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美谈|做最美、最靠谱的健康微刊!
唯有健康与美不可辜负!
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人们的生活作息往往不规律,
饮食又偏肥重厚腻,
因而出现虚火上炎、肾阴不足、
水火不能交融的诸多症状,
如失眠、痤疮、烦躁、腰酸、乏力等。
今天教大家小小的法子
可以有效缓解这些症状,
您不妨试试看。
养生篇
1
上古天真论养生
养形不如养身,养身者,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也
养身不如养神,养神者,
不妄作劳,持满戒盈也
养神不如养心,养心者,
志闲少欲,恬淡虚无也
养心不如养性,养性者,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也
2
孙真人四少养生歌
口中言少,心中事少
腹里食少,自然睡少
依此四少,神仙诀了
概言之
口中言少则肺心及脾气得养
心中事少则心脾及肝气自调
腹里食少则脾肝及肾气能衡
自然睡少则五臟之精气内蓄
五臟精气不泻,六腑化物有常,
其人阴阳和合,精满神旺,
自然离仙家不远矣。
3
养生虽好,不可滥用
今见一患,爱好养生,
平时每遇电视、电台播放养生节目,
必认真学习、详细记录。
专家说:“晨起饮水能清理肠胃”,
她便无论渴否,每晨必饮。
专家说:“傍晚撞树可舒筋活络”,
她便无论适否,逢树必撞。
专家说:“常吃绿豆能治疗百病”,
她便无论需否,每餐必食。
……如是虔诚执行,坚持数年,
终于越养越差,不得已只好来就诊调理。
事实上,养生重在理念,
而不是什么具体方法。
作为大众,
要多的是要从养生节目中学习这种理念,
而不是只学方法。
作为媒体,
也应以普及养生理念为主,
以宣传养生方法为辅。
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
一定要反复强调其适应症及禁忌症。
养生虽好,但不可滥用啊。
4
养生理念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应当建立起这样一种理念:
如果不小心生病了,
能点滴的就不要选择手术,
能打针的就不要选择点滴,
能吃药的就不要选择打针,
能自己调理而病愈的,医生也不必找。
最好的大夫,既不是名医,也不是专家,
而是善于养性修身的我们自己。
养生方面:能运动就不食疗,
能坚持就不偶尔,能平和就不剧烈。
多静坐,常站桩,多读书,
少上网,少吃饭,早点睡,
勤改过,多行善,总微笑,不生气。
5
对的理念比对的方子更重要
小儿食积夹有外感,
与消积解表药后病愈,
但不久诸症又作,
告知家长“若要小儿安,
三分饥与寒”之理,孩子便很少生病。
胃阳虚水饮内停者,
与温胃阳化水饮方后诸症俱减,
但总难除根,细询之,
知平素喜食水果及冷饮,
嘱停之后,诸症渐瘥。
平素痰湿湿热内盛者,
与清热利湿化痰方后身渐爽利,但药不能停,
嘱停咖啡及辛辣炙煿寒凉之品、
饮食清淡温和易消化后,不药亦爽。
气血阴阳俱虚而生虚劳诸症者,
对证处方治之而效缓,
嘱停止晚上跑步及不可熬夜后,
方虽未变,但身渐壮实。
虚实寒热表里阴阳错综复杂者,
遍试诸方而效皆不显,
嘱老实念佛或勤读善书后,
诸症均减,服方效果亦较前明显不少。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有时,掌握一个对的理念,
比得到一个对的方子更重要。
6
理念与方法
掌握十个好的方法,
不如学会一个对的理念。
好的方法是术,告诉我们能做什么。
对的理念是道,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
很多时候,不能做什么,
比能做什么更重要。
养生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7
夏日饮食宜清淡温和易消化
夏日饮食,清淡温和易消化者佳。
经云:“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
人之大宝,唯此一息真阳。
”夏日炎炎,阳气在外,
身热汗出,中阳乃虚。
此时须谨慎调摄,切不可贪凉饮冷。
否则中阳一伤,其人即食饮难化。
若更食辛辣炙煿之品,
则必成虚寒湿热胶结之证,
轻者腹痛腹泻,重则酿成痼疾矣。
慎之,慎之。
8
何为真懂养生
每天胡吃乱造不重养生,
或每天谨小慎微太重养生,都是不好的。
生活清静恬淡,不以养生为儿戏,
也不以养生为要务的人,才真正懂得养生。
9
感冒后不宜多喝水
很多人认为感冒了多喝水的话就会有好处,
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早在一千多年前,
医圣张仲景就曾阐述过这个问题:
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
饮不能多,不当与也。
何者?以胃中热尚少,
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
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
犹当依证与之,与之常令不足,
勿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
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
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
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
小渴者乃强与饮之,因成其祸,不可复数。
──《伤寒杂病论·伤寒例》
得了时令感冒等病,
如果不渴的话,就不要喝水。
就算渴,也不宜多喝,
因为胃中热气尚少,不仅不能消化水饮,
还可能因为过量饮水造成痰饮水湿,
而导致各种新的病症。
即使非常口渴,也可不狂饮,
而应依据病证酌情与之,且每次只喝半饱。
如果喝水以后肚子胀、
小便不顺畅、或气喘、干哕,
就更不能再喝水了。
虽然有些病想喝水是向愈之兆,
但也不能认为喝水就能病愈。
如果稍微有点渴就喝很多水,
则容易酿成更多祸端,希望大家能够注意。
10
中是王道
外国人看完病后喜欢问:
生命在于运动,我这病该怎么锻炼?
中国人看完病后喜欢问:
药补不如食补,我平时能吃点什么?
事实上,都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些虚证需静养调理,便不宜剧烈运动。
有些实证得活动气血,就不能滥补猛吃。
吃属阴,动属阳,阴阳平衡,人才健康。
“太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中”才是王道。
11
劳动养生
《史记·华佗传》载华佗言:
“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
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
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之不朽也。”
意思是:人体应当多劳作运动,但不能太过度。
适度的劳作运动后,
体内的饮食水谷之气就会被消化吸收,
血脉流转也更加通畅,从而不易生病。
就好比门轴,经常转动,便不会腐朽上锈。
基于这一理论,
华氏模仿虎、鹿、熊、猿、鸟之姿,
而创立“五禽戏”,并授与其弟子吴普。
吴普遵照施行之,
年九十余而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我们现代人,不但终日久坐,
不事劳动,且一有小病,便寄希望于药物。
试问:怎么才能不生病呢?多言无益,动起来!
12
脚动心静
有人说: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
当脚忙起来的时候,心就静下来了。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反推一下:
那些因为心太忙而百病缠身的人,
大多都是闲出来的?
请大家讨论。
13
保护阳气
上班族“亚健康”原因分析:
1.工作、生活压力太大,无法排遣,易致阳郁。
2.办公室夏天空调、冬天暖气,易伤阳气。
3.长期对着电脑,缺少运动,阳气不升。
4.天热咨食冷饮、天冷仍着单衣,不重护阳。
5.咨食辛辣油腻、零食水果,聚毒伤阳。
6.正餐多在晚上,阳难入阴,耗损阳气。
7.常年熬夜晚睡,又不午休,损阴伤阳。……
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阳气受伤,轻则小恙,重则大病,
甚则致死,可不慎乎?
14
“戴帽子”与“穿毛裤”
《灵枢·经脉篇》载:
手、足三阳经皆上行于头面,
足三阴经皆下走于腿脚。
阳经易热,阴经易寒,
故“寒从脚下起,热自头上生”。
人冬之后,天气渐冷。
帽子可以不戴,但毛裤不可不穿。
不以戴帽子为目的的保暖,
是真的爱养生。
不以穿毛裤为目的的过冬,
就是“耍流氓”。大家感受一下。
15
立领防风
风池、风府是防风要穴,
位于后发际直上一寸处。
高巔之上,惟风可到;
风邪外袭,首当其冲。
古人外出时,必穿立领外套,
除着装美观的考虑外,
更重要的是谨避风寒。
可见,那些在地铁里把T恤领子
竖起来的帅鸽们是很懂养生的,
莫再嘲笑他们了。
16
老人养生
晒晒太阳、做做家务、
不操闲心、念佛吃素──
老年人依此养生,
今年过节就真的不用收礼了。
17
“暖女”养成
多穿毛裤、少吃水果、不熬夜──
“暖女”养成的三大必要条件,谁暖谁知道。
18
“暖男”秘招
有朋友问:“暖男”养成有无秘招?
窃以为,东汉·崔瑗的《座右铭》不错,
大家可以参考。
19
普适秘方
少吃、多睡、平常心──
现代人养生防病、生病早愈的普适秘方,
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20
平常心
心平则气和,气和则血畅。
血畅则精足,精足则神旺。
神旺则正胜邪退,正胜邪退则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则已病可愈、未病能防。
可见:“平常心”为养生祛病第一要务。
21
化性法
临证与日常生活中发现:
凡是身体不够好、
生活不太幸福的女性朋友,
多数都具有“外刚内柔”的性格特点。
外刚则容易受伤,内柔却无法化解。
长此以往,势必令身心俱损,甚至痛苦不堪。
此时,针药的力量往往难逮,
最好能结合化性之法。
王凤仪先生的《言行录》《嘉言录》
《化性谈》等著作可以常读,甚效。
22
其他
为啥生病?逆天而行
养生不难,顺其自然
《成人篇》所有的疾病其实都是好事
1
一老患者,虚劳,
气血阴阳俱虚,刻下主症:
心悸,脉细弱难续,与炙甘草汤原方。
三周后,心悸渐平,
并述心中莫名喜悦,
洗碗时情不自禁想哼歌,
为多年来从未有过之现象。
经云:“心在志为喜”,
心之气血阴阳得复,
则其志自现,真实不虚。
2
某男,年将古稀,
呃逆上气,咽中如有炙脔,
左胁背胀,足冷,小便不利,
约需十分钟方能解完,舌淡紫胖,
苔白水滑,脉左弦滑尺弦,右寸弦关尺弦滑。
上有痰气互结,
中有肝气郁滞,下有阳虚水寒,
与半夏厚朴汤、四逆散、真武汤合方。
三剂后,于凌晨半梦半醒间,
自觉咽中有气下行至涌泉而出,
次日诸症大减。
今来复诊,叹经方之效神,特记之。
3
家母身体素虚,前日着凉后感冒,
又逢经来,自诉发热,身酸痛,自汗,
畏风寒,咽痛,咳嗽,晨起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辨为太阳、少阳、少阴合病,
与柴胡桂枝汤加附子、桔梗、
厚朴、杏仁,两剂愈。
适才来电曰:“吾儿甚神。
”对曰:“非儿神,系中医神也。”
母大笑,余亦欣然。
4
一女士因崩漏不止前来就诊,
崩漏止住后,脸色也好转不少。
再服汤药一周,竟有光彩照人之感。
便好奇问我:
汤药美容效果这么好,能减肥吗?
其实,无论美容还是减肥,
中医都是通过调理人体内在而改变其外在。
“有诸内必形诸外”,内里健康,
外在没有理由不美丽。
可见,美的第一要义,
不是好看,而是健康。
5
数月前,一对夫妇来诊,
同调诸疾,月余几愈。
今欲求子,故二人又来。
甫进门,便见其夫目蕴神采,
其妻荣光焕发,皆与前大不相同。
细询之,乃知妻已练瑜伽三月,
夫亦修真气运行法有时。
导引运动,其效也如此。
料之日后必得贵子,是为记。
6
现在做心脏支架的患者越来越多了。
今上午就见一位,支了六个,
花费十几万,最后还是不行,
不得已只好来找中医。
其实,心血管就好比我们农村浇地用的水渠,
入冬渠水结冰堵上了,老扩建总不是办法。
怎么办?用火烤啊,
或待春至日和,自然就冰融渠畅了。
中医讲“天人合一”,
否则就算支成鸟巢,又有什么用呢?
事实上,除冰冻渠堵外,
造成渠水流通不畅的因素还有:
淤泥沉积、杂物阻塞、渠水量少及动力不足等。
针对这些病因,
中医或排淤、或祛杂、或补水、或加力,
待病因一除,则疾病自愈。
与西医治疗溶栓(稀释渠水)、
扩冠(扩建渠壁)、搭桥(建立支渠)、
及心脏移植(另换他渠)等方法比起来,
是不是更人性化呢?
7
所有疾病,小到发烧咳嗽,
大到癌症肿瘤,从某种意义上讲,
对我们来说,其实都是好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正是这些疾病,提醒或警示了我们:
一定是我们在饮食起居或修身养性等方面
出现了某些问题。
重视并改正这些问题,
疾病便多能得到减轻,甚至自愈。
万不得已,才用药物或针灸等治疗方法,
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从这个意义上讲,
疾病并不是我们势不两立的敌人,
而是与我们同一战线的朋友。
把疾病当朋友,还有什么是好不了的呢?
8
今见一患,病计十数种,
病历近百张,其魄散,其志夺,
其意乱,其神迷,持方既去,
又复返而数问之凡七次有余,实难治者也。
夫心者,君主之官。
心君既乱,则诸症蜂起,而药难奏效矣。
其为医也,亦是如此:
若己心君不强,又何以拯危救死哉?
师曰:“爱心有多大,医术就能有多高。”
诚不我欺。愿与诸君共勉。
9
身心不二。
许多患者病势的走向、病情的轻重,
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
遇事的多少和心情的好坏有着直接关系:
琐事越多,心情越差,
则病越容易加重,反之亦然。
《内经》讲“精神内守”,
《金刚经》讲“应无所住”,
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做事:做之前看破它,做之时享受它,
做之后放下它,则庶可矣。
10
身病易察,心病难觉。
经云:“心者,君主之官,
为五臟六腑之大主。
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则殃。”
临证所见,男子妇人,
心安而身不病者,十有八九;
心病而身不病者,百无一二。
故欲治其身,当先治其心。
心治则重者可轻,轻者自愈;
反之,则轻者必重,重者必死矣。
治心之法,儒释道可,西方宗教亦可,
其如太极、站桩、静坐及琴棋书画等,亦皆可也。
11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
列举了六种不容易治疗的病人:
一、骄横放纵而不讲道理者。
二、重视钱财而轻视身命者。
三、对起居饮食等过于挑剔而不能满足者。
四、体内阴阳相离而臟气紊乱者。
五、形体羸弱已极而不能服药者。
六、只相信鬼神而不相信医生者。
倘若有其中一项,便很难治疗了。
这些都很值得我们深思。
12
临床这几年,最大的收获,
并不是学会了几种“秘法”,
也不是掌握了多少“秘方”,
而是懂得一个道理。
那就是:常常心怀感恩的人不容易生病,
即使生病,也较容易痊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