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煮方法和服用方法你的方法对

时间:2018/9/13 19:48:04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随着中药现代化的日益发展,已经出现了煎药机等设备,让中药汤剂的服用越来越便捷,但仍然有许多的患者选择自己煎药,而煎药的方法是否适当,对其疗效有很大关系,那么中药的煎煮都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服用都有哪些方法呢?

为道中医为你一一解答!

一、煎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1.煎药用具

煎煮容器与药液质量关系非常密切,历史记载认为,“银为上,磁者次之”,不主张用锡、铁之类的锅煎煮。目前多主张使用陶瓷、瓦罐,因其性质稳定,受热均匀,煎出药液质量较高。不能用铁锅、铜锅,最好也不用铝锅及不锈钢、搪瓷容器来煎药,以确保中药的疗效。

2.水量

应选用洁净的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用水量应视药物的重量、体积、吸水能力、煎煮时间、火候及所需的药量等因素来决定,以超过药面2~3厘米为度,而且要浸泡30分钟左右,滋补药可适当多浸些时间,但也要根据药材自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温度的差异分别对待。花、草、叶可浸2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宜浸泡30~60分钟。稍加搅拌,以利有效成分溶出。切勿用开水浸泡,以免中药表面的蛋白质、淀粉很快受热凝固或糊化,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使有效成分难以溶出,影响药效。二煎加水量可酌减。小儿怕苦味,不要多加水。煎药的用水量应一次加足,不要中间数次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

3.火候与时间

煎煮中药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煎之为“武火”,慢火煎之为“文火”。一般先武后文,即开始用大火,煎沸后改用文火。头煎沸后15~20分钟,二煎沸后10~15分钟。不同的方剂需用不同的煎煮时间,滋补药沸后多煮5~10分钟,解表药沸后少煮5分钟。煎煮时间长的药物,在煎煮过程中需搅拌2~3次,以防底层药物焦糊。煎药时要防止药液溢出、煎干、烧焦,也勿反复揭盖,煎完应趁热过滤。成人取汁~毫升,儿童取汁~毫升。如药液过多,可浓缩后再服。

4.煎中药要加锅盖

一些人在煎中药时,为了操作方便,常不盖锅盖。为此,为道中医医师提醒患者,煎中药时莫忘盖锅盖。经研究,绝大多数植物类中药,如木兰科、芸香科、菊科等植物都含挥发油。挥发油在医学上具有驱风、抗菌、消炎、镇痛等作用。但是,挥发油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绝大部分挥发油的比重都比水轻,所以很容易随水蒸汽一起蒸发出来,如果煎中药不盖锅盖,中药内的有效成分便易随水蒸汽“跑”出去,降低药物疗效。

5.煎煮中药并非越久越浓

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以为中药煎煮越浓效果越好,煎煮时间越长,有效成分越多,其实不然。煎中药是将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不断释放、溶解的过程,当中药与药液中的有效成分浓度平衡后,这一过程就停止了,再连续不断地煎,不仅不会使药物内的有效成分继续溶解,反而令药液中的有效成分不断蒸发而减少,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长时间的高温中遭到破坏,导致药效降低。由此可见,中药并非煎得越久越好,不同的处方,煎开后的时间要求也不同,应遵医嘱。

6.中药煎煮之前可别洗

中药煎煮前不要清洗。这是因为:

(1)水洗可使药材的水溶性成分丢失:由于不少药材中含有糖和甙类,可溶解于水中,经水洗后,将丢失一部分的有效成分,导致药效降低。

(2)水洗可使粉末类药材丢失:中药中又不少药材是粉末类的,也有的在配药时需研碎,如桃仁、龙骨、滑石粉等,如果用水洗,会造成这些药物的流失。

(3)水洗可致部分药材辅料丢失:由于有的药材在炮制过程中加入蜜、酒、胆汁等辅料,而这些辅料易溶于水中,若用水冲洗,可导致部分辅料丢失。如常用药材中的胆南星、酒制大黄等。

因此,在煎煮中药之前,不宜用水冲洗药材,以免造成药材成分的丢失,影响药物的疗效。

7.煎煳的中药请丢弃

中药能治疗疾病的道理,就在于它含有生物碱、皂素、鞣质等有效成分。中药所以要煎熬,目的在于要把药物中有效成分煎熬出来,以利于治疗疾病。煎熬时间短了,药物的有效成分煎熬不出来,影响治病效果;煎熬时间过长,会使有效成分(例如挥发性成分)遭到破坏或丢失,并且还会把药煎煳。中药一旦煎煳,其性质就会发生改变。例如,滋补性中药煎煳后,其性味会由甘甜变成苦涩,不可能再起到滋补作用;活血化瘀药物煎煳后,会变成具有止血作用的药物。大部分中药煎煳后,有效成分都会遭到破坏,甚至效果相反,该清热的不能清热,该滋补的不能滋补。因此,中药煎煳后应丢弃。

二、服药时间

1.一般一剂分2~3服,一日一剂,如遇特殊情况,可以一日连服两剂,以增强疗效。急性病、热性病及时给药,可2小时服药一次,必要时采用频服。慢性病宜定时服。

2.病在胸隔以上者,饭后服,病在心腹以下者,空腹服;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早,病在骨髓者,宜饱食而在夜。

3.病在上焦(肺、心、胸),宜食后服;病在下焦(肾、膀胱、肠、子宫),宜食前服。

4.补益药与泻下药,宜空腹;安神药宜临睡前服。

5.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饭后服。

6.润肠通便药宜空腹或半空腹服。

7.无论饭前饭后服药,均应间隔一小时左右。

三、服药温度

1.一般的中药汤剂是温服,温服时应先加热至沸腾,再放温后服用,而针对具体情况也可凉服。

2.热服:寒证用热药,属寒者热之,理气、活血、化瘀、解表补益宜热服。

3.冷服:热证用寒药宜冷服,一般止血,收敛、清热、解毒、祛暑宜冷服。

四、服药禁忌

中药历来就有“十八反”、“十九畏”的说法,因此绝不能盲目使用民间偏方、秘方,切莫自当“郎中”酿“苦酒”。

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配方抓药。以妊娠为例,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甚至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视为妊娠禁忌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麝香、三棱、莪术、水蛭等。孕期应慎用的有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等。

五、服药“忌口”

忌口:服浓煎剂期间应忌烟酒,不宜喝咖啡、可乐等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忌生冷滑腻之品,少食油腻、海鲜;浓煎剂中含有人参应忌食萝卜、莱菔子、红茶、绿茶;如含何首乌的要忌猪血、羊血及铁剂;浓煎剂不能与牛奶同服。服用期间,若遇到感冒发热、咳嗽痰多、急性腹痛、抑郁头痛、胃肠紊乱等情况时,应暂停服用,待治愈后再服用。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北京权威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yyjj/4976.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