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中药养生的源流下

时间:2021/7/30 12:14:43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宋金元时期,中药养生继续发展。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首,收载补益方剂首,每首方剂均详列方药、制法及适应证。其“神仙方疗”谓“复性命之根源,益精气之户牖,倘永专于服饵,可自得于神仙”。金元四大家中的张子和提倡“祛邪扶正”的养生思想,认为祛邪即为扶正,邪去则正气自安,反对唯人参、黄芪为补的狭隘观点,他的养生保健思想核心是“君子贵流不贵滞”。

明代是中药养生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创新最多、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据初步统计,我国现存有关养生学的著作共有多种,而在宋以前只有10多种,宋元约有10种,明代达多种,清代有60多种。并且,中药养生的具体方法更加丰富,效果更佳。

李时珍勤求古训、博采诸家,著成《本草纲目》一书,书中载有“耐老”“增年”的药物共种,“轻身”“益寿”“延年”的养生方约多首,长寿案例数十则。如载有久服枸杞、地骨皮令人长寿案例:“昔有异人赤脚张,传此方于猗氏县一老人,服之寿百余,行走如飞,发白反黑,齿落更生,阳事强健。”说明久服补肝肾、强筋骨、益精血的药物可以延缓衰老。龟龄集是明代方士邵元节献给嘉靖皇帝的养生延寿方剂,后传入民间,系由鹿茸、海马、仙灵脾、当归、茯苓、菊花、生地黄等30多味中药配制而成,具有温肾助阳、补益气血、补阳固肾、运脾滋肝、添精补脑、强健筋骨之功效,适用于老年下元不足、肾阳虚衰、腰膝冷痛、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气喘咳嗽、五更泄泻等。

清代使中药养生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药养生越来越切合实际,注重实践,普及民众。如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载种药物,具有养生保健功效的中药有90种,其中明确记载具有“食之延年”“益寿轻身”作用的中药约40种,有些是首次记载,如具有补肾助阳功效的冬虫夏草、鹿胎等,至今在临床上仍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历代帝王中,高寿者屈指可数,乾隆皇帝终年89岁,名列第一。究其原因,与经常服用补益增寿方药有关。乾隆皇帝常服方有龟龄集、密授固本仙方、椿龄益寿酒等。慈禧常饮夜合枝酒,也是寓疗疾与益寿于一身之补酒。身体虚弱的光绪帝也不时饮上一小杯葡萄酒以佐餐补益。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养生康复需求的增长,医学模式正由“治疗医学”向“健康医学”逐步转变,中药养生也受到越来越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zyys/11147.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