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舌诊
舌诊是观察舌头的舌质、舌苔,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信大家对舌诊并不陌生,舌诊为望诊重点内容之一,也是极具特色的中医诊断方法之一,因此舌诊我们单独列为一章来学习。
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脏腑通过经脉与舌相联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客系,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故脏腑病变,可在舌质和舌苔上反映出来。
舌诊主要诊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以此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脏腑的虚实等。
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进行舌诊时应将舌质和舌苔辨证结合,一般情况下二者反映病变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现象出现,这就需要综合分析,全面衡量,参考其他证候,做出正确的判断。
舌诊
1、掌握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的表现,异常舌象的表现及其一般临床意义。能够识别临床常见舌象。
2、熟悉舌的结构,舌诊原理。
3、了解舌诊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舌诊概说
舌诊主要是观察病人的舌质和舌苔的变化,舌质和舌苔,我们称为舌象。舌质和舌苔又是什么呢?舌质,我们可以理解为舌的肌肉组织;舌苔,就是舌肌上覆盖的一层半透明的黏膜。
我们把第一节的内容分成三个部分:舌诊的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
我们先来看舌诊的原理:
(一)舌的组织结构与舌象形成的联系
舌是由横纹肌组成的肌性器官,附着于口腔底部、下颌骨、舌骨,上面称舌背,下面称舌底。舌具有辨别滋味,调节声音,搅拌食物,协助吞咽的作用。
舌背又分为舌体和舌根两部分,舌体和舌根之间有一条人字界沟,伸舌时一般只能看到舌体,所以中医诊舌的部位,主要是舌体。
舌面覆盖一层半透明的黏膜,黏膜皱折成许多细小突起,称为舌乳头。
根据乳头形态不同,分为丝状乳头、蕈状乳头、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四种。
丝状乳头与蕈状乳头对舌象形成有着密切联系。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与味觉有关。
丝状乳头形如圆锥状乳白色的软刺,高约0.5~2.5mm,呈角化树状。脱落细胞、食物残渣、细菌、黏液等填充其间隙,形成白色苔状物,称为舌苔。
这些堆积物看似是无用的,相信很多人都曾经试图想刷掉这层堆积物,但是,这层堆积物能够刷掉吗?答案是,这层看似无用的堆积物是刷不掉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中医认为,舌苔是胃气熏蒸所形成的,是刷不掉的,有舌苔就等于有胃气,胃气我们面前讲过,就是脾胃功能,也就是脾胃运化吸收的功能。当胃气充足,脾胃功能正常,气血津液就能充足,气是属阳,血和津液属阴,气血,津液,阴阳又称为正气。
蕈状乳头数目较少,多见于舌尖,散在与丝状乳头之间,其固有膜中血管丰富,故乳头呈红色,肉眼呈红色小点。蕈状乳头的形态及色泽改变是舌质变化的主要因素。
(二)脏腑经络与舌象形成的关系
1、舌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
舌象与脏腑关系密切,故一旦脏腑发生病变,舌象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所以观察舌象的变化,可以测知内在脏腑的病变。
?注意:舌质候五脏病变为主,侧重血分;舌苔候六腑病变为主,侧重气分。
2、舌诊脏腑部位分属(见下图)
脏腑病变反映于舌面,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舌尖:上焦心肺
舌中:中焦脾胃
舌根:下焦肾
舌侧:肝胆
(三)舌象与气血津液关系密切
舌为血脉丰富的肌性组织,有赖于气血的濡养和津液的滋润。
舌质、舌色与气血盈亏及运动有关;
舌苔、舌体润燥与津液多少有关。
所以通过观察舌体的色泽、润燥,可判断气血和津液的盈亏及病邪性质的寒热。
综上所述,舌象与五脏有关,与气血津液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观察舌象,可以诊断脏腑和气血津液的病变,可以用来诊病。
舌诊是望诊的组成部分,舌诊必须结合闻诊,问诊,和扪,摸,揩,刮等方法进行全面的诊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舌诊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