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然,拥抱健康。
曾几何时,你是不是也心存善念,梦想着当一名救死扶伤,帮助他人恢复健康的医生?
宋代范仲淹曾说过那句经典的:“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似乎医生自古都是很牛逼的。
我是从生病之后才萌生出这个念头的,十一年前,我得了一场不太严重的病,没太在意,之后在四处求医问诊的过程中,身体却越来越差,绝望之际遇到了中医,发现原来还有这样一种世界观。当我逐渐了解并遵从这种理念的生活方式之后,我的健康出现了改观。
从那开始我的兴趣大增,逐渐将工作之余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医上,疯狂的沉浸在中医的世界中,看各家的理论,理、法、方、药,经典,古今医书与医案。感慨古代名医的命运,也暗暗定了个目标:用十年的时间,学习中医,争取今后能帮助别人解除病痛。从那时立志时至今日已近十载,我也从一个中医小白变成了一个别人眼中的明医。回想此间经历,感谢命运,我没走什么弯路,刚一入门就进了正途,在师父的教导下,不但医术的进展与日俱增,而且六亲关系与自身健康也在同样渐入佳境。
经过新冠疫情的洗礼,百姓对中医药的认可程度上了新台阶,中医爱好者群体数量急剧成长,中医爱好者的素质也比十年前提高了很多。可是当今的信息浩如烟海,各种中医培训班鱼龙混杂,一个爱好者经过这些培训,能不能学到真东西要碰运气,学完适合不适合自己,今后能不能用上更要打折扣。作为一个曾经的门外汉,这些困惑我都遇到过,所以总结一些文字,希望能让正在困顿与迷茫的人,多一点思路,少走些弯路。以下学习医术的内容只涉及能力,并不涉及获取资质。
明确目标在讨论学习中医之前,我们要明晰一下自己的学习目标:你想学到什么程度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或者你的发愿是什么?这个念头将决定了你今后在这条路上能走到哪个阶段,以及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比如你的目标是帮助家里人和朋友,解决身体的问题,小灾小病自己就能处理,那么其实你并不需要太深入的学习医术,只要能够清晰的知道世间的规律和有关健康的规则,稍微学会一些调整健康小问题的技巧就好了。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医生,你想具备治疗各类危重病人的能力?还是希望自己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恢复健康?这两者所需要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只有目的明确了才好组织时间和精力,快速进步。
学以致用当你目标明确之后,就可以正式的规划学习过程了,当你想成为一个全科医生,在学习之路上要跨越起码有三个明显的关口。
医学不像历史政治,它是手脑并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可以切身实践检验效果的。我主张学以致用,实践要从学习的一开始就开展,直到学习结束,贯穿始终,这样学的才会扎实有效,否则很有可能上课脑子里装了一堆理论,遇到病人,该套用哪个理论,如何处置还是一脸懵逼。
我们从一次治疗的过程解构医疗的核心要素:一次完整看医生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医生对病人望闻问切(诊断),(分析病因)然后开方或者理疗(治疗),治疗结束确认疗效(检验效果)。
第一关诊断学习中医的第一道关是诊断。
医院里最多的设备是做什么的?
无论是验血,验尿,穿刺,B超,核磁,造影,咽拭子,全部都是用于诊断的。
为什么搞这么多检测?
因为诊断是引领治疗的方向,诊断错误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错误。轻则病人受苦,重则殒命。如果诊断水平不过硬,往轻了说治好了都是瞎蒙的,治坏了是正常,搞出严重医疗事故是迟早的事。所以这一关最重要,花再多的金钱与时间提高诊断的能力都是值得的。
中医的望、闻、问、切,都是用来诊断的,我在爱好者阶段也涉猎过很多,当时觉得对于闻诊和切脉觉得过于玄妙,可能要耗费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掌握,相对靠谱的是望诊和问诊。后来就看医案,看望诊的学习材料包括手诊,面诊,耳诊,舌诊等等。还是有效果的,不过这些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表皮有损伤,或者环境冷热变化,都会影响望诊的结果,病人吃了有颜色的食物舌诊就缺失了很大的信息,如果遇到口音重的人,表达能力差的人,还有小朋友,问诊就尴尬了。这两种诊断的沟通相当费时,现在我选择的是切脉,其他的诊断作为辅助。没有言语交流,诊脉三分钟,就可以全面了解对方身体的病症病灶的位置,程度,以及全身能量的分布。乳腺增生,肾结石,肝囊肿,头重脚轻,上热下寒,手淫过度等等信息,精准的体现在脉象上。即便来的是个哑巴,即便蒙上我的眼睛,只要上手搭脉,对方身体的实质问题就无处遁形了。
我是无意之间遇到了一门绝学——太素脉法。自己跟其他几个学员经过几天的培训,从一个脉诊小白升级成了顶尖高手,脉诊精准程度秒杀中医药大学老师平均水平,堪比西医CT。虽然学费很贵,但这省去了我几年的时间和精力,也算是超值了。这段经历从结果上看,就像小说里一样神奇,实际上学习的过程也蛮轻松简单的,也就是有了这种切身经历,我才知道世间真的有“简单、快速、直接”的方法,我才明白“一切复杂的理论与方法都不究竟”。
第二关分析病机学习中医的第二道关是分析病机。
这个重要程度排第二,但是难度大,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精力。这就好比行军打仗,通过(诊断)侦查,确定了敌人的方位,数量种类,我们该采用什么兵种,数量和战术组合进行战略部署。这方面直接取决于分析病机的理论高度。比如脚癣,同样是治愈脚癣,认为是皮肤表面问题的用外敷药膏;认为是湿气下行的用祛湿的汤药泡脚;认为是中气不固湿气满盛的用补中益气的丸药;认为是肾气过耗的用益肾阳的治疗方法。不同传承采用的理论也不一样,都能有效,但有效的程度和持久度是不一样的。这一关,坦白说虽然顾客们对我非常认可,有了一些口碑,我在这方面的探索看到了终极的方向,但自己还在路上。我目前用于评价各种病症不同门派理论高下的有三板斧,他们是:
1、是否能消除症状?
2、是否符合自然规律和人体规律?
3、是否能让人的生机得到持续的恢复?
真正究竟的理论指导的治疗会同时满足这三个评价原则。通过这些评价,我们就可以大致分析出这个理论的水平是停留在“消除症状,消除病灶,根除病机,解决病源。”哪个层次上了。
第三关施治第三道关是施治。这部分直接影响结果。
需要分两类来解析,当场治疗与不在场的治疗(回家理疗或抓药服药)。
当场治疗比如针灸,正骨,刮痧,拔罐,推拿以及中成药,这类施治起效时间短,疗效优劣取决于医生的治疗经验,特别适合手把手教学,现场实践。经验足够的情况下基本上疗效是可控的。
另外一种,比如当场开方,病家自己抓药用药则存在比较大的变数。因为抓药,煎药、服药与饮食起居禁忌也是很考究的,如果你仅是开方给病人,疗效会大打折扣。首先各家药店的药材质量参差不齐,药的质量便没法保证,其次煎药的方法,先煎与后下,熬药的浓淡,服药的时间,饮食起居的遵医嘱程度都会影响药的吸收与起效比例,所以开方用药,属于高阶能力,掌握的难度大,实施的难度也大,疗效还不太可控。
如何开始学习对于刚开始学习的朋友,我的建议是几年都用不上知识和技术的没必要学,经常要用的必须学。必须学的是“自然规律,人体规律,何为顺逆”这部分属于医道范畴,我们的衣食住行,行动坐卧皆在此规律之中。没必要开始就学的是中医理论,药理药性,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
学以致用,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因为中医博大精深,任何一个分支的技术深入研究,就可以轻松的消耗掉你二十年的精力。
几年前,遇到一个学习中医三年的朋友,他对理论讲的头头是道,我问他,你治好过多少人?他脸一红,说还没治过。
还有一次碰到一位北中医毕业的朋友,现在就职于外企销售医疗器材,我问他:你学了五年中医科班,怎么毕业不做中医呢?对方说:“上学期间学了不同时期的很多中医理论,这些理论有些是相互冲突和矛盾的,这叫我们遇到病人的时候用哪个呢?”
一个充满热情的中医爱好者,入门千万不要系统的学习中医的理法方药,否则就像上面那个朋友一样,很轻松的把自己变成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到头来还是摆脱不了你的老师这根拐棍,什么事都求助于老师,依赖于培训机构。
我一直记得师父在第一次上课时给我们讲的“骗子在忽悠人的时候总是讲的高大上,复杂而繁琐。而真正的大道至简至易,太复杂的不是道”。
真想治病救人行医的朋友,最好从一个专科的诊断与治疗入手,比如针灸或刮痧,然后逐渐再扩展和增加对应的理论知识。因为这么做,自己注意力不分散,容易出成果,直接上手治疗当场看到病症以及疗效。实践出真知,有了实际效果,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都会与日俱增,随着诊疗水平的提高,再慢慢扩展相关知识面,自身能力也会逐渐扩展。
咱们不是懂了身体运行原理才会睡觉的,咱们也不是懂得了做菜的方法才会品尝佳肴的,咱们也不是明白了物理定律之后再学会走路的。先了解“是什么”,然后掌握“怎么办”,最后再搞懂“为什么”,这才是世间学习实用技术的诀窍。可惜大多数人都被持续灌输的理念给忽悠瘸了,非要先学一堆规则理论再实践,最后面对问题还是畏手畏脚。
真正的教学,重点应在“学”上,只有学生学到了,用上了,学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才真的有意义。
?end?
愿您能拨开迷雾,了解其中奥义,顺道而为,达成人生使命,从此不迷茫,不忧虑,不恐惧,开开心心,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全文完,如果觉得写得不错,欢迎随喜打赏,给作者添杯茶吧。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果转载本文,文末务必注明:“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