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饮食调理与养生保健

时间:2020/11/4 19:15:54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年味渐浓,节日期间亲友团聚,举杯畅饮、休闲娱乐是每年不变的主旋律,然而,春节忙碌,人们正常的饮食、生活规律也被打乱,食物油腻、饮酒过量、久坐不动、休息不好等都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我们为您梳理出春节期间饮食与养生,帮您健健康康地度过春节。

一、饮食小贴士

合理的饮食是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饮食不当可使人体正气虚弱,抵抗力下降,甚至引发消化系统疾病。《黄帝内经》曰:“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一)饮食有节,适时定量

饮食要适时、定量,不可过饥过饱,更不能暴饮暴食。食无定时,或忍饥不食,会扰乱胃肠道消化的正常规律,使脾胃功能失调,消化能力减弱。

(二)合理膳食之食物的性味

食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属性,俗称“四气”。加上不寒不热的平性,又可称为“五性”。

1、寒性食物:性味苦寒、甘寒,具有滋阴、清热、泻火解毒的功效,常见寒性食物有绿豆、苦瓜、冬瓜、茄子、西瓜、香蕉、白菜、海带莴笋,阳气不足、脾胃虚弱者应慎用。

2、热性食物:性味甘温、辛热,具有温中祛寒、益火通阳的功效,常见热性食物有辣椒、胡椒、桂皮、白酒等。热性食物多辛香燥烈,容易助火伤津,热病、阴虚火旺者应忌用。

3、温性食物:性味甘温,具有温中、散寒、补气的功效。常见的温性食物有羊肉、鸡肉、牛肉、狗肉、蚕蛹、葱白、生姜、大蒜、韭菜、桂圆肉、荔枝、橘子、南瓜、红糖、咖啡等。

4、凉性食物:性味甘凉,具有清热、养阴的功效。常见凉性食物有小麦、大麦、鸭蛋、豆腐、莲子、黄瓜、梨、菠菜等。凉性食物比寒性食物平和,但久用损伤阳气,阳虚、脾气虚损者应慎用。

5、平性食物:性味甘平,为日常生活的基本饮食,常见平性食物有玉米、红薯、胡萝卜、牛奶、猪肉、鸽肉、蚕豆、赤小豆、鲫鱼、鲤鱼、山药、香菇、黑木耳等。

(三)食物搭配宜忌

1、根据中医五行学说,有些食物搭配有利健康,如“当归生姜羊肉汤”中,温补气血的羊肉与补血止痛的当归和温中散寒的姜配伍,可增强补虚散寒止痛之功效,同时还可以去掉羊肉的腥膻味;薏苡粥中添加红枣,可防止薏苡仁清热利湿过偏之性。

2、有些食物搭配不当会削弱食疗效果,要尽量避免。如吃羊肉、狗肉之类温补气血的食物,不应同时吃绿豆、鲜萝卜、西瓜等,否则会减弱前者的温补作用。

二、情志调理

中医认为,人有七情变化,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在正常情况下不会致病,但如果情志过极超出常度,就会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雨后青山分外明”,就是指喜的心境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适度的喜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利。喜、惊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因此要保持心态平和,避免大喜大悲,保持良好稳定的心情。

三、冬季养生之起居调养

1、春节正逢冬季,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应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防寒保暖方面也必须根据“无扰乎阳”的养藏原则,做到巧如其分。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则即耗阳气又易感冒;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责腠里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入侵。

2、春节期间亲友相聚,免不了会坐在一起搓麻打牌,对于一些患有颈肩腰腿疼痛等关节疾病的患者,也要警惕长时间久坐带来的关节问题。加之,人人都离不开手机,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低头族”,长期低头的人,会引起落枕,头痛,颈椎病,时间长久会引起骨质增生,进而压迫血管和神经,严重的甚至还会造成失明,出现这些情况又该怎么办呢?下面就为大家推荐几种好方法

(一)虎符铜砭刮痧法

虎符铜砭刮痧就是以通为治,以通为健、以通为补、以通为泄。通过一把铜砭,运用“徐而和”的手法,疏通机体经络,调动气血,温经散寒,扶正祛邪,铜砭在刮拭或打磨时可升高刮拭部位温度,寒则聚、热则散,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最后通过“四井”排痧毒,排出体内大量黑痧。

(二)中药熏蒸

中药通过加热、煮沸后产生的蒸汽,直接作用于病灶皮肤上,利用其药性刺激作用,来达到治病,防病的作用;

热效应的物理刺激作用

①皮肤在热效应的刺激下,疏通腠理,舒经活络,放松肌肉,消除疲劳;

②毛细血管扩张,行气活血,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改善周围组织的营养状况,同时排废排毒,使得机体气血畅通,代谢平衡,改善亚健康;

③热效应温通解凝,能促进血瘀和水肿的消散;

④热是治病因子“风、寒、湿”的克星,能有效排除体内的“风、寒、湿”邪,对因“风、寒、湿”邪引起的疾病,热疗能起到非常明显的效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zycs/8522.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