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团 http://m.39.net/baidianfeng/qwzj/
我们共读罗大伦老师的《阴阳一调百病消》。本次内容,罗大伦老师用浅显易懂的比喻,为大家科普“气血”这个中医的基础概念。
阴阳在人体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寒热,一是气血。寒为阴,热为阳;血为阴,气为阳。一个人只有阴阳平衡了,寒热才能平衡,气血才会通畅。所以,阴阳一调百病消。
气是什么?
气就是生命中最根本的东西,每个人活的都是一口气。人有没有生病,我们看他的气色就知道,气色就是身体内的气血在外面的表现。中医有望诊之说。望诊望的是什么呢?望的就是气色。气就是身体内的气在体表的显现;色就是身体内的血在体表的显现。
如果一个人的气快散了,这就说明他的生命快结束了。中医说:“盖人之生死,全由乎气,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一天,我遇到了一位道行很深的针灸师,他告诉我说,看一个人有没有救,只要一针下去就清楚了,我连忙请教,他说:“一个人的生命状态稳定,扎下去的针,就很紧,人如果快不行了,扎下去的针就像扎在了豆腐上,松松垮垮的,这说明他体内的气快散了,聚不到一起了。”故而《难经》说:“气者,人之根本也。”
人体中的气,《内经》称为“人气”,它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先天之气。这种气主要来自父母的生殖之精,又称精气,它是一身之气的根本,相当于股票市场上的原始股。
二是水谷之气。这种气主要来源于食物。人吃的各种食物里都含有气的能量,比如一颗红色的苹果,你看见的红色果皮那就是太阳能量的转化;比如一颗地瓜,那黄土一样的颜色正是大地之气的转化……中医看待药物讲究一个性味归经,其实食物也一样。什么是食物的性?那就是食物的气。它分为四种,又叫四气,即寒、热、温、凉。人吃进这些含有四气的食物之后,就会在脾胃这个大熔炉中将食物中的气转化为人体中的气,由于这些气都来自于饮食水谷,所以又称为”谷气”。
先天的精气,只是开始投入了一点点,后面便不再投入了,所以我常用股票投资中的原始股来比喻,这个原始股虽然只有一点点,却有巨大的增值空间,大家可以想一想,就那么一点生殖之精,最后却可以长成那么大一个人。
谷气与先天的精气不一样,谷气可以源源不断,我常将它比作增发股。你们看,一些股票为什么会涨得那么高,就是因为它在不断地融资增发。一个人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谷气,他很快就会死亡;一些公司如果没有资本接二连三的增发,它就会倒闭。
还有一种气来自于自然之清气,要靠肺的呼吸功能和肾的纳气功能才能吸入人体内。清气随呼吸运动而进入人身,不可间断,《黄帝内经》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秉承了精气之后,一个生命诞生了,但这个生命能不能长大成人呢?这就要靠天气和地气了,人从五谷中吸收地气,从自然中吸收天气,只有天地之气在人体内和谐统一了,生命才能成长。那为什么说悬命于天呢?大家可以想一想,一个人不吃地上的五谷,可以活上十天半月,但是不呼吸天上的空气恐怕连十分钟都活不了。这就是命悬于天了。
血是什么?
如果说气是生命的根本,那么,血就是这个根本的依托。中医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属阳,主动,主煦之;血属阴,主静,主濡之。
气与血就像一对恩爱的夫妻,他们彼此不同,却又相互依赖,共同生活在身体这个大家庭里。
气作为丈夫,他决定着整个家庭的方向,他就像阳光一样给全家提供温暖和支撑;风雨交加的夜晚,他又会挺身而出,为妻子和儿子遮风挡雨。
血作为妻子,她就像月亮一样脉脉含情,她温柔贤惠,无怨无悔地滋润着这个家;当丈夫遇到麻烦之时,她又会毫无条件地去帮助。所以,气离不开血,血也离不开气。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能生气、养气、载气。
一个好的家庭,夫妻和睦是根本,一个好的身体,气血平衡是前提。如果夫妻不和睦了,那么整个家庭就会麻烦不断;如果气血不平衡了,气虚或者是血虚,那么各种疾病就会随之而来,《黄帝内经》说:“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气血不足老得快?补气养血多方法。气血是生命的根本,活人和死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气血,你看死人有气血么?没有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没有一个气血不足的人会长寿!俗话讲的“断气”,表明一个机体的死亡,没了气就没了命,这个气你说要不要紧呢?气血不足即中医学中的气虚和血虚。气血不足的结果会导致脏腑功能的减退,引起早衰。气虚则畏寒肢冷、自汗、头晕耳鸣、精神萎靡、疲倦无力、心悸气短、发育迟缓。血虚可见面色无华萎黄、皮肤干燥、毛发枯萎、指甲干裂、视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梦、健忘心悸、精神恍惚。如果把人体比作生长植物的话,气就是阳光,血就是雨露,二者共同作用于人体,使其茁壮成长。一旦气血不足,将导致人体机能全面性溃败。气为血之帅是指气能生血、气能行血及气能统血等三大方面气能生血:血的化生过程离不开气化。无论是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血液的过程,还是精转化成血的过程,都需要依靠气的作用。气盛,则生血充足。气虚,则影响血的化生,甚而出现血虚。气能统血:气对血液具有统摄作用,使之循行于脉中,而不致外溢。气的统摄作用主要是由脾气来实现的。如脾气虚,不能统血,临床上就会出现各种出血病证,被称为“气不摄血”。气能行血:血液在脉中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所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疏泄条达都与血液的运行密切相关,无论哪个环节功能失调,均可导致血行不畅。血为气之母
血是气的载体,同时也是气的营养来源。因此,气在没有血的情况下不可能独自存在。临床上血虚会使气的营养无源,导致气亦虚。血脱则使气无所依附,从而气也随之而脱。因此可见,气和血有很大的关系,相互牵连,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在补气的时候不要忘记补血,补血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补气。中医补气补血有妙方
(一)中医补气十六法中药补气: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黄精,西洋参,白术等。成药补气: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膏,归脾丸,参苓白术丸等。艾灸补气:足三里,神阙,关元,脾俞,气海,百会肺俞等。针灸补气:足三里,百会,三阴交,气海,关元,脾俞,肺俞等。药茶补气:人参灵芝茶,黄芪枸杞茶,洋参麦冬茶等。药膳补气:黄芪心肺汤,人参炖母鸡,党参炖排骨等。药酒补气:黄芪,人参,灵芝,麦冬,枸杞子等泡酒饮。饮食补气:海参,鸡蛋,红枣,牛羊胎盘,芡实,山药,莲子等。运动补气:气功,太极,导引,武术,健身操,适当活动等。生活补气:生活作息规律,劳逸结合,心态平衡等。按摩补气:按摩足三里,关元,揉腹,捏脊等。治病补气:有病早治根治,切勿拖延,防止久病耗气。病后补气:大病术后产后均应及时调理虚损,防止气虚。技巧补气:呼吸吐纳,意守丹田,三分饥寒,百事有节等。(二)中医养血十六法草药养血:当归、何首乌、阿胶、熟地黄、枸杞子、黄芪等。成药养血:十全大补膏、归脾丸、复方阿胶浆、当归补血膏等。饮食养血:桂圆、老母鸡、红枣、鸡蛋黄、猪肝、瘦肉、鱼类等。生活养血:生活规律、劳逸结合、营养均衡、铁锅炒菜、禁浓茶。节省养血:避免久视伤血、久思耗血、久劳损血、外伤出血等。治病养血:防治出血、肾衰、再障、月经过多、崩漏等疾病。西药养血:维生素C、维生素B12、富马酸铁等。输液养血:代血浆,全血,参麦针等输液。术后养血:大病、大小手术后、产后、人流后均应养气血。药酒养血:黄芪、当归、人参、何首乌、枸杞子等泡酒饮。药茶养血:当归桂圆茶、枸杞黑芝麻茶、酸枣仁茶等。药膳养血:黄芪当归炖老母鸡、当归羊肉汤等。针灸养血: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血海、膈俞等。艾灸养血:足三里、三阴交、神阙、中脘、血海等。埋线养血:足三里、肾俞、脾俞、肝俞等埋线。常按摩这4个穴位能提升气血
第一大穴,足三里。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的要穴。有句俗话,叫做“常拍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气血不足的人,不妨经常揉足三里穴,每次左右旋转按压30下。第二大穴,血海。人的身体以血为本,若要气色健康,不可不养血,没病的时候养血补血效果自不待言。第三大穴,太溪。意思大致就是溪水很多,肌肤要水嫩,气色要自然,自然离不开水的滋养,太溪就是身体里提供水源的重要穴位。第四大穴,神门。养心安神的重要穴位,睡眠对于气血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那些睡眠不好的人要经常按摩这个穴位。生活中如何调理气血不足
勤加锻炼有些人没有一个良好的爱运动的好习惯,每天处于坐立或静止的状态是很长的,而经常不运动很容易使得正常的气血运行受到阻碍,所以勤加锻炼能有效的促进气血流通更加顺畅,对于改善气滞血瘀的现象尤为重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句俗话说的好:“食补不如觉补”,相对于食疗调养而言,睡觉调养显得更加方便且简单,所以说在日常一定要保证一个充足的睡眠习惯。因为,夜间11点至次日凌晨2点左右是人体各项机能器官进行代谢、修复的重要时段,只有此时人体处于一个深度熟睡的状态,才能更好的利于脏腑机能之间的调节,其中也是使得造血机能系统的促进新鲜血液生成的重要途径,而此时若仍处于熬夜状态,便会使得气血产生损耗,久而久之造成气血不足的产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