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利用食材本身或在食材中加入特定的中药材,使之具有调整人体脏腑阴阳、气血、生理机能的功能以及具备色、香、味、形特点的膳食。药膳形式多样,分为菜肴、汤品、羹类、粥、面食、米食、茶、酒、果脯等。药膳由食材、药材和调味料组成。
中医学认为,人体应根据季节不同进补其味,调整阴阳,既不使当旺之气过于亢盛,又不使所克之气有所伤伐。在对中医药膳等方面的四季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四季药膳的季节气候、致病特点、季节宜忌、常用药物、常用食材、药膳方选、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如下介绍。
1春季药膳的应用
春季阳气升发,万物萌芽,宜保护体内阳气,应选用温养阳气的食物或药物,以养肝护肝为主。春季在脏属肝,肝主疏泄,具有通达气机、发泄壅滞的功能,关系到人体气机的调畅;同时,肝主疏泄的功能还直接影响到人的精神情志、气血运行、胆汁分泌等;肝还具有藏血的作用,能养筋荣爪濡目。若肝主疏泄的功能不足,则会影响到情志,使人郁郁不乐、多疑善虑;影响到脾胃,则会出现食少、腹胀、嗳气等症状影响到气血运行,可见胸胁刺痛、月经不调等。
若疏泄功能太过,肝气过旺,则会出现急躁、气怒、头痛、失眠多梦、耳鸣甚至中风等。南方春季阴雨连绵,湿气困脾,宜食健脾运湿的药膳。不宜食用羊肉、鹌鹑、炒花生、炒瓜子、海鱼、虾、螃蟹、冰淇淋、冷饮、苦瓜、芥菜、浓茶、咖啡,不宜食用过多酸涩收敛的食物或药物,如乌梅、酸梅等。见表1。
2夏季药膳的应用
夏季暑邪盛行,又有湿邪的重着黏滞。人们常表现为暑热、胸痞、身重、苔腻、脉儒等湿邪中阻症状,宜以解暑利湿及养阴益气为主。夏季在脏属心,心主血脉,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暑热之邪易伤气阴,故心阴亏虚、气血不足。心属火,心归属于夏。生理上,心主神明、主血脉,对人体的精神、思维、情感及脏腑、气血、津液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上述功能是否正常发挥,全赖心之阳气运行是否正常。心阳旺盛,则血液运行有力、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等。
在病理上,若心阳不足,则血液运行无力,脉道失充,则见失眠、健忘等;若心阳过剩,则可见面红,甚至出现吐血、衄血或发狂等症状。暑热之邪易伤气阴,故心阴亏虚、气血不足。暑热易耗气伤津,出现口感头晕、乏力心悸及津气欲脱等危重症状。避免过食生冷、寒凉食物,以免伤及脾阳,出现消化系统疾病。应慎食辛辣温热以及油腻煎炸之品,以免出现脾受湿困、运化不佳症状。见表2。
3秋季药膳的应用
秋季阴气渐长,万物成熟,应以滋阴润燥、养肺平补为主。秋季在脏属肺,肺为娇脏,喜清肃濡润而恶燥,具有主气、司呼吸、主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等作用,对人体的呼吸、水液代谢、血液运行等功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在病理上,外界燥邪多由口鼻而入,最易伤肺耗津,致肺失津润,宣降失常,从而出现咽干口渴、干咳少痰、痰黏难咯、痰中带血、大便燥结等燥邪伤肺的病证。宜多食甘润养阴之品以及蔬菜瓜果类食物,避免伤及机体阴液,慎食辛辣煎烤之物。见表3。
4冬季药膳的应用
冬季天气寒冷,寒为阴邪,主收引,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故人们常周身寒冷、疼痛不适,宜以甘润养阴、温补助阳、平补肺肾为主,冬季在脏属肾,肾主藏精,与冬之闭藏的特性相似。肾精为生命之元,是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都有赖肾精的滋养;肾又主水,调节人体水液代谢,通过气化将有濡润作用的津液蒸腾、布散全身。肾主藏元阴元阳,为人体阴阳根本所在。
而若肾主藏精、主水的功能失常,就会出现一系列肾阴、肾阳亏损及水液代谢失调的病证,如生殖机能减退、精神疲乏、腰膝酸冷、小便清长、遗精、失眠多梦等。身体阳气过盛、口舌干燥、面颊潮红、手足心热者不宜盲目滋补。宜食用温补滋养之品,慎食寒凉及过于辛燥之物,以免伤阳或滋生内燥。见表4。
结语
四季药膳养生有一定的季节特点,春季养肝护肝,夏季清心火祛湿、健脾祛湿,秋季滋阴润燥、养阴润肺,冬季温肾助阳,南方春季阴雨连绵、湿气困脾,宜食健脾运湿的药膳。四季不仅要根据季节用膳,还要结合个人体质等因素合理选择膳食。
好啦,这些知识你学会了吗?
如果你学会了或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据说学习+分享是知识传播的最好途径哦!
体质资讯平台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