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体科学的观点,中医有许多比西方医学高明的地方,但将来的医学一定是集中医、西医各民族医学于一炉的新医学。(年12月11日致徐振林——《钱学森书信选(上卷)》页)
医学的前途是中医现代化,而不在什么其他途径。人体科学的方向是中医,不是西医,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钱学森等论人体科学》页)
年1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这是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将产生深远的国内国际影响。但如何复兴中医或复兴什么样中医的问题,是困扰中医药发展决策者和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大问题,本文从以上两个方面论述并对基于筋膜学而提出的新中医体系加以说明。
一、中医药发展现状
中医药是中国文化中最具实践性和济世精神的财富。五千年来,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健康做出了巨大地贡献。我们必须清楚,在没有其它医学竞争或并存的情况下,中医在中国拥有普遍的认可和敬重。但是,自西医进入中国以后,中医日渐萎缩衰落,甚至有极端的观点指斥中医为巫术。近些年来,中医药正加速走向衰落,中医药服务领域不断缩小,特色优势淡化趋势明显(中医药现状有目共睹,不必赘述)。
首先,我们要正视中医发展已处于全面衰退状态,建国以来虽然历届政府从行政手段上干预或扶持中医的发展,但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如法律、政策、教育、中药材等问题),也阻挡不了中医的衰退大势。如此状况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但在习近平主席英明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健康中国建设的各项目标,就必须首先实现中医的复兴。有志之士皆有共识:“我认为传统医学是个珍宝,因为它是几千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分量很重。更重要的是:中医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是西医的严重缺点。所以中医现代化是医学发展的正道,而且最终会引起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造——科学革命。”(年9月23日祝世讷——《钱学森书信选(上卷)》页)今后医学发展或要真正实现如何复兴或复兴什么样的中医问题刻不容缓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二、重新审视中医的继承工作,确定要复兴什么样的中医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理论与中医防治疾病技术的渊源。该书由《素问》、《灵枢》两部分共篇文章组成。
《内经》之所以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是因为它不仅包含有丰富而科学的医学理论、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与技术,同时还从宏观的角度论证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且运用古代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课题——生命规律,从而建立起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两千年来,历代医学家正是在《内经》所创建的理论、确立的原则、应用的技术及其所采取的方法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探索、实践与创新,使中医学术得到持续发展的。一部雄伟壮阔的中国医学史,无处不体现着《内经》的指导作用;光彩纷呈的众多医学流派,无不以《内经》的理论为其渊源;古今无数的中医学大家,或者理论上独树一帜,或者防治疾病效验如神,然而究其成功之路,均未离开研习《内经》并以为立说之根本;以专门研究《内经》而垂示后世者亦不乏其人,如唐朝杨上善、唐王冰、明朝马元台;在全面研究《内经》基础上攻克某类疾病而著书者尤多,如东汉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清朝叶桂留给后人《临证指南医案》;参透《内经》某方面的要旨,据之加以发挥而标立新说的代有人在,如金元时期刘、张、李、朱“四大家”因之各有建树,明清间喻昌则以《秋燥论》、《大气论》而名著医林;现代中医教育家任应秋,一生著作30余部,多以《内经》为基础,因而,迄今为止的历代有成的中医学家,尚无一人不是精研《内经》者,这一事实即足以证明《内经》在中医学中的至尊地位。
然而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等所记载的诸多中医治疗方法及理念在传承过程中,主要继承和研究了《素问》,而对中医经络和针刺法治疗具有高度指导作用的《灵枢》却缺乏有效的研究和继承,使中医疗效优势发挥不足。导致“一针、二灸、三用药”的中医优化指导原则减弱。由于《黄帝内经》并没有真正完整在传承下来,导致至少自东汉以后中医疗效优势便渐渐衰退,这也是自西方医学进入中国后因丧失疗效优势的中医不得不让位于西医,形成西医独大局面的最重要因素。这一点可以在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原序》中得到体现:“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麻药录》,并《平脉辩症》,为《伤寒杂病论》全十六卷”,其对《灵枢》几无提起,从以上可以看出张仲景时代中医之局面几乎与现代之中医局面如出一辙。张仲景本人也只是继承了《黄帝内经》的一部分内容。虽历代医家人才辈出,但由于每个人只是研究和继承内经中的部分内容或只在某一方面有所发展和建树,对中医出于盲人摸象的境地也不是当代之困,至少年前就已经是这种局面了。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继承什么样中医的问题。
所以我们要重新对《黄帝内经》等书籍中的内容加以深入研究并做好全面的挖掘和继承工作,这才是中医复兴的首要问题,也就是应该继承或复兴什么样中医的问题,可以肯定地说复兴中医并不只是复兴年以来的中医,更不是当代之中医,而是要复兴《黄帝内经》时代的中医。
三、中医药不能完整继承的根本原因分析
1、中医解剖学缺失,是使中医诊疗理念及方法缺失的根本原因
中医发展滞后最根本的原因是疗效问题,这是所有人的共识,那么影响中医疗效最根本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一点几乎没有人对此思考过。《黄帝内经》:“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善治者,治皮毛,内务大病,病在皮毛,首选外治,慎言内调。”“用药如用兵,不得已而为之。药能治病,亦能致病。是药都有毒,有利必有弊……”意思是说:真正高明的医生,对待重大疾病,都是先经“皮毛”在中医外治法上找到治疗疾病的突破口的,治疗应该首先利用外治法治疗,吃药内调而已。用药物治病,如无效,多服则伤人身心。这是古代中医所传“一针、二灸、三用药”优化治疗方法原则的由来。可见,中医药治疗各种顽疾重病应首选针刺法,《灵枢》中记载的针刺术及针具多达23种,但《内经》之后的医籍几无提及或不能安全理解,针刺法逐渐没落,针具也只以毫针为主,导致疗效下降。
那么,为什么古人所主张的治则或方法(一针、二灸、三用药),在汉朝后却渐渐“重药轻针”了呢?通过考证,社会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其一:由于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华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而儒家思想主张“肤发受之于父母”,对肤发损伤及解剖人体视之为不孝或不义,其二:东汉佛教的传入,也使解剖人体行为受到严重影响。这一点从清末王清任之举可以得到佐证。所以当时医家渐渐不再继承前人对人体进行解剖学习的传统。而《黄帝内经》中三分之二的内容与解剖学相关,特别是《黄帝内经·灵枢》内容与解剖学更为紧密,这也是自东汉前后《黄帝内经·灵枢》不被受重视的原因。所以《黄帝内经》中所讲的针法及解剖学几近失传。从唐朝的王冰也只注解了《素问》一事,可窥豹一斑。另外,从北宋由高丽使臣用当时已缺失的《黄帝内经·灵枢》换《资治通鉴》和《册府元龟》两部书的记载更能说明问题,说明当时的医家已几乎不阅或不用《灵枢》中的内容了。由于缺失了解剖学,古代医家缺乏对人体的了解,而针刺法须建立在对人体解剖熟知的情况下操作才不致发生医疗差错和事故,由于中药诊治相对安全,再加上张仲景将中医内科治疗发挥到极致,很多病通过中药治疗也可获得一定的好的效果,才使中医具有疗效优势的各种针刺法因安全问题不敢使用而渐渐失传。综上所述,正因为解剖学的缺失使古代中医“一针、二灸、三用药”的优化诊治原则减弱,导致“重药轻针”,使中医疗效下降,这才是中医发展滞后,不能最大满足患者需求的最根本原因,这也和今天基于解剖学发展起来的西医不能融合。所以恩格斯说“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那么《黄帝内经》中到底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解剖学呢?请参看《黄帝内经解剖学》一书便知,另外,从中国古代的一种极刑“凌迟”也可知道古代行刑者是具有解剖功底的。
2、缺乏正确整体发展中医的思想,导致中医各项诊疗技术处于“盲人摸象”的境地
中医不但能治病,还能治大病,这一点在历代医家虽然只是用了古代中医的部分诊疗技术,就对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就可以看出,这也是中医传承下来的根本原因。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用“一针、二灸、三用药”的古代治疗原则下对各个系统慢性疑难重症的干预或治疗具有西医不可比拟的治疗优势。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自张仲景后由于只继承了古代中医的部分理念及方法,使很多极具中医特色和疗效优势的诊疗理念、方法和技术并没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或者医家只是在已知领域进行研究,要么只是研究方剂学,要么只是研究简单的针刺法、手法等,要么“各承家技”传承祖辈流传的单方验方,甚至只是对某一类疾病进行治疗的局面,所以中医的整体治疗及诸多方法的联合应用被边缘化和埋没,使“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中医治疗思想淡化,导致对中医的认识出现“盲人摸象”的局面。而临床上常规的中医诊疗没有达到患者期望值和满意度,不能满足老百姓的健康需求。这恰恰是处西医出现后物竟天择,优胜劣汰的片段法则和市场规律,所以从事中医药的人员在中医发展萎缩的大环境下只能望洋兴叹,自悲心胜过自信心。同时在医疗水平上不是吸收先进的知识,而是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因而逐渐衰落。在复兴中医的伟大使命中,首先必须重新认识和挖掘古代中医,对古代中医的思想和诊疗模式及众多方法等重新理解和认识,并和现代医学相融合,在互相阐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科学的层面上优化治疗方案,达到在中医整体理论指导下治疗各类疾病。而使中医全面复兴的这种思想至少是复兴两千年前的中医思想,作为当代中医还在要全面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成为一个“现代中医”,这样才能真正复兴中医,促进中华民族振兴中国梦的实现,才能无愧于中医事业,无愧于时代。
除上述情况外,诸如中医药研究、中医药教育、中医药市场、中医药执业管理,中医药的创新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已经严重的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
四、复兴发展中医的方向和出路
1、筋膜学解决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化问题
经络是我们中医理论中基础性的东西,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钱学森人体科学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纵横观》页)
解剖与生理是医学的基础之基础,所有的其他学科都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黄帝内经》是传统中医之经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对人体解剖学的系统理论一直未受到重视,以致人们普遍认为中医没有解剖学或不需要解剖学。医史学家说,中医解剖幼稚、模糊。但细读《黄帝内经》后发现,古人通过解剖并归纳、演绎了完美的从系统到微观的解剖学。《黄帝内经》解剖学并和中国术数、象学,天人合一观,阴阳相配,五行生克,四季有序,令人叹为观止。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构造和形态的学科,是整个医学科学的基础学科,被称为基础的基础。众所周知,西医也是基于现代解剖学发展起来的。恩格斯曾说:“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年,南方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林在承担国家数字人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人体数据库,在前人探索中医穴位和经络集中于结缔组织的基础上,参考美国Lanjewen等人用人体切片重建经络走行,用数字人技术通过在结缔组织聚集处进行标记,通过计算机三维重建构建出与经络走行接近的影像学结构。鉴于人体所记载的经络繁多(60-70条),而且几乎遍布全身,原林将重建范围扩大到全部结缔组织,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缔组织(筋膜)支架。对这样一个完整的人体软支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从发育生物学角度追踪该支架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将这一过程的各个阶段连续回放,惊奇地发现:从单胚层生物到两胚层生物、三胚层至到人体均是由两部分基本结构不断折叠、延伸、内陷、分化而成的。其中位于生物体中间的部分为细胞外基质(单胚层生物)、中胚层(两胚层生物)、间充质(三胚层生物)至到人体的结缔组织支架均为同源结构,它在结构上称之为筋膜,其中富含尚未分化(特化)的各种储备细胞(干细胞、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及调控免疫细胞和微器官,综合各种已知功能,原林教授简称之为支持和储备系统。被这个筋膜支架包绕和支持的是已经分化(特化)了的各种功能细胞,称之为功能系统,人体的各种功能由这些功能细胞来完成。两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调控,共同维持个体生命活动的延长——寿命,组成了生命过程中的时间轴。与生命的功能轴与结构轴共同组成生命科学的三维研究模式。
筋膜学从提出到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学科体系,可以说对中医经络有了全新的生物学认识,从理论上和初步的临床实践验证中都得出如下结论:1.遍布全身的筋膜支架与人体经络在形态上和功能上均有高度的一致性,附着全身、联系内外、沟通上下,是精、气、血的运动通道,具有主生死、治百病的功能。又通过分析和研究将全身的筋膜支架分为三大部分:内脏筋膜(任脉)、运动筋膜(督脉)、皮肤和皮下筋膜(皮部),分别对内脏的代谢疾病(脏腑),骨、关节和肌肉疾病(腠理)及外感病毒性疾病(外邪)的预防和治疗起到指导作用。从而为中医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使中医的各种疗法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现代筋膜学研究可以作为打开中医药宝库的一把钥匙,让中医和西医从研究和治疗的本质上达到高度的统一,立足于解剖学从而使中西医达到高度的融合,形成没有中、西医学之别的医学发展新思路,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用得上”的中医诊疗体系发展搭起了一座互通的桥梁,让祖先的智慧搭上生物科技高速前进的列车,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使中医真正成为中华文化复兴的先行者,为全人类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新中医诊疗体系中,基于筋膜学提出中西医高度融合的问题,很多人不理解。就中医外治特别是各种针刺法方面加以说明之,利用各种外治方法有规律地对机体干预,对组织器官重新发育与再生修复正是新中医诊疗体系所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北京中科医院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