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用药之基本原理五脏补泻,所禁所

时间:2017/12/17 16:38:55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一:五脏补泻

1: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为将军之官,其志怒,其气急,急则自伤、反为所苦、故宜食甘以缓之、则急者可平、柔能制刚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木不宜郁,故欲以辛散之、顺其性者为补、逆其性者为泻、肝喜散而恶收、故辛为补而酸为泻)。

2: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藏神、其志喜、喜则气缓、而心虚神散、故宜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以甘泻之。(心火太过、则为燥越故急宜食咸以软之、盖咸从水化、能相济也、心欲软、故以咸软为补、心苦缓、故以甘缓为泻)。

3: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以运化水谷、制水为事、湿胜则反伤脾土、故宜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以甘补之。(脾贵充和温厚、其性欲缓、故宜食甘以缓之、脾喜甘而恶苦、故苦为泻、而甘为补也)。

4: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主气、行治节之令、气病则上逆于肺、故急食苦以降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以辛泻之。(肺应秋气、主收敛、故宜食酸以收之、肺气宜聚不宜散、故酸收为补、辛散为泻)。

5: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润之、盖辛从金化、水之母也、其能开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气也、水中有真气、惟辛能达之、气至水亦至、故可以润肾之燥)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以咸泻之。(肾主闭藏、气贵周密、故肾欲坚、宜食苦以坚之也、苦能坚、故为补、咸能软坚、故为泻)。

二:五行相克

酸伤筋。(酸走筋、过则伤筋而拘孪、)

辛胜酸。(辛为金味、故胜木之酸)

苦伤气。(苦从火化、故伤肺气、火克金也、又如阳气性升、苦味性降、气为苦遏、则不能舒伸、故苦伤气)

咸胜苦。(咸为水味、故胜火之苦、按气为苦伤、而用咸胜之、此自五行相制之理、若以辛助金而以甘泄苦、亦是捷法、盖气味以辛甘为阳、酸苦咸为阴、阴胜者制之以阳、阳胜者制之以阴、何非胜复之妙、而其中宜否、则在乎用之权变尔)

酸胜甘。(酸为木味、故胜土之甘)

辛伤皮毛。(辛能散气、故伤皮毛)

苦胜辛。(苦为火味、故胜金之辛、)

咸伤血。(咸从水化、故伤心血、水胜火也、食咸则渴、伤血可知、)

甘胜咸。(甘为土味、故胜水之咸)。

三:五病所禁

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五味论曰:多食之、令人洞心、透心若空也)

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血得咸、则凝结而不流、五味论曰:多食之、令人渴)。

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苦性沉降、阴也、骨属肾、亦阴也、骨得苦则沉阴欲盛、骨重难举矣、五味论曰:多食之、令人变呕)。

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甘能缓中、善生胀满、五味论曰:多食之、令人心闷)。

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酸能收缩、筋得酸则缩、五味论曰:多食之、令人癃、癃、小便不利也)。

四:五味所伤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水能克火、故病在心之脉与色也、五味论篇曰:心病禁咸)。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火能克金、故病在肺之皮毛也、五论篇曰:肺病禁苦)。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金能克木、故病在肝之筋爪也、五味篇曰:肝病禁辛)。

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胝:皮厚也、手胝肼胝之谓、木能克土、故病在脾之肉与唇也、五味篇曰:脾病禁酸)。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土能克水、故病在肾之骨与发也、五味篇曰:肾病禁甘)。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网络。

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







































白癜风偏方快
北京治疗白癜风价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yyjj/1497.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