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华佗路过一家小酒馆。酒馆里一群纨绔子弟们可能吃了地沟油,全都闹肚子,华佗逐一问了病情,全都是腹胀,呕吐。
于是华佗准备去自己的药店取药。经过小河边时,发现一只水獭在吃鱼,此时的水獭和纨绔子弟一样吃撑了,行动十分缓慢。于是华佗悄悄的跟踪着水獭,穿过草丛,水獭停下来,又吃上了,华佗仔细一看原来是一种紫色的植物,华佗出神的一瞬间,水獭蹭的一声不见了。于是华佗回到小酒管让酒保采集刚才的紫色植物,研磨分给富二代们吃下,第二天,病全好了。
于是华佗继续研究这种植物,发现它的功效是行气宽胸,解表散寒,解鱼蟹毒。应用可用于风寒感冒,脾胃气滞,进食鱼蟹中毒引起的腹痛吐泻。因为这是一种紫色的植物,于是华佗把它命名为紫苏,这就是紫苏的由来。
这个从网上找来的故事,非常不严谨,但挺有意思。
但它道出一个道理,就是古人发现中医药的一个途径,可能是通过观察大自然的“偶得”。
偶然获得的大自然的馈赠,这个事情在西方也是经常出现。比如青霉素的发现。
年的弗莱明做实验的时候,偶然发现青霉菌能够溶解葡萄球菌,于是就发表了论文,留下了文献的痕迹,但由于当时提纯技术落后,提不出青霉素,所以弗莱明在年放弃了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后来人弗洛里与钱恩一起实现了青霉素的分离与纯化才帮助到百万人避免了死于伤口细菌感染。
所以有时候我们总是批判中医不科学,真的不是不科学,西医也是先有现象、先发现药效,然后再去论证的。特别是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高度发展之前,在药物设计比较发达之前。
我觉得特别可惜的地方,就是我们那个时候没有很好的文献保存的方法,天灾人祸之时,许多痕迹都被消灭了。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那些中医药的古籍,神马《本草纲目》,什么《伤寒杂病论》,一般都只有药方,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个药方,是怎么发现它有药效的,很难找到记载。
但我个人是相信,一花一世界,每一味草药,背后都有它跃过千年的动人治病故事,正如许多药那美妙的名字一般。像前面举的紫苏的例子,虽然不可考,但是谁敢说没这个可能呢。
我前几天在广州的超市买了一些紫苏,准备做紫苏鱼汤。广州的紫苏只有一面是紫色的,撕了几片放入鱼汤,煮好发现,一点紫苏的味道都没有,一点都不似我在湖南老家的双面的紫苏那样,有香味。
所以还是那个道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所以中药的道地性,我现在是毫无怀疑。长在不同地方,他就是药效差很远。道地药材才有充分的药效,这也是古代中医药难以大发展的主要原因。
我人在广东生病了,要吃人参,在古代那得让医生不远万里跑去东北山林给你采,可能药没采到人就挂了。
这半辈子我虽然不曾服过一剂草药,但是对这老祖宗的东西还是保存着敬畏之心,许多诋毁的声音,也仅仅是站在西医的科学性上、循证的角度去批判,其实真的没有什么必要。
西医用随机双盲,他这个道理成功的背后是统计学的规律,我们叫做“显著性差异”。中医不是用来治大病的,治大病应该用西药、西医,中医治小病小痛,比如刀伤摔伤、腹胀腹泻、头晕目眩,中药温和,治起来有一定效,但是也是因人而异。本身就很难一概而论。
但我是觉得古人比我们要对小病小痛敏感,我们现代人天天太忙了,忙得根本没时间去管小病小痛,其实也就对小病小痛不敏感,有些人经常是到癌症晚期才发现自己胃已经疼了许多年,因为不在意啊!但是古人天天闲的蛋疼,一点小病小痛估计会担心得紧,赶紧去找医生,所以中药有没有效,他们是最清楚的,因为天天闲着没事就会去用心的去感受自己的伤痛的感觉,相当的敏感来着。
所以说中药是安慰剂效应的人,我觉得不能说他不对,只能说他不懂。
而这次的新冠病毒,我不觉得古人几千年的经验里面,会没有研究过如何治疗。肯定是有的吧,现在的人跟野生动物打交道那么少,是因为被现代人吃光杀光了,比如穿山甲。但是古人接触野生动物的频率比现代人多得多,而现代从03年SARS到20年新冠病毒,才17年时间。按照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以及这个频率,过程中病毒变异几百次,从概率论的粗浅判断上看,应该古人或多或少遇到过这种大型瘟疫许多次。
比如《大明劫》这部电影里面就有医生观察到了,许多士兵相继病死,是通过空气或者接触传染造成的。能够发现,就会去想办法去治疗。治疗过程中,医师可以把认识的草药全部收集一些,一样一样去试,看看能否治好病。这样一轮搞下来,就基本可以知道,哪些草药能够治疗瘟疫了。
这个叫做穷举法。
古代人用中药治病,完全可以用穷举法,特别是这种大规模瘟疫的情况,因为有足够的病人,给他试错。
所以在假设真的世间存在一种或多种草药能够治疗瘟疫,那古代人完全可以试出来。
这是中医药存续千年的道理所在,就是用笨方法,以及加上一些天赐的运气,乃得一剂药方。
这毕竟是多不容易的事情,所以盲目去诋毁,真的没什么必要。我个人觉得,现在很多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他一定是西医为主,用来治大病,中医为辅,用来温和防止并发症。咱本来就不跟西医抢功名,默默在后面为病人保驾护航,本就是个感人的存在。
所以,中医药守正创新,非常必要,老祖宗的智慧,还是应该充分挖掘。
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