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个体化养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擦亮中医文化瑰宝,就要更好发挥中医“治未病”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淮南子》有言:“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中医治未病,体质是基础。体质不同,养生方法不同,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因人制宜的养生观。“国医大师”王琦提出,中医将人体体质分为9种,简称“1种平和,8种偏颇”。针对不同体质,制定个体化健康养生方案,包括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等方面,公众自行操作,当好自己的保健医生,用简便低廉的方式开展慢病预防,全生命周期防控。怎样解读“个体化养生方式”?《中医体质养生学》教材主编倪诚介绍,人与人之间的确存在个体差异现象。从中医养生角度出发,制定个体化养生方式的抓手是“体质辨识与调理”,也就是说要先辨体,各种体质的人都有其基本特征,比如阳虚体质的人怕冷,一年四季就可以吃羊肉,不受季节的影响,怎么吃都不上火,而阴虚体质的人吃羊肉就会很容易上火,这是由体质差异决定的。中医治未病,四季养生讲究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因时因地制宜。人体分先天的底子和后天的调养。体质分共性与个性,时间、空间、地域和生活习惯等,都是形成不同体质的影响因素。因此,不同个体在生理上的特性,通过人体形态和心理状态等方面表现出来,便称之为体质。倪诚告诉我们,个体化养生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强身,不仅要活得长还要活得好;二是防病,现在很多人得病与否是以西医体检指标为衡量标准,但是有些人体检指标没有问题,但需要调理亚健康状态,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复发,比如春天花粉症来了,过了季节就没有了;哮喘来了,用了含有激素成分的喷雾剂,症状很快得到缓解,但是不能防止复发,这是个体化养生的两个落脚点。中医秉持“天人合一”理念,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保健养生也需要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与四时相合。春天太燥,吃点儿清淡的;夏天暑湿,吃点冬瓜、薏米粥等去湿的食物。不同的季节,用不同的养生方法,这既是知识,也是文化,更是一种健康而雅趣的生活方式。养生方法很多,但采用大众化的养生方式却往往舍本求末,任何一种养生方法都不可能适合每一个人,不同的个体都应根据自身情况订制属于自己的“个体化养生方式”。个体化养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分辨体质、调体质两个步骤。只有了解自身的体质,才能主动掌握自身健康美丽的“金钥匙”。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苏匠日和」个体化养生活动中医药文化

湿热体质。中医药文化

痰湿体质。中医药文化

气郁体质。中医药文化

气虚体质。中医药文化

阳虚体质。中医药文化

阴虚体质。中医药文化

特禀体质。中医药文化

血瘀体质。中医药文化

平和体质。

?广州蘇匠日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蘇匠日和SPA会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zyys/11231.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