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渊源流长。它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千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中医学的发展形成过程中,接受和吸收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文化思潮的影响,因此其学术特点及内容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成果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一些医学著作对后世还是产生了深远影响。
温病多指急性热性病和传染病,又称温疫。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该学科是在古代外感热病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专书。书中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见解,如在温疫病因上,大胆地否定了传统的六淫病因说,提出“温疫”的病因是“戾气”——这是一种“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与其他外邪有所不同,戾气具有传染性,它的传染途径不是从皮肤肌表传染,而是通过口与鼻相互传染,这奠定了温病学的基础。此外还阐明了温疫发生和流行的特点,指出防治措施要积极、有效,以控制温疫的传播和蔓延。
发展至清朝,著名医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被称为“温病四大家”。
叶天士首先提出温病由轻到重的传变过程——“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明确指出了温病的病因、病机、感邪途径、发病部位,同时把温病的整个病理过程,划分为卫、气、营、血四个不同阶段,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提出了相应的治法与方药,著有《临证指南医案》一书。
吴鞠通则确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与叶氏的卫、气、营、血辨证相得益彰,使温病辨证更加准确和具体,日趋完善,从而使中医学又增添了一门新的学科,在人类传染病的防治中,中医也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与临床体系。
点击阅读原文,在“和合生活”中医养生之道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照片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