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的系列方法、饮食与药膳
温习《内经》的有关条文: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藏象论》)
味厚者为阴,薄者为阴中之阳;气厚者为阳,薄者为阳中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素问.宣明五气篇》)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脏所宜也。(《素问.脏气法时论》)
食饮有节。(《素问.上古天真论》)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拨;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绉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素问.五脏藏生成篇》)
(1)饮食五味
1)饮食要多样化、不偏嗜。
经言:“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天地环境为人类生存繁衍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食物,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而形成了杂食的特点。所以,人们的饮食就要多样化,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主粮、杂粮、荤腥、蔬菜、水果等等,样样都要吃,一样不能少。这是因为各种食物性味不同,所含营养成分不同。只有杂食,五味俱全,营养全面,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古代医家虽然无法探明食物所含各种营养成分,但认识到食物的色、香、味与其营养作用是相关的,就对各种食物进行了五行综合归类,创立了“四气五味”的食物(与营养相关)理论。四气,即寒、热、温、凉四性;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味。
中医的五行综合归类,把“肝、胆、目、筋”与“青色、酸味”同归于木类;把“心、小肠、舌、脉”与“红色、苦味”同归于火类;把“脾、胃、口、肉”与“黄色、甘味”同归于土类;把“肺、大肠、鼻、皮毛”与“白色、辛味”同归于金类;把“肾、膀胱、耳、骨”与“黑色、咸味”同归于水类。对于这种看似牵强的归类需要我们正确地进行理解。这是选用食物经验的总结,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主要是强调指出:五色、五味的食物对于维持人体“五脏”功能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饮食务须多样化,不可偏嗜。
人食五味,五味养五脏,如果饮食偏嗜,就会影响“五脏”功能的相对平衡,不仅不能养身体,反而会损害身体。诚如经言:“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这是说,人体精微物质的产生,是源于饮食五味;而贮藏精微物质的五脏,却可能因为五味偏嗜而被损伤。又如经言:“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拨;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绉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这是说,偏嗜咸味伤血脉脸色,偏食苦味伤皮肤毛窍,偏食辛味伤筋与爪甲,偏食酸味伤肌肉口唇,偏食甘味伤骨与头发。这些条文都是以长期经验事实为根据的,并非虚夸不实之词。挑食的小孩长不好,还容易生病;不挑食的小孩才会健壮可爱。
2)饮食要有节制、有规律。
经言:“食饮有节”。其含义,一是要有节制,不能暴食暴饮,不能过食高梁厚味;二是要有规律,按时定量,适当配餐,营养充足,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暴食暴饮、过度营养的害处,想必大家都已领教。远不止是古人所说的伤“肠胃”、生“疔”疮、长“痔”疮那么轻微,严重的还会导致胰腺炎、肥胖、脂肪肝,并增加患糖尿病、冠心病、脑中风的危险。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肥胖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多半是营养过度和缺乏运动所致。
谈到饮食规律,如:饮水不待口渴,晨起饮水一杯;进食一日三餐,早餐要好,中餐吃饱,晚餐宜少;吃饭八分饱,食物多样化;饮食宜清淡,油盐不过量;食物要新鲜,尽量少污染、、、、、、等等,这些常识早已普及,大家都在努力遵守。可是,各人观念不同、口味相异,在长期生活中形成了各自的饮食习惯。各人的饮食习惯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其身体健康,所以各人都要认真检查自己的饮食习惯,主动予以改善。然而,有的不良习惯就是难改啊!准备饭菜,宁少勿多,以免剩余,但有的家庭就是剩余多;剩余饭菜,弃之不舍,吃之有害,有的人就是要硬着头皮吃。
经言“谨和五味”,就是教导人们要谨慎对待饮食,科学配餐。按机体需要配吃,对机体有益才吃。“谨道如法,长有天命”,饮食对于生命具有决定意义,只有吃得科学,才能健康长寿。
3)要按体质偏颇来调配饮食。
经言:“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这是说,辛味与甘味的食物,多半有发散、发热的作用,属于“阳”;酸味与苦味的食物,多半有收敛、泄下的作用,属于“阴”。
经言:“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何以见得呢?酸入肝,酸味食物多能平肝解痉;辛入肺,辛味食物多能宣肺通气;苦入心,苦味食物多能泻火宁心;咸入肾,咸味食物多能固肾保水;甘入脾,甘味食物多能实脾充饥。显然,中医讲“五味归入五脏”,主要是基于饮食五味对人体“五脏”功能的影响和维护作用。
经言“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脏所宜也”。这是说,饮食五味具有多种功能作用,只要调配得当,不仅可以养身体,而且有助于纠正体质的“阴阳”偏颇和“五脏”功能的失调,辅助治疗某些疾病。
食物种类繁多,包括五谷杂粮、四季蔬菜、干鲜果品、鱼肉蛋奶以及各种调味品等类。各种食物都具有各自的性、味及功能作用。
以下略举数例:
绿豆,甘、凉,和调五脏,清热解毒,清暑止渴。
黑豆,甘、平,补五脏,尤能补肾,填精补髓。
白萝卜,甘、微辛、凉,消谷化积,消痰止咳。
冬瓜,甘、淡、凉,化痰顺气,清热利尿,消肿减肥。
苦瓜,苦、微甘,凉,清心明目,清热除烦,治消渴。
辣椒,辛、甘,温,发汗散寒,温胃暖脾,行气活血。
大蒜,辛、温,祛寒湿,辟邪毒,通血脉。
葱,辛、温,散风寒,通鼻窍,行气活血。
生姜,辛、温,温散寒湿,温胃止呕,温肺止咳。
大枣,甘、平,益气和中,健脾养心。
上述皆为平常食物,它们的药用价值却不容小视。
食物的性味功能不同,人们就可以按照自身体质的偏颇来调配饮食。体质偏于虚寒,就适当多吃一些温补食物,少吃苦寒食物;体质易生火热,就适当多吃一些清淡食物,少吃辛热食物。可见,适当讲究食物的忌宜是完全必要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因病而过分忌口。因为所忌往往涉及到一大类许多种食物,很容易导致某些营养素的缺失而忌出病来。所以,就是要忌口,也不能违反食物多样化的大原则。
(2)系列药膳
中草药与食物同源。
中医说“药食同源”。中草药属于天然药物,与食物来源相同。自古有“神农尝百草”之说,我们的祖先是在寻找食物的同时找到了药物。
古代医家对食物与药物都是靠直观认识,并进行阴阳辩证分析和五行综合归类。这样,就创立了食物与药物共同的“四气五味”理论。食物与药物都具有“寒、热、温、凉”四性与“辛、甘、酸、苦、咸”五味。食物与药物的差别在于:食物平和、营养作用好,适合长期食用;而药物偏性大,气味浓烈,平时不适合吃,病时可通过辨证选择用于治病。当然,介于食物与药物之间,就有大量的“药食两用”之物。如党参、山药、茯苓、莲子、芡实、苡米、百合、绿豆、赤小豆、枸杞、桂元、核桃肉、大枣、生姜、大蒜、葱白等等。这些食物既有很好的营养作用,又有很好的药用价值。
2)药膳养生的作用和意义。
既然药食同源,就能药食结合。药食结合即为药膳。
药膳,始见于《伤寒杂病论》。如治少阴病、虚烦失眠的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苓、白芍、阿胶、鸡子黄);治血虚、虚寒腹痛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生姜、羊肉)。这两个药膳方都是在药方中配入了营养食物(阿胶、鸡蛋黄、羊肉),是为大病或久病之后精血亏虚之人而制。“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对于精血亏虚的病人,若不适时补充营养,他的病就不可能治愈。由此可见,最初的药膳,是为病人而制,是辅助治病的。而后来的发展,药膳就不限于病人吃了。有病之人服用药膳是为治病,无病之人服用药膳是为强身。
各种食物都有各自的性味功能,按体质偏颇调配食物具有改善体质的作用。若是在特定的食物中加入适当的药物而制成药膳,就有可能强化其性味功能,增强其改善体质的作用。于是,逐渐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药膳,也逐渐开发出越来越多的药膳。到如今,药膳养生已成风尚。冬令进补,夏喝凉茶。儿童吃药膳,健脾益肾,以助成长;学生吃药膳,健脑养心,以助智力;妇女吃药膳,养肝补血,调经助孕;男人吃药膳,补肾益精,缓解疲劳;中老年吃药膳,调补五脏,延缓衰老。
药膳,如:当归生姜羊肉汤,温阳补血;补药蒸鸡,平补气血;枣仁猪心汤,宁心安神;老鸭滋肺汤,滋阴养肺;赤小豆鲤鱼汤,健脾消肿;天麻炖鸽子,健脑祛风;杜仲炒腰花,健腰益肾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总之,药膳养生的作用,主要在于调整“五脏”功能,补益阴、阳、气、血。
药膳养生,也包括补益药酒与补益中成药。补益药酒,如:十全大补酒、长春百岁酒、人参阿胶酒、补精益老酒、华佗黄精酒、圣济黄精酒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养生药酒。补益中成药,如:滋阴补肾的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温阳补肾的肾气丸、右归丸、参桂鹿茸丸。还有养肝补血的当归膏,健脾补气的理中丸,健脾养心的归脾丸,升阳举陷的补中益气丸,气血双补的十全大补丸,调补五脏的乌鸡白凤丸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养生药物。
正确地服用药膳、补益药酒或中成药,确实能调整“五脏”功能,补益阴、阳、气、血,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减少疾病、延年益寿之目的。
3)补药养生需谨慎。
补药养生(药膳、补益药酒和中成药)为的是改善体质,但有的人未必能如愿以偿,甚至会适得其反——因为进补反而补出病来,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饮食不当尚可致病,补药不当更可致病。
补药养生,总的原则是要掌握体质类型,因人制宜。要按体质类型选择适宜的药膳、补益药酒或中成药。人们的体质各不相同,在进补时切忌盲目跟风。
要注意体质的影响因素,包括季节气候的影响、地域水土的影响、心理情绪的影响、饮食起居的影响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机体对补药的反应性。所以,在因人制宜的基础上,还需要因时、因地制宜,并注意舒畅情志、调配饮食。
要注意补药的副作用,温补易上火,滋补易滞气,补则可留邪,不可不谨慎。所以,“善补阳者,从阴引阳;善补阴者,从阳引阴”。补益之方,要平衡阴阳、补泻结合。认识补药,要深入细致,适量应用、适时更换、适可而止。
要注意补药养生不可性急,体质改善贵在潜移默化。如阳气偏虚体质,急于大剂温阳补气,必致火热孳生,又不得不清热解毒治之,再伤阳气。如此反复,阳气补不上,身体遭折腾,体质反而会下降。
要注意青少年不宜补药养生。青少年朝气蓬勃,生机旺盛,只要饮食营养丰富而均衡,加上适当锻炼身体,就能健康成长。如果没有疾病,就不必服药。尤其是某些补药,补性颇烈,如人参、鹿茸之剂,有可能干扰青少年的发育成长,应予禁忌。
要注意补药养生的专业性很强,要在有资质的中医师指导下进补。人们对自己的体质类型往往辨识不清,对补益中药的性味功能也缺乏了解,所以不能随意进补,不要滥用补药。
综所上述,古代中医对于食物以及天然药物的性味功能的宏观认识和综合归类,是天才的、创造性的、完全科学的、永恒适用的。我们利用食物以及天然药物的性味功能,根据自身体质的偏颇,选择适当的食物及药膳,就能有效地改善自己的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