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323068.html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主义觉悟,适应未来中医药医疗健康服务需求的卓越中医药人才。
通过系统的临床实践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掌握中医药诊疗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熟练应用中医经典,具备独立思辨与中医药多学科发展的能力,达到临床医学硕土专业学位及中医住院医师水平,能胜任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事业工作,并具有中医学教育、科研、对外交流以及中医药事业管理等基础的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医疗人才。
二、指导性修业年限
三、课程设置与基本要求
四、专业培养特色
*
01
“沛然计划”一体化
人才培养模式
*
沛然计划
重继承、重实践、重人文、重创新
构建“育苗-成长-拔尖”三阶段跟踪式人才培养计划,利用学分制和三学期制改革优势,将师承教育全面引入培养计划,实施中医基础与临床双导师制、本科生早期和全程进入名中医工作室跟师学习机制。
沛然计划课程模块
在原有课程基础上,按照中医导航、中医经典研习、临床悟道三大维度,重点梳理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以适应导师引领的跟师学习模式改革。
成长阶段在满足执业医师岗位胜任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遴选30%以上的优秀学生进入导师主导的“一对一、一对多”课程学习模式,实现一人一方案个性化培养路径。
*
02
德育及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
贯彻德育为先原则,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一定数量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以及进入教学计划的必修或选修课程系列,同时开展课外多种形式的素质教育,并进行考核。
同向同行、多元融通的课程思政
围绕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融通的理念,挖掘并融合专业课程自身的育人内涵和教学特色,深入开展“门示范课程为引领、%课程融入思政内涵”的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工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向同行”,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
*
03
中医特色的人文通识教育
*
通过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人文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联动,全人教育与职业成长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医药产生的文化背景,深刻体会医学职业环境中所面对的问题的复杂性和关联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为建立基于“圆机活法、知常达变、融会贯通”的中医思维提供基础支持,凸显“为医先为人”的人才培养特色。
*
04
中医经典课程与传承教学
*
按照中医思维形成的特殊规律,重视中医古籍经典在理论沿革、临床应用中的贯穿与渗透,通过导读、精读、临床升华三段式教学模式,从经典著作的历史沿革,到以经典学术核心问题为导向的整合课程,再通过专题讲堂和跟师学习等的临床实践训练,不断扎实经典理论基础,强化经典融通应用。
*
05
“早临床、多临床”实践模式
*
1.早期接触临床
——从第三学年专业学习开始,每年小学期通过社会(临床)实践、中医四诊训练、方药运用观察、临床护理实践等教学方式,激发中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临床知识和技能的意识。
2.临床技能训练
——特别开设中医基本技能训练、中医辨证思维训练、医患沟通技能训练等课程,进一步强化和规范训练学生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为进入临床实习教学奠定基础。
3.临床床边教学及毕业实习
——临床专业课程与本科阶段毕业实习相融合,实现临床课程理论学习、课间见习、毕业实习相贯通的一体化教学新模式,通过在临床实践环境中的临床专业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基本中西医诊治的能力,培养学生现代医学临床操作技术、初步的专业实践和临床思维技能。
4.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系统的临床科室轮转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强调培训的整体性和实践性。通过中医通科培训,突出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通过专科培训,结合临床综述或临床观察研究等,培养学生专科诊疗技能。
*
06
科研思路方法训练
*
开设全方位、多层次的科研方法研究课程,从基本的中医实验学、医学统计学课程到科研思路方法课程等,鼓励学生参加科学创新项目。学生第八学年进入一对一跟导师阶段,除临床工作外,还将进行毕业课题研究,并通过论文答辩和硕士学位评审。
*
07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环节
*
学校设有大学生科学创新活动计划及配套科学创新基本能力训练项目,同时设有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构建以中医药专业科研工具类课程及实验类课程体系、课外科研创新能力拓展训练、科学创新基本能力训练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并与“KAB创业基础课程”、“科学商店”、“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本体系。
*
08
全球视野和国际化
交流能力培育环节
*
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完善学生校际交流平台,扩大课程学习学分互认范围,拓展校际交流与合作。推出优秀学生境外医学院校考察和交流学生计划,鼓励一部分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为学生强化国际交流能力提供更多机会。
五、成绩考核及学位授予
六、择业方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