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年1月6日
农历:二零一九年腊月十二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一团”。
小寒,一个“小”字,读起来温柔,不张扬,再加上最近无锡的天气温度上升,好像把冬天的寒意缓解了几分,任谁也不会将它与最冷挂钩。
寒为冬季的主气,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寒主收引凝滞。所以,虽然小寒养生包括的内容很多,但基本的原则仍是《黄帝内经》中的那一句格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日万物敛藏,养生就该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收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五脏。因此养生可记住三防、四补、五按揉。
三防
一
防寒护头颈
保暖是第一要务,尤其要注意头部保暖,外出记得带帽。因为头部是人体的神经中枢所在,并且头为诸阳之会,所有的阳经都上达于头部。
建议:高领衣服、围脖、帽子等都可以保护头颈,冬天在室外即使戴一顶很单薄的帽子,也有助于防寒。
二
防燥内服+外用
内服
在饮食上要少吃重口味的火锅,不要吃生冷油炸类的食物。除了多饮温水之外,还应适量补充蛋白质及脂肪,如滋补汤品、牛奶、酸奶、各类粥品,将水分“锁住”。
外部保湿
可以使用加湿器。此外,还可以在暖气片旁边放置清水,或将干净的湿布放在暖气片上。也可以使用喷壶在你觉得干燥时或每隔2小时左右在屋内喷洒干净的清水。
三
防外感常伸腰
最近无锡温度时高时低,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增多。除了注意保暖,还要多做肢体伸展运动,推荐太极拳、八段锦等,可振奋阳气,固表防感。此外,还可在每日洗脸后用双手摩擦面部致生热,可增强御寒能力。
四补
俗话说补在三九,小寒时节正是冬季进补的好时节。温补气血阴阳则是更是小寒进补的重中之重。
一
补气:主要针对气虚体质
如动后冒虚汗、精神疲乏,妇人子宫脱垂等体,宜用红参、红枣、白术、黄芪、山药和五味子等。
推荐食疗:黄芪牛肉汤
做法:将黄芪、党参各12克洗净,放在双层纱布袋内封住口做成中药包;牛肉洗净切块煮去血水,与中药包和姜、葱大火煮开,撇去浮沫;加料酒,小火炖两小时;最后加入少许盐和胡椒粉即可。
二
补血:主要针对血虚体质
如头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嘴唇苍白、妇人月经量少且色淡等,应用当归、熟地、白芍、阿胶和首乌等。
推荐食疗:鸡丝阿胶汤
做法:克鸡脯肉洗净切丝;80克阿胶切小块,放沸水锅内隔水蒸化;10克生姜去皮切片;将处理后的鸡肉丝、阿胶、姜片及0克鲜牛奶同放炖盅内,盖上盅盖;隔水炖1小时,取出,加入2克精盐调味即成。
三
补阴:针对阴虚体质
如夜间盗汗午后低热、两颊潮红、手足心热、妇人白带增多等体征,宜用冬虫夏草、白参、沙参、天冬、鳖甲、龟板、白木耳等。
推荐食疗:沙参老鸭汤
做法:取老鸭一只,剁块,焯水,油锅爆炒入料酒,炒出香味,将浸泡好的沙参,入净布包起,放入沙锅内同老鸭一同小火微煲,直至酥软,加入调料上桌即可食之。
四
补阳:针对阳虚体质
如手足冰凉、怕冷、腰酸、性机能低下等体征。
推荐食疗:干姜肉桂羊肉汤
做法:羊肉克切块,与30克拍碎的干姜、15克肉桂共炖至肉烂,调入盐、葱花、花椒面,趁热吃肉喝汤即可。
五按揉
小寒时节天气寒冷,人们会感觉周身僵硬,气血凝滞。中医建议可以揉五穴促进身体气血运行。
百会穴
百会穴:用掌心按摩它,中医讲这是诸阳之汇,可以振奋身体的阳气。
膻中穴
膻中穴:也叫气海。捶打它可以驱散邪气,驱散心中的闷气,我们常见人在生气时“捶胸顿足”就是这个道理。
神阙穴
神阙穴:也就是肚脐每天早晨晚上按摩,顺时针六十下,逆时针六十下,会感到温热舒适,可以促进胃肠气血运行。
劳宫穴
劳宫穴:是心包经上的穴位,可以用两手拇指互相按压,有强壮心脏的作用。
涌泉穴
涌泉穴:是肾经的穴位,劳宫穴是心包经的穴位,互相按摩可以达到心肾相交的作用,可以治疗失眠。
长按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