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uansoul来源:蒲公英
延伸阅读
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中药(一)
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中药(二)
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中药(三)
前面我们提到了我们的中医药是“学科”、“文化”、“民俗”的共生体,当然也有“问题”,这个“问题”我们通常称之为“糟粕”。面对传统以及传统中存在的问题,既符合现代科学,还要有自己特色,是从业人员应该更多考虑的问题和方向,天天打嘴仗恐怕祸害的只是自己民族的精华。有糟粕不承认,也不抛弃,我就不知道这种心理慢性病如何治疗?
你知道怎么治?我,回答:不知道怎么治疗。
但是,我知道这个病怎么来的,怎么发展的,症结在哪里。至于如何治疗,那就请大家来一起会诊、开药。
平时我很爱听相声,相声行似乎也很热闹,自从有了郭德纲,就像开了锅的油撒进了凉水。
同理可证:中医药是一个大行业,也是一个大江湖。既然是江湖,就有江湖的规矩;有了江湖,就有门派;有了门派就有了门规。好在我不算是外行,我有师承,我自家里有中医、西医、中西结合、还有护士,这样我能在中西医药里面游走和思考;师承在江湖里很重要,决定你说话是否有地位,你的观点是否被认同和传承。
要说的内容很多,我们一条一条慢慢道来。
一、“死不认账”的有理有据
要说明白“死不认账”必须先说“志同道合”与“中医不能会诊”、“医药不分家”;因为医药不分家,所以先说点医。
中医不能会诊,似乎已经是业界共识、公式和公示了,为什么用了三个词语来表述?
因为这点很重要:医院,如果因为一个病人,你去同时喊几个中医师来会诊,那么你基本会被认为是“居心叵测、没事找骂”,有这个资格的恐怕只有院长和副院长。因为在古训里面就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后面会解释)”,还分很多症(注释:辩证施治的提法和应用是建立新中国前后,近几十年的事情,可不是古人说的)。
我们以风寒感冒为例子来解释一下:
1.首先,正统中医里面没有感冒这词,风寒感冒就是“外感风寒太阳经症”,至于是否“入里”、是否“化热”等,要看具体症状。
2.外感风寒太阳经症
1)可以选择的传统方剂包括:桂枝汤、麻黄汤、加味香苏散、柴葛解肌汤。
2)比对着看西医药里面发热发烧了,可以供选择解热药:阿司匹林、扑热息痛、氨基比林等。
3)后来发现解热药还有很多镇痛、抗炎作用,于是乎和在一起称作“解热镇痛药”。
4)我们可以看到一开始的中医药就是混合物的制剂之间比对、选择和应用;而西医药一开始以单一成分为研究对象,做临床总结。
5)做个比喻:至少说西医药一开始是乒乓球的男单、女单;中医药一开始就研究男双、女双、混双;相似、像似,而又不同。
无论怎样,选择适合的药物是临床医生的问题了,也是考验技术的时候了。
1.中医师,要根据病人具体症状细节的不同,比如:有汗,还是无汗;口干,还是口不干等等,来选择汤剂,或者调整汤剂内的药物比例(或组成,替代)。
2.西医师,则要根据病人身体耐受力,比如:对哪一类药物是否过敏;肝肾功能是否正常等等,来选择不同的解热(解热镇痛药)药物。
至少到这里我们可以初步有个小节:中医师和西医师都重要,因为普通老百姓不知道如何选择药物,如何评估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果这时候你还认为需要废弃中医,只保留中药,那么你赶紧去买卡充值。当然,如果你此时认为西医师可以替代中医师,也需要赶紧去充值。
因为,西医师一开始学习的是男单、女单,明显男双、女双、混双的规则和技巧与单打不同,也不通。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如果病人治好了还好说,万一没有治好,或者说万一吃药死了咋办呢?
1、中医师:药材不行,不是道地药材。不是道地药材的话,内在质量和品质,包括内在所含不同物质的种类、数量恐怕有问题;也许炮制不规范;也许运输过程和煎煮方式有问题。。。。。。都不一样啊。所以,病人没治好、万一死了,跟我没关系。去找药材、去找药材炮制、去找药锅。。。。。。。一大堆的有理,你还没办法说不对。
2、西医师:有检查报告、有病例、有化验报告。。。。。。是我开错药导致的我认;是病人自己问题,我也说的清楚。
3、还有的中医师可以职责失败的中医师:你辩证不对,不是口干,明明是病人自己觉得口干,但是舌头上不干燥。。。。。。对面失败的中医师,值得连连称是。
4、为了减少这样麻烦事,有的医师发明了“一趟论”:给病人开了药,然后嘱咐“你的病,比较重,我的水平也有限。吃了这几服药,见好你再来。如果没效果,也别来了,我水平有限,另请高明”。于是乎,这个医生反倒是成名了,因为没有失败的病例。
这里我们再插播一段“制剂”:因为前面已经说了西医药研究基于单一成分为主,所以制剂的标准以及制造过程很好控制。而中药一开始就是混合物,制造过程也是混合物,制剂也是混合物的混合物,这一个“难”字如何能诉说完这一切!
另一方面,传统中药制剂丸、散、膏、丹;临床多用饮片所制汤剂。丸、散还是基于细胞结构的制剂;膏、丹则脱离细胞结构进入酸、碱作用的阶段;汤剂则不用过多考虑“制剂加速稳定性研究”,临用制备。
然而,进入大规模工业,特别是建立新中国后,片剂、胶囊和其他剂型的出现,又改变了传统积累下来的经验(数学模型),甚至还有“悖论”。
这个悖论,我一直深恶痛疾,因为我经历过这悖论出现和扩大影响的过程。
1)在某段时间的药品注册过程,企业为了竞争,不得不研究所为“新药”。究其原因:新药可以提价。
2)新药,必须有新。于是乎“水提醇沉,醇提水沉,生物沉淀”等方式应运而生。大家想一想,如果说丸、散、汤是“全成分”,那么这个“水提醇沉,醇提水沉,生物沉淀”去掉了什么?
这个药,还是药?这个药不管用,难道怪罪古人不科学?
大规模去掉了细胞及其结构,忘记了还有“肠容量”;忘记了细胞破壁、消化过程就是缓释!把这一系列问题归罪于古人,你们真是有良心啊。所以,规范提取(GEP)应该做,必须做;必须有制度,有指南。
我们再回来继续上面的故事:医生的事情我们不必多说,我们说中药。正是因为中药可以作为被诟病的原因,古人通过实践总结出一套“道地药材”的控制质量的模式(数学模型,模糊数学,真正的大数据),包括了制定药材商品规格(比如:头数、支数),规范了炮制要领等本门秘籍(笔记、考试卷子、题库)。
但是,这一切基于什么?当然必须基于“药材是自然生长的,没有多少人工干预”才可以。
而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人口数量激增,药材需要量变大,人工种植家养药材应运而生。但这个人工种植和家养药材,也是基于农家肥为前提的。总之,还是可控范围,有规律可循。
但是发展到现代化肥,农药的出现打破了规律,我们迷茫了,什么方法可以控制药材?可以控制炮制?可以保证临床用药呢?
现在,我们再想一想,到底是谁在“死不认账”;不认“什么账”?
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连载还会继续
坏消息:下一次我们又要囧点难懂的古文了。不过,我会尽量讲通俗点。
年,一起学一下项目管理
北京白癜风手术费用白癜风应该怎么样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