来急救,否则将会回天乏术了。四逆汤(伤寒论)是本法代表方剂。温阳去寒:这是使用温复阳气的药物,使病人的生理功能得以复原,达到袪除寒邪,以及治疗疾病的效能。此法通常用于阳虚裡寒的慢性病,如脾胃阳虚的人,通常会有少气倦怠、饮食难化、大便塘泻等症状,可用理中汤来治疗,这是温中袪寒的原则。如是肾阳不足,素多痰饮,经常会有咳逆痰多、行动喘息、小便清长的症状,可用金匮肾气丸来调理,这是温肾纳病的原则。由此可知,温法的应用包括回阳急救与温阳调理两方面,不过,一定是在阳气衰微的情况下,才能应用。由于回阳求逆法,都是以辛热刺激的药物为主,只宜暂服,不可久用;而温阳调理法,大都是与补法相配合,因此可以多服久服,才可收到药效;这是在运用温法时必须掌握的基本原则。此外,温法若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所具有的效果及作用也不同,如与汗法相配合,就是温散法;与下法配合,是温下法;与补法配合,就是温补法。由于温法是针对寒症所设计的,尤其是回阳救逆一法,只要使用得当,就能立刻见效,否则就会有反效果出现。因此,在进行温法时,必须注意下列两点:病人患有实热症候时禁止使用温法,以免造成不良反应,甚至立刻刻出现险境。对于阴虚、血亏、或津液不足的人,虽然有温法适应症,也该小心使用,防止意外。清法:是通过清解热邪的作用以祛除里热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热在气分、热在营血以及热在脏腑等病证。代表方为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丸等。清法退热降火所谓清法,就是用寒凉性质的方药,以达到退热降火的一种疗法。清法和温法是相对的,对阳症的症状常有效,是治热病的主要法则。因为热病的症状十分繁杂,清法在运用上,也可归纳成清气凉血与热开窍两类。热气凉血:热病的病候分类,有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当邪入侵至卫时,可用辛凉发汗法(辛凉解表);表邪全解、裡热炽盛,出现发热、不恶寒、汗出、口渴、苔黄燥、脉洪数时,表示热在气分,可用清泄气热法治疗,白虎汤是代表方剂;如再入侵到营分,就会有脉数舌绦、心烦不寐的症状;或是出现烦躁、谵语、发斑、衄等入侵血分的症状时,必须採用清营凉血法来治疗,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都是典型的方剂。清热开窍:适用于高热不退、神志昏糊,甚至不省人事,手足抽搐、谵语、痉挛等热入心包、热极生风等病症,至宝丹、紫雪丹就是有各的方剂。此外,清法不只用于外感热症,也广泛地用于内伤杂症,如清心火、治牙龈肿痛的清胃散;清肝火、治胁痛耳聋的龙胆泻肝汤;清肝火,治燥热咳嗽的泻白散;清汤火,治热痢后重的白头翁汤等,都以清凉降火为主,专治诸经有火的方剂。清法也可与其他相配合,如与汗法配合,是为清解法;与下法配合,则清下法;与补法配合,称为清补法;也可与温法配合,成为温清合一,可治寒热错综複杂的疾病。虽然清法具有退热降火的作用,应用的范围也很广,但是使用不当,或是长年服用,反而会伤阳气,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在使用,必须注意下列两点:凡是虚寒体质、食欲不振、大便塘潟的病人,应该谨慎使用,以免造成反效果。产后,大病后,由于体质虚弱,即使有热症,也要小心使用。消法:是通过消导和散结的作用,对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使之渐消缓散一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食积、痞块等病证。代表方为桃红四物汤、膈下逐瘀汤、消食导滞丸等。消法-包含了消散与破削两种。此法适用于痞块积聚一类顽固性的病症,或食积、痰饮、水湿壅滞的慢性疾病,以渐消缓散的方法,达到治病的目的。在临症运用上,可分为消坚磨积、消食导滞、消痰化饮、消水散肿四类。消坚磨积:这是消散和破削坚硬积块的方法。凡是因气结、血瘀、或湿痰聚所导致的肿核痞块,依其病因使用软坚磨积,或行气消瘀的方法,都可算此法。如鳖甲煎丸等,即是此法最佳方剂。消食导滞:本法适用于因饮用太过,脾胃不运,消化机能呆滞等所导玫的嗳腐吞酸、脘腹胀满、恶食倦怠等症状。如保和丸、织实消痞丸等方剂,便是专治这些症正的。消痰化饮:本法适用于因脾胃气弱,水饮不消,以致凝聚生痰,积于上脘,感觉有如杯盘状的积聚物的病症。金匮织术汤,是消痰化饮的方剂之一。消水散肿:本法适用于水气外溢、肢肿腹满、大便塘泻、小便不利既不汗又不下的病症。实脾饮是此法的代表方剂。除了上述症候外,虫积、内外痈疡等,也可以用消去法来疗。因此,消法经常用来治疗杂病,不过,为了能够顺利运用,以下几点仍必须注意: 由于消法渐缓散的方法,所以,不能应用急症上;又因消法具有剋伐破削的性质,体质极其虚弱者,也不能用,以免造成不良反应。积聚初起,正气尚旺时,应先用消法,再滋补气血、恢复体力;积聚已久,无法立刻消散时,就必须用一天消、一天补的方法,称为消补并行。待积聚渐除,就只有补法来调养。由此可知,运用消法时,必须在正气的基础上,进行祛邪磨积的调治。对于体虚无积,有类似消法的适应症时,应该特别注意,必须仔细审视,才不会用错方剂与治方。此外,气虚中满的膨胀,土不制水的肿满,脾阳不过的腹胀泄泻,妇人血枯的血经闭止等病症,绝对禁止使用消法,以免发生意外。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人体的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各种虚弱病证。代表为四君子汤、四物汤、生脉饮、六味地黄丸、当归补血汤等。补法-补益虚损这是使用滋养强壮药物,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使一切衰弱症状得以消除,达到病癒的目的。补法在临症上,可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来运用。补气本法适用于倦怠无力、懒言怕动,气短自汗,或因气虚而引起的脱肛、疝气、子宫下坠等症。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就属于本法的方剂。补血应用于面色萎黄、爪唇苍白、头玄耳鸣、嘈杂心悸,妇女月经愆期、色淡量少,甚至闭止不行等血虚病症。四物汤、归脾汤等,都是本法方剂。补阴适用于形体苍瘦、口乾咽燥、肌肤枯涩、怔忡惊悸、虚烦不寐、遗精盗汗、咳呛喀血等阴虚病症。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都是本法的方剂补阳本法用于形寒祛冷、腰膝酸痛、少腹冷疼、大便塘泻、小嫂频数、阳痿早洩、虚喘肿满等阳虚病症。桂附八味丸、菟丝子丸,都是本法方剂。大致而言,补法是针对虚症而来的方法。因此,在临症的应用上,也十分广泛複杂。补法除了可依病症分为这四类,也可依病情缓急、虚弱程度分为峻补与缓补。峻补这是加强药力,以挽救生命垂危的一种方法。因为对于极度虚弱的病人,以及危急的病症,一定要用中量的补剂才行。人参、附子回阳;人参与麦冬救液,就属于峻补的方剂。缓补这是渐缓调补,使病人逐渐复原的方法。四物汤的补血、四君子汤的补气,都属于缓补的方剂范围。此外,在使用补法时,必须掌握住一个原则,那就是要照顾脾胃。因为脾胃太弱,就无法吸收与消化,则任何补剂也无法发挥作用,所以,在使用补法时,一定要把握此要点。不过,还必须要注意下列:外感病症不宜轻用补法。如属正虚,应用补候,同时应该视情况与其他方法相配合,以免邪气滋长,伤及元气。如果不是虚弱须补的病症,最好不要滥用补药,否则使用不当,反而会减弱机体功能。由以上的说明,可知八法是一切处方用药的基本法则,而且彼此又可随病情变化互相配合,因此,只要能灵活运用八法,又能掌握规律,在临症时,必可得心应手,毫无困难。由于八法是常用治法,而病情比较复杂,往往不是单用一法所能适应,因此,八法及其他治法,常数种方法结合运用,才能全面。正如古人所云:“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中医临症上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巧妙运用「理、法、方、药」四点:理-就是透过八纲四诊的辨认,找出病因与病理变化,以及处理的理由;法-是根据诊断立出治病法则;方-是依照治疗法则,制定或选用适当、合宜的方剂;药-是选择对症的药物,巧妙地运用在方剂中。所以辨证、立法、制方、用药,是中医临症的步骤,但是,疾病千变万化,所以先要去掌握治病的方法。古人针对八纲制定出了治疗的八法,并随著表裡寒热虚实的变化,相互地配合。
用药心法:
宣∶可以去壅,姜、橘之属是也。通∶可以去滞,木通、防己之属是也。补∶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泻∶可以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轻∶可以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重∶可以去怯,磁石、铁浆之属是也。滑∶可以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涩∶可以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燥∶可以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湿∶可以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只如此体,皆有所属。凡用药者,审而详之,则靡所失矣。陶隐居云∶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此十剂,今详之,惟寒、热二种,何独见遗,今补二种,以尽厥旨。寒∶可以去热,大黄、朴硝之属是也。热∶可以去寒,附子、官桂之属是也。
四时、各证用药
四时用药;春季--薄荷、荆芥夏季--香薷、生姜长夏--人参、白术秋季--白芍、乌梅冬季--黄芩、知母
六淫各证用药
风1风证--防风荆芥2风热--薄荷双花3风寒--羌活薄荷4风湿--羌活白芷
寒1寒证--生姜葱白2实寒--麻黄桂枝
暑1暑邪--西瓜荷叶2暑冷--香薷薄荷3暑风--荆芥穗薄荷4暑湿--通草薏米5暑热--石膏黄连6暑泻--厚朴扁豆
湿1湿邪--猪苓泽泻2寒湿--官桂茯苓猪苓3湿热--滑石石膏4风湿--防风萆薢
燥1燥邪--黄芩生地2暑燥--乌梅麦冬3燥渴--天花粉生石膏4燥干--沙参冰糖
火1火邪--黄芩黄连黄柏2气分火--石膏知母3血分火--丹皮石膏4三焦火--栀子黄芩5心火--牛黄犀角黄连6肝火--龙胆草栀子7胆火--龙胆草栀子8肺火--桑叶生石膏9胃火--生石膏黄连10小肠火--木通生地11大肠火--大黄元明粉12脾火--石斛胡黄连13肾火--知母黄柏14膀胱火--滑石木通
头部用药
六经头痛须用川芎加引经药1太阳经头痛:羌活蔓荆子2阳明经头痛:白芷3少阳经头痛:柴胡4太阴经头痛:苍术半夏5少阴经头痛:细辛独活6厥阴经头痛:吴茱萸7普通头痛:荆芥穗薄荷8巅顶头痛:藁本蔓荆子吴茱萸9左偏头痛:柴胡荆芥穗薄荷10右偏头痛:川芎黄芩荆芥穗薄荷11头角痛:柴胡川芎12头中同:川芎13头面肿:附子白鲜皮14头眩:泽兰叶川芎天麻15后脑痛:细辛16颈项痛:独活
眉目用药
1眉棱骨痛:羌活半夏白芷黄芩2目疼:菊花玄参茺蔚子3目干:生地元参4目翳:蛇蜕蝉蜕木贼5目障:蛴螬密蒙花谷精草6目疮:白蒺藜细辛7目赤:红花赤芍8目暗:熟地石决明9赤眼爆发:防风黄连10胞轮震颤:当归川芎薄荷11目珠夜痛:夏枯草12眼肿:大黄荆芥
鼻病用药
1鼻病:辛夷黄芩2鼻塞:辛夷花薄荷丝瓜谈细辛3鼻渊:苍耳子茯苓4鼻中生疮:黄芩
耳病用药
1耳疮:龙胆草薄荷2耳脓:龙胆木通车前子3耳鸣:龙胆草苦丁茶4耳疳:雄黄牛黄白矾
口病用药
1口糜生地茵陈2口疮黄连人中白3口臭佩兰连翘香薷4口苦黄连栀子5口甜佩兰石斛或者额黄连黄芩6口辣桑皮地骨皮7口咸知母黄柏8口酸而苦龙胆草柴胡青皮灯芯
舌病用药
1舌胀百草霜、海盐、蒲黄2舌长冰片黄连菖蒲3舌短人参附子肉桂4舌疮黄柏白矾青黛外敷
药多禁忌,贵在配伍
一、酸:五味子--敛肺止咳;酸枣仁--敛心安神;山茱萸--敛精止遗;乌梅--安蛔。
二、苦:苦寒泄热柴胡:泄胆热黄芩:清心火,泄脾热黄连:清心火,泄胃热黄柏:清心火,退黄栀子:泄心火茵陈:退黄芍药:泄热养营竹叶:清心除烦牡丹:清虚热白头翁:除下重
破结除满大黄:泻下通便,活血化瘀;枳实:破气散结厚朴:降逆除满杏仁:降逆平喘桃仁:活血化瘀射干:除上气葶苈子:泄肺热,除肺痈皂荚:化痰芫花:逐水(《本经》作辛,为是)大戟:逐水甘遂:逐水
苦以燥湿白术--燥湿健脾;苦参--燥湿杀虫
苦能排脓赤小豆--破血化脓;败酱草--排脓
苦极反升瓜蒂--催吐
三、甘:甘以补虚:人参--补元气;饴糖--建中甘草--补宗气,解毒,调和诸药小麦--补心气黄芪--补气行气大枣--补脾粳米--补胃地黄--补心阴麦冬--补肺阴阿胶--补血益阴当归--补血麻子仁--养血润肠.瓜蒌根--生津止渴升麻--解毒
淡以渗利泽泻--清热利水;滑石--清热利湿;茯苓--通调水道;猪苓--利水;薏苡仁--渗湿;椒目--利水。
涩以固之:赤石脂--固小肠;禹余粮--固大肠;灶中黄土--固胃
重以镇之:代赭石--降胃气;龙骨--镇肝魂
四、辛:辛以散邪麻黄:宣肺气,平喘咳,温表散寒桂枝:温心阳,抑水气,解肌发汗艾叶:行气散寒防己:散水气,消身肿乌头:散寒蜀椒:散寒
辛以行气
川芎--行血;香豆豉--宣气;半夏--宣肺气;生姜--宣胃气;桔梗--利咽;瓜蒌实--宽胸散结;薤白--通阳散结;葱白--通阳止泻;葛根--升津液,升清止泻;旋复花--行气消痞。
辛以温阳
附子--温肾阳;干姜--温脾阳;细辛--温肺阳;吴茱萸--温肝阳
五、咸:
咸以软之芒硝--软坚通便(肠);牡蛎--软坚消痞(胆鳖甲--软坚消癥(肝)
咸以走血水蛭--活血化瘀;蛰虫--活血化瘀;虻虫-活血化瘀
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如顶巅痛,须用本,去川芎。如肢节痛,须用羌活,去风湿亦宜用之。如腹痛,须用芍药,恶寒而痛,加桂;恶热而痛,加黄柏。如心下痞,须用枳实、黄连。如肌热及去痰者,须用黄芩。肌热,亦用黄。如腹胀,用姜制浓朴,一本有芍药。如虚热,须用黄,止虚汗,亦用。如胁下痛,往来潮热,日晡潮热,须用柴胡。如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去痰,用白术。如破滞气,用枳壳,高者用之。夫枳壳者,损胸中至高之气,二三服而已。如破滞血,用桃仁、苏木。如去痰,须用半夏。热痰,加黄芩;风痰,加南星;胸中寒痰、痞塞,用陈皮、白术,多用则泻脾胃。如腹中窄狭,须用苍术。如调气,须用木香。如补气,须用人参。如和血,须用当归,凡血受病者,皆当用当归也。如去下焦湿肿及痛,并膀胱有火邪者,必须酒洗防己、草龙胆、黄柏、知母。如去上焦湿及热,须用黄芩,泻肺火故也。如去中焦湿与痛热,用黄连,能泻心火故也。如去滞气用青皮,勿多服,多则泻人真气。如渴者,用干葛、茯苓,禁半夏。如嗽者,用五味子。如喘者,用阿胶。如宿食不消,须用黄连、枳实。如胸中烦热,须用栀子仁。如水泻,须用白术、茯苓、芍药。如气刺痛,用枳壳,看何部分,以引经药导使之行则可。如血刺痛,用当归,详上下,用根梢。如疮痛不可忍者,用寒苦药,如黄柏、黄芩,详上下,用根梢,及引如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当归身,以酒浸煎。如小便黄者,用黄柏;数者、涩者,或加泽泻。如腹中实热,用大黄、芒硝。如小腹痛,用青皮。如茎中痛,用生甘草梢。如惊悸恍惚,用茯神。如饮水多,致伤脾,用白术、茯苓、猪苓。如胃脘痛,用草豆蔻。
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力也。寒热相杂,亦用甘草,调和其性也。中满者禁用。经云∶中满者勿食甘。
凡解利伤风,以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经云∶辛甘发散为阳。风宜辛散,防风味辛及治风通用,故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
凡解利伤寒,以甘草为君,防风、白术为佐,是寒宜甘发也。或有别证,于前随证治病药内选用,分两以君臣论。凡眼暴发赤肿,以防风、黄芩为君,以泻火;以黄连、当归身和血,为佐;兼以各经药用之。
凡眼久病昏暗,以熟地黄、当归身为君;以羌活、防风为臣;甘草、甘菊之类为佐。
凡痢疾腹痛,以白芍药、甘草为君;当归、白术为佐。下血先后,以三焦热论。
凡水泻,以茯苓、白术为君,芍药、甘草为佐。
凡诸风,以防风为君,随治病为佐。
凡嗽,以五味子为君;有痰者,以半夏为佐;喘者,以阿胶为佐;有热、无热,以黄芩为佐,但分两多寡不同耳。
凡小便不利,黄柏、知母为君,茯苓、泽泻为佐。
凡下焦有湿,草龙胆、防己为君,甘草、黄柏为佐。凡痔漏,以苍术、防风为君,甘草、芍药为佐。详别证加减。
凡诸疮,以黄连、当归为君,甘草、黄芩为佐
凡疟,以柴胡为君,随所发时所属经,分用引经药佐之。
以上,皆用药之大要。更详别证,于前随证治病药内,逐旋加减用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