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怎么办中医教你春季如何灭火

时间:2018/8/30 21:50:33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春天是个容易上火的季节,刚到春天人们经常会感到干燥,身体也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舒适,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春季火气。那么上火怎么办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总结一下中医是如何教你对症“灭火”的。一起来看看吧!

  

1、心火

  

主要表现:心烦急躁、口舌糜烂、生疮、舌尖红等;儿童可表现多动、烦、急、不安等。心脏在中医五行中属火,掌管血脉运行,心火上炎可表现口舌糜烂、生疮。

  

预防:保持好心态,防止情绪波动,多食果蔬,多饮水,少食辛辣之物,禁酒,多运动。

  

食疗:赤小豆粥:赤小豆50克、粳米克。先将赤小豆煮开,再下粳米共煮为粥,每日2次,早晚服用,有降火之功效。

  

灯芯草柿饼汤:灯芯草6克、柿饼2个,加水毫升共煮,将水煮剩至毫升,加白糖适量,温服,柿饼可吃,每日2次。此方有清降心火、清热利尿之功效。

2、肝火

  

主要表现:急躁易怒、头痛眩晕、目赤耳鸣、面红耳赤、口苦咽干。肝的性情最急躁,肝气会随肝火上升,所以出现急躁易怒等情况。

  

预防:养肝的关键在于制怒,同时要注意休息,防止过度疲劳。因为身体劳累,就会使人情绪不稳而易怒,所以生活中要少食辛辣、勿过劳、禁酒等。

  

食疗:菊花茶。选菊花10克开水冲泡,代茶饮,有清肝明目之功效。

  

3、肺火

  

主要表现:咳嗽时发、咽喉干疼、吐黄痰、口干而渴喜冷饮等。儿童肺热较为多见,如易感冒、经常咳嗽等。外感温热之邪或风寒犯肺均可化热,出现口干、咳嗽等肺热之症。

  

预防:在多风干燥季节,要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忌食橘子,适当运动,但应避免寒邪侵袭。

  

食疗:川贝炖梨水。选梨数个切块加水毫升和川贝,煮开20分钟即可,加冰糖少许,饮汁食梨,有润肺止咳之功效。川贝母可清热润肺,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等症状。梨也有生津、润燥、清热等功效。

4、胃火

  

主要表现:胃脘灼痛、渴喜冷饮、口臭、牙龈肿痛,儿童表现为口腔溃疡,大便秘结等,多因胃热偏盛,与情志郁火相关,过食辛辣之品所致。

  

预防:平时应少食辛辣、过热之品。多饮水,适当运动,少吃肥甘厚味,多食果蔬。

  

食疗:藕汁蜜糖露。鲜藕榨汁毫升,加蜂蜜30克,调匀内服,每天2次,连服数天,有润胃凉血降火之功效。

春季为何火气大?

  

其一,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春天自然界万物复苏,阳气上升,易扰动人体肝、胆、胃肠蓄积的内热,出现春燥;加之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此时的气候特点就是干燥多风,往往使人们普遍感觉到不适。

  

其二,春天风多雨少,气候干燥,人体的水分容易通过出汗、呼吸而大量丢失,而且天气变化反复无常,较难保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和稳定,易致生理机能失调而致“上火”症状,如咽喉干燥疼痛,眼睛红赤干涩,鼻腔热烘火辣,嘴唇干裂,口舌生疮,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小便发黄等。

  

春季上火的症状

  

咽痛

  

咽痛发干,疼痛不适,恐怕是春季人们最常出现的“上火”症状之一。治疗可以试试下面的办法。

  

春季清咽汤:菊花、金银花各10克,生甘草、胖大海各6克。上药共置保温瓶中,用沸水冲泡,代茶频饮,每日1剂。具有疏散风热、利咽清音之效。主要用于春季常见的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所致咽痛音哑、口燥干咳的治疗。

口疮

在春季,无论男女老少,很多人都有过长口疮的经历。

  

它常常莫名其妙地在口腔中出现,症状3-4天后达到高潮,除明显的疼痛外,严重时还伴有全身的症状,如低热,局部淋巴结肿大等。4-5天后,红晕逐渐消退,疼痛缓解;8-14天后溃疡可自行愈合,且不留瘢痕。在治疗上,可遵医嘱酌情选用黄连上清片、三黄片等药物,或外用西瓜霜。

便秘

  

春季老年人常出现大便干燥的情况。

  

治疗春燥引起的便秘,易“润”不宜“泻”,可试用下列润肠食疗验方。

  

芝麻核桃汤:黑芝麻、核桃仁(研碎)各适量,炒熟后共拌蜂蜜,温开水冲调,每日适量服用。

  

蜂蜜决明饮:炒决明子15克,加清水适量,入沙锅中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煎30分钟,滤取药液并调入蜂蜜少许,每日空腹代茶饮用。

  

流鼻血鼻腔内毛细血管丰富而脆嫩,春季干燥的气候会首先危及鼻咽部,令鼻黏膜干燥、毛细血管破裂,导致流鼻血。在治疗上,出血时可用冷敷额头、鼻梁的方法暂止血;缓解后可取白茅根30克或藕节15克煎水,代茶常饮。具有清热、凉血、止血的作用。

赞赏

长按







































脸上长白癜风
治疗白癜风的正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yyjj/4866.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