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早上好!从今天开始,咱们就正式的进入到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当中了,以后每周我都会安排出一两天来,为真正喜爱中医的读者朋友们讲解专业的中医知识,让大家在面对疾病的治疗和养生的调理时能够更加地理智,从容,真正的走进中医文化!
说到中医基础,就要牵扯到五脏六腑的基本认知。今天本来是打算讲一讲最近这段时间大家最关心的五脏六腑中的“肺”,但是在此之前,我认为我们首先还是要搞明白一件事,中医到底有没有解剖学?以及中医对脏腑是如何认识的呢?
首先,大家要明确一点,咱们中医的解剖历史由来已久,在中医现存最早的经典古籍《黄帝内经》中,对于解剖学的内容就已经有着非常详细的记载了!
《灵枢·经水篇》中写道:"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
由此可知,我们智慧的古人很早就有着聘请“大体老师”来对人体进行医学研究的历史了。
那么这种解剖研究能够详细到什么程度呢?
咱们就拿在古代不可透视的消化道来举例吧!《灵枢·肠胃篇》中原文是这样记载的: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腑传谷者,肠胃之小大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请尽言之,榖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二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叠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三尺;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传脊以受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尺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
黄帝和伯高在说什么呢?黄帝问伯高:“我想了解一下六腑之中消化器官,比如肠、胃等脏器的大小、长短及其容纳量的多少是怎样的情况?伯高听了,回答黄帝说:“好的,请我让详细地给您讲解一下吧!
接着,他就按照食物从入口到排出的这条消化道线路开始为黄帝进行讲解,将其所经过的所有消化器官的长度、宽度、直径、重量、容量等内容都利用数字进行了准确的说明。经证明,内经中关于消化道长度的记载,和现代解剖学的数据是基本一致的!
其实在《内经》中关于解剖学的记载不止这一篇,“经筋篇”、“骨度篇”、“脉度篇”等,都是记述解剖学的专章,大家有时间可以翻阅一下古籍,去了解更多的内容。
所以说,中医自古就有着自己的解剖学体系,它并不是现代医学的产物和专属。
很多人说,中医的解剖学就算是有,也远不如现代医学对人体认识的精准。那么针对这一点,首先我们说,这种比较没有太大的意义,中医不会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医学研究永远是一个前进的过程,中医的解剖学自黄帝内经开始到近现代,一直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尤其是进入了科技时代后,在中医古代解剖学的基础上,我们也在借助现代高科技仪器的力量去更加深入,精准的了解人体的生理构造。
(宋·吴简·欧希范五脏图)
另外,中医的解剖学,严格来说,有着与现代解剖学不尽相同的地方。咱们中医将对脏腑的研究统称为“藏象学说”。
藏象是什么意思呢?藏象,又称脏象,指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
那么藏象学说的概念又是什么呢?是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简而言之,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相比,我们除了有着对器官实体的直观分析外,还会运用“取类比象”的概念,对脏器进行拟人化,拟物化等,让它既有脏腑的生理解剖的功能,同时还包含着从精神层面赋予的意义。在不打开人体的前提下,利用整体论的思想,通过人体外部的征象来探索内脏的活动规律。
比如咱们之前在讲镇肝熄风汤的时候提到过,肝为刚脏,是将军之官,是个阳刚气十足的男儿,所以我们在解决肝的问题时,就不能跟它硬刚,否则它比你还横,要用相对温和的方式,曲线救国,才能收到好的治疗效果。再比如咱们前两天讲的易受惊吓的情志问题,除了要考虑精神刺激因素外,恐为肾之志,所以我们还要考虑肾的功能是否出现了问题。这样的例子有太多太多,咱们慢慢讲,相信大家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主讲:武国忠老师
编辑:夏雪
插画:卢明明
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