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中医的立身之本是什么?什么人适合做中医?初学中医的你一定对自己、对中医学习有不少的疑惑。本期将为大家一一解开这些困惑。
?中医的立身之本是什么??
答:一定是不断提高疗效。当你对一个病胸有成竹的时候,就什么都不会怕了。比如说我昨天看了25人,今天看了30人,这就是对自己的鼓励,胜过任何奖赏,接下来就一定会暗暗下决心要继续好好看病。
还比如,看好了一个病人,他对我很尊重,这也是一种宝贵的收获,对于年轻中医来说,这个很重要。当病人口口相传不断来找你看病的时候,既是动力,也是鞭策和压力。
一个同行曾经跟我说,看诊任何病人心态上都要「如待贵人」「一定不要有高低贵贱之分」,非常好,我赞同。
在首都,相对容易看到不少官员、身价高的人,但是我从来不关心患者的身份,我只在乎他的病。蒲辅周老当年给周总理看病的时候,总理问蒲老「为什么您的药这么灵?」蒲老回答说「因为我没有把您当总理看。」往往是,你越想把它看好了,越看不好。
你自己老老实实专心看病就够了,不用管其他的,大家都是人。所以,我给老百姓看病,同样也要很谨慎,希望他吃了药后感觉很对症、很舒服。无论对任何人,心态都要是一样的。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老百姓,看不好病都会砸自己的牌子。
所以说,作为一名医生,首先最重要的是把自己治病水平提升上来。这是医生的立身之本。否则,如果给你宣传到了,自己看病水平没有达到,并不是一件好事。
?什么人适合做中医??
答:我首先说一句不太入耳的话,有的人适合干中医,有的人不适合。不能要求所有大夫水平都那么高。
我只就适合干中医的年轻大夫说几句话:如果中医选择了你,你就要想怎么提高自己中医水平。简单地说,就是看(书),碰(书),喜欢什么就看什么。
比如我喜欢孟河,我就挑孟河的书看。如果你喜欢伤寒,或者喜欢李东垣、金元四大家的东西,你就去看伤寒和金元四大家的书。
年轻人没有人给你引导的时候,你就自己从书上找答案。比如我看了贺季衡的书,知道了他的老师是马培之,不用别人告诉我,我一定去买马培之的书去看。马培之是孟河的大家,马培之往上可以追溯到丹阳的王九峰。我自然也会找到王九峰的书来读。
作为一个中医,如果天生你是干中医的料,应该就有这样的觉悟,有这样的敏感度。
另外,对年轻中医来说,要听得进别人的话,不要太固执,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可能你自己水平不错,不过即使到了叶天士的水平,也有自己的短板,应该要从善如流。
记得以前流行玩微博的时候,有的博友一句话,比如说治疗脾胃病看了叶天士的书,感觉挺好,我就立刻去找来读。还有人说到徐灵胎《洄溪医案》,说他治疗外科病比较好,我之前没有听说过,要不要去找来看看。结果看了以后,感觉特别好。
?青年中医,有成才捷径吗??
答:我认为应该多跟不同风格的老师,多听不同老师的言传身教,甚至不一定在诊桌上才是学习;可以跟老师吃吃饭,甚至喝点酒,聊聊天,都可以学到东西,不一定要到要很正式的场合。
因为严肃的学术会议,人会比较拘谨,中国人都比较好面子,他也会照顾别人的面子,他觉得有些问题不对也不会直接说出来,反倒是有些轻松的场合,才能够聊出来。
作为学生也一样,叶天士为什么厉害,他有十七位老师,还有民国期间的孔伯华和丁甘仁,他们办中医学校,就是从各地请来不同流派的名医,他全给请过来,让学生们挨个听这些大家的课。
今天,他会发现这位老师用扶阳派的方法效果挺好,明天他又发现另一位老师用温病派的方法效果也非常好,他就能做到博采众长,尽快成才。
具体到我们医馆,也一样可以跟诊不同风格的老师,学到不同特点的医学内容。
我认为,只要老师说得对,就应该认真学习。遇到病人的时候,一定会非常地灵活,打破自己的我执,该用小青龙汤的时候就不会用荆防败毒散。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会非常好。
温病、伤寒是一家,一个好的温病派的大夫一定善用经方。至今,我还在有意识地看一些扶阳派、伤寒派的书。不管怎么说,学习中医一定要打破偏执、打破我执。
?如何看待中医的门派??
答:经常有人问我这个问题,其实我不太愿意回答的。严格来讲,中医不讲分派。很多中医门派,是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地区出现的特定的产物。
比如说刘完素,后人说他是寒凉派,他为什么成为了寒凉派,因为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过于温燥了,他发现很多吃这样的药的吃出了问题,他要去纠偏,你说刘完素不用附子、干姜吗?其实他的方子里面很多附子、干姜,那你说他是什么派?说张子和是攻下派,其实他也很会用补药啊!
中医在夹缝中生存,既是坏事也是好事。好事在于,可以让我们中医人更加的谨慎,更加的客观,更加的不要信口开河。
《当代中医人绕不开的话题:临证读书两不误、大众养生、中医前景、中医玄学化...》
你说叶天士是温病派,你看他书里面,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很多的。因此我说,中医一定不要分派。
再说说我自己吧!比如扶阳派,我们知道有一个著名的方子潜阳封髓丹。不少人认为我是温病派,应该不会用的。
我治疗皮肤病,多数情况下会用到金银花、牛蒡子、连翘、薏苡仁这样辛凉宣透的药,但是有一两个人,就是属于阳气大亏、虚阳浮越的情况,用金银花、牛蒡肯定不合适,没有效果,这时候我也会用附子、龟板、砂仁、黄柏、甘草,也会用潜阳封髓的办法,效果非常好。那你说我是什么派?扶阳派吗?
大夫一定要非常重视诊断。这个病人,是浮滑脉,身发红疹,一定是温热之邪引起的,要用金银花、牛蒡、连翘、竹叶,如果脉象是虚大、尺脉空,这时候再用解表药就坏了,一定要用潜阳封髓的办法,甚至附子、干姜、龙骨、牡蛎这样的药加上去。
中医的核心,既不是流派,也不是方子,就是四诊。一定要把望闻问切四诊掌握好,是风寒导致的,是湿热导致的,是肝郁导致的,你自然会选用不同的方子。如果说我是扶阳派,非得用附子、干姜、肉桂,那明明是个湿热,这时候还用附子,这是不是偏执?是不是有问题?
总之一句话,不要把自己(门派)看得太重,而要把患者看重。(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
1.本文转载自「明医相对论」,搜索「mingyitalkshow」即可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比较好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个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