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多年,我渐渐感受到中医的魅力所在。从自拟方剂为人治疗好顽疾,到一些普通的疾病久治不愈......俗语说: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医病三年,天下无医病之方。其中些许的困惑,迷茫,也让我越发的想找出其中的答案。
通过不断的学习,我慢慢的明白一些道理。中医有他的用药之道,是有别于西医的,我总结出以下几条,以供大家思考。
一、中医的独特诊断,决定了用药原则
大家都知道,中医有舌质和脉诊是不同于西医的,病情的轻重程度,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也可以通过它表现出来。我们可以根据脉诊和舌诊用药,比如左寸散大,可能用黄芪,升麻来补益,左关沉细,属肝血不足郁滞,可以开点当归,芍药,郁金,柴胡之类的疏通一下,左尺不足,可用熟地,龟板类补补肾水。
舌诊的道理也是如此,比如舌质暗红有淤点,多用活血化淤类药。而舌质嫩白者,多用补益气血类药。舌质湿滑者,可以开些燥湿类药,舌苔厚腻者可以酌情用些清热导滞类药。
二、用药之道贵之以专
和许多初学中医的人一样,我刚开始为病人开药时,因为担心药力不够,生怕遗落下哪味药,常常开了这味,又开那味。导致所开之方臃肿不堪,孰不知,药物之间也有它的喜忌和拮抗作用,组方太多反而会使药效不及。古代名医都深谙此理,譬如“医圣”张仲景所开许多经方,都拿捏的分豪不差。后人用之常会感叹“多一分则嫌肥,少一分则嫌瘦”,可见其医道之精深。
因为辩证精准,所以药力直达病灶。近代有许多名医亦是如此,比如清代的张锡纯善用茱萸,京城四大名医孔伯华善用石膏,山西灵石的李可老师善用附子。他们都以其精湛的用药之道为万千患者解决了病痛。
三、药物的五行一气周流
中医有整体辩证的理论,五脏六腑互生互克,经脉气象的平衡尤为重要。黄元御的《四圣心源》中就阐述了五脏之中以脾胃戊己土为中气,掌管阴阳二气升降的轴枢,清气左旋升而化火,而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升而为阳,降则为阴,戊己土斡旋轴枢保持五行之平衡。所以用药之道常用补母益子,或补子益母之法。譬如一例心脏气血不足的病人,可以用川芎,当归,芍药等来补益肝木,这样就会旺了心火。而同时心火生脾土,火弱势必导致脾土不足,可加些山药,白术,党参类的补益一下。名医都会兼顾五脏六腑的强弱使之周流平衡的。
四、用药的剂量
许多古方都没有标明剂量,这也是中医的不传之秘。以黄芪为例,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而30克以上就会趋向抑制。15克以内黄芪有明显的升高血压作用,而35克以上反而会降压。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中药也有它的圆运动,这是以河洛数理为根本的。大家可能知道五行中木数为三八,金数为四九,水数为一六,火数为二七,土数为五十。所以小柴胡汤中,柴胡的剂量会是三两或八两,这样才能透邪外出。中药根据其?升降浮沉药性,也是分出了五行属性,其所用剂量也是遵循五行数理的
五、药物的归经及引经药
现在许多年轻中医,都不怎么考虑用引经药。所以开的药方总感觉缺乏点针对性。民间还有药引子之说,传统中医更是不可摒弃。下面是整理的引经之药的一些歌诀,献给大家:
手足太阳经,藁本羌活行。
少阳厥阴地,总用柴胡去。
手足阳明经,白芷升(麻)葛根。
肺(白)芷升(麻)葱(白)用。
脾升(麻)白芍应。
心经黄连使,肾独加桂灵。
分经用比药,愈病即通神。
以上几项是我对中医用药之道的一些感悟,不管您是用经方化裁亦或是自拟组方。大道无形且至简,希望以上总结会给您带来一些帮助。也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中医的队伍,让祖国的中医在未来大放异彩!!!
北京治白癜风做好的医院北京中科助力白癜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