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mpH梦享嘉丨中医治未病四季养生

时间:2021/8/11 16:46:43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摘要:从中医治未病角度分析四季养生之夏季养生,认为夏季养生应从夏季季节特点、饮食、起居、运动、情志、药膳等方面进行养生保健,以达到未病先防,强身健体的目的。根据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依据“春夏养阳”原则,采取夏季养心,长夏养脾胃,夏季饮食调养,冬病夏治等干预措施,并选取穴位敷帖等干预手段可达到治未病之防病、治病的目的。在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适用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寒冷季节易发病等疾病。穴位可选择大椎、肺俞、脾俞、肾俞、膻中、天枢、足三里等。冬病夏治的方法有针刺、艾灸、理疗、按摩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

文章作者:姚璠,赵为民;文章来源: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8)关键词:治未病;夏季养生;干预方法;冬病夏治;三伏贴夏,按节气指自立夏日起至立秋前一日。夏季气温高,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虽然气温较高,但仍要顾护人体的阳气。即常说的“春夏养阳”。阳气是人的动力,随季节和日月的交替变化而产生一定的波动,夏季阳气旺盛且易外越,故凡有损于阳气的情况都应该避免;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万物新陈代谢转变的时期,重视阴阳平衡,适宜调理脾胃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之根本,也是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特点,辨证论治的理论核心。夏季之养心夏季阳气外发,阴邪伏于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人体表象。“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相互之争即病,而平衡即治未病,所以夏季养生重在阴阳平衡,这个平衡又是动态的、相对的、变化的。根据五行学说,夏季养生的重点在于养心,在于精神调摄,保持愉悦而稳定的情绪,勿要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黄帝内经》:“火热为夏,内应于心,心主血,藏神”,所以夏季养生的要点在于温补阳气、养心。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神气涣散则产生病象。七情过激皆可伤心,也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在这个意义上,夏季养神就显得极为重要。长夏之养脾胃

大自然天地万物都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运动变化及规律。长夏,即从夏天生长出来。夏为火,火生土,故长夏属土,主脾胃。长夏属土,与中医五脏之脾脏相应,而脾恶湿胃恶燥,湿又有黏滞之性,故长夏多患脾胃病,脾脏升清降浊功能减低,出现食欲不振、乏力、腹泻等症状;脾胃虚弱的人,应及时调理好饮食,营养清淡充足又不增加脾胃负担,建议少食多餐。当进入盛夏时节,气温高且湿气大,闷热难耐而大汗频出,使人口渴,但要注意不可在饭前大量饮水,更不能喝大量冷饮,反之,极易损伤脾胃,导致慢性脾胃疾病。长夏又是湿热多雨的季节,从中医学角度来讲,湿和热都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六邪之一,“湿气通于脾”,所以长夏更应注重保护好脾胃,饮食养生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饮食宜清淡可口、品种多样。脾胃为后天之本,调养之法宜清热祛湿,健脾和胃。

夏季之“暑”宜养生

夏季三个月,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上下交合,植物开花结果。夏季是人体心火旺,肺气衰的季节,人应晚睡早起,顺应自然,保养阳气。因为夏天太阳升得早,清晨空气清鲜,早起后到室外参加一些活动,对增强体质颇有益处。暑为夏季的主气,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引发头昏脑涨、失眠心悸、食欲不振和乏力等症状,需要及时补充水分。

1)外暑。即自然界高热的气温,夏季气温高,日光照射足、时间长,在通风不良,身体疲倦,饮水过少的情况下易中暑。

2)内火。即人体气血、阴阳、脏腑失衡而出现的内热诸疾。

①心火:可常喝绿豆粥,或用白菊花代茶饮;重者可用莲子加适量冰糖水煎,吃莲子喝汤。

②胃火:实火可用牡丹皮、栀子、淡竹叶泡茶喝;虚火可吃梨汁、甘蔗汁、蜂蜜等。

③肝火:川贝母捣碎成末,梨2只,削皮切块,加冰糖适量,清水适量炖服。

④气郁:宜用陈皮、茯苓,水煎服。

此期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锻炼等都极为重要。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预防防治疾病中的特色疗法,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夏季气温高,人体阳气充盛,体表经络气血旺盛的有利契机,通过适当地结合三伏贴疗法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冬病夏治的方法有针刺、艾灸、理疗、按摩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

结语

中医养生已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和社会,但行业规范及诊疗标准尚需进一步完善,尤其是食物与药物性味归经及其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普及和阐明。“统一规范”乃是今后临床指导的重点,不仅对于临床治疗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并且可以深化和延伸治未病领域的指导范围,对夏季养生具有重要意义。

附:日常“养心”分时段

早起晨练养阳养心

人的作息时间应该“顺应四时”。入夏后,日出早,人就应该早起晨练促进阳气升发。晨起后饮用一杯白开水,再进行短时的晨练,运动不要太剧烈。午时养心宜小睡中医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宰。午睡不但有利于补足睡眠,而且能够增强体力、消除疲劳。午时是指11时~13时,这个时候心经当令,宜小睡30分钟~1小时以养心。即使睡不着,闭目养神对身心也很有好处。下午喝杯养心茶夏季炎热,与心血管病关系密切的钾元素以及其他人体微量元素易随汗液流失,夏季常喝茶既可消暑又能补钾。傍晚放松利身心夏季傍晚可以做一些伸展性、放松性的运动,以放松骨骼肌肉为主,可以促进夜间睡眠。运动方式推荐散步、做操等舒缓的运动。夜间养心要泡脚夏季湿气较重,湿邪最易侵袭人体的脾脏。湿邪困脾,久之易伤心阴。夜间泡脚配合按摩涌泉穴,有助于祛除暑湿,预防热伤风,让人精神振奋、增进食欲、促进睡眠。按摩涌泉穴还可以激发肾精、滋养心神。

养生重养心,灵芝少不了!

灵芝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养生药用历史,古人把它称为“仙草”。灵芝的护心功效,自古有之。不论是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或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评价赤芝时,开宗明义就是“苦平无毒,主治胸中结、益心气”,意为灵芝无毒、味苦、不冷不热属性温和,可入五脏,入心脉“补中,增智慧、不忘”,亦即镇静安神,开发心智。

灵芝的精华凝聚于灵芝孢子。灵芝孢子是灵芝发育成熟后释放的种子。现代医学临床研究也证明,灵芝孢子含有多糖、三萜、甾醇等十几种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包括多种不同结构的三萜类成分,其活性成分含量远远高于灵芝子实体。灵芝孢子粉有明显的强心作用,能加强心肌的收缩力,使心肌收缩振幅和心排出量增加;能提高心肌细胞耐缺氧能力,改善冠状动脉血循环,增加冠状动脉供血流量;冠状动脉扩张,又能增加心肌营养性血量和改善心肌微循环,预防心肌梗死形成等。《黄帝内经》所说的“夏季养生之应,养长之道也。”意思就是说,夏天是万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对应到人体也是一样,属于阳气发扬的时节。所以夏季养生,重在“养心”。注重镇静安神,调节机体的免疫力,此谓王道。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zyys/11287.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