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知讲伤寒论中医治病八法汗法

时间:2019/4/1 16:27:14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我们讲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纲再加气血的辩证,切脉主要的脉象也有八种——浮、沉、迟、数、滑、涩、有力、无力、对应的各类辩证呢,相应的就有“中医八法”——就是八种治法:汗、吐、下、和、清、温、消、补。表证一般用汗,寒证一般用温,虚证则补,病在里或半表半里,有积

滞的,用和法,积滞比较严重的,一般用下法;里热的一般用清发;病在上拥堵的一般用吐法。八法都是来自于内经:高而越之,实而泻之,虚而补之,寒者热之,等等。总结起来,就是病处于不同的部位,使用不同的治法。

  首先,我们讲汗法。汗法一般对应的是病邪在表,在皮肤。汗法是中医治疗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通过开泄腠理、汗毛孔,以发汗的方法,解表驱邪。内经有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中医也有一句话——“体弱烦叹,汗出而散”。汗法一般是适用于外感初期,一般有发热、痘疹,有的还有水肿,这时邪气没有入里。后世把表证分为两种:风寒、风热,对应的两种发汗的方法:辛温发散解表、辛凉发散解表。寒者温之,风寒就用辛温解表的药;风热的,就用辛凉解表的药,葛根就是辛凉解表的药。其实是后世没搞明白伤寒论,风热对应伤寒论,其实是太阳阳明合病,或者阳明初起。用辛凉发散的药。当然,我们现在这样理解也是可以的:风寒所致的病,用辛温解表的药;风热所致的,用辛凉解表的方法。

  实际使用时,怎么区别风寒、风温呢?主要看有没有热证,比如:有黄痰、嗓子疼、扁桃体发炎等,就可以用辛凉解表的方法;如果没有热证,就可以用辛温解表的方法。但是大家一定要记住:发汗解表,以驱除病邪为目的,不是以出大汗为目的——“万不可如水流离,病弊不除”。

  汗法有几条禁忌,一是心力衰竭的,也就是21条讲的“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再一条是吐泻失水的,病人泻利,本身水分就少,用发汗的方法,效果自然就比较差,而且会造成躁烦,还会演变成其它病,大汗亡阳之后,又可以变成桂枝附子证,津液亏损和吐泻失水在这层意义上是一样的;第三个就是酒客病,有臃肿的,有疮疡的,等等这一类外科病的。疮疡这一类病往往是里有热,里有热单独发汗是不适合的。后世医家呢,又想发汗,又怕发汗,就乱加很多方剂,比如:体质虚弱的,又要发汗的,加人参、黄芪的,像玉屏风散,加上药之后呢,是固表的,怎么能透彻的发汗呢?再比如:发汗加滋阴药的,比如加麦冬、生地,像李东垣的“麻黄芍药人参汤”,也是这种思路。其实,这种乱加方剂的想法,只是个人美好的愿望而已。实际上没有必要,伤寒论的方子用了几千年了。

  发汗的方法很多,不仅仅是用药,比如:姜糖水、泡脚、蒸浴、针刺、熏法、熨法,灸法等等。

  实际应用过过程中,后世在辩证为表证以后,往往辩到辛温解表还是辛凉解表,就停止了。其实还需要辩一下方剂,然后辩一下药。比如:都是辛温解表的,用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哪一个合适,然后再辩一下药,这才是加减药的实质。辛凉解表呢,可以用葛根汤,白虎加桂等。后世认为伤寒论里面没有治疗风温的方子,所以自己出了一些方子:银翘散、桑菊饮、荆芥败毒散等,实际仲景不是没有这个方子,是后世没有看懂仲景怎么用这些方子的。

  中医八法,今天就先讲汗法,今天就讲到这里。

学知课堂

最喜欢你一言不合就打赏的样子!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2019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五一白癜风注意事项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yfdq/6440.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