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四部分
折叠(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主要有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讨论的是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于气。气是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物质世界的诸般变化均源于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
气一元论渗透到中医学中以说明精气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通畅才能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精气与神密切相关等等。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讨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方。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相互间有着交感、制约、互根、消长、转化等关系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属性分为五类即金、木、水、火、土。五者之间存在着生克关系。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折叠(二)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
主要有气血津液、脏象、经络、形体官窍等内容。
气血津液主要阐述气血津液这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物质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脏象则以五脏为中心阐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形体、官窍、情志、液体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也包括五脏系统与自然界的关系。
经络主要阐述经络的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十二正经概念、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经路线、流注次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功能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等内容。
形体官窍主要讨论了皮、肉、筋、骨、脉眼、鼻、耳、口、舌的功能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折叠(三)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
主要包括病因、发病以及病机内容。
病因讨论了外感六淫和疠气内伤七情太过病理产物性病因如瘀血、水湿痰饮、结石以及过劳、过逸、饮食失宜、外伤、用药不当等病邪的性质、致病特点等内容。
发病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失去平衡协调。发病的两要素是正气和邪气。外界环境、体质和情志等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发病途径主要是外感和内伤。发病类型则包括新感即发、伏而后发、徐发、继发、复发等。
病机是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主要有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和内生五邪等还讨论了疾病的传变与转归。
折叠(四)中医养生和治病原则
养生即保养生命包括强身防病延寿三项内容。其实施主要在于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摄、加强体能锻炼、谨和寒热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方面并介绍了中医养生常用的方法。
治疗原则主要讨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如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理脏腑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内容。
折叠编辑本段建构方法
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方法亦有人称之为主要思维方法它们促成了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非实验医学其理论主要来自于临床实践因此与西医相比明显不同之处是中医着重于宏观、整体上的尤其是功能方面的研究而微观方面的尤其是形态结构方面的观察和研究则有所轻慢。中医理论受古代哲学影响很深在中医医学术语和理论中常常看到哲学的内容。中医是如何把临床经验上升为理论的呢中医是如何从宏观、整体上建立起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诊断防治疾病的整套理论体系的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方法或思维方法有一个了解。现就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分述如下
折叠(一)取象比类
《素问·示从容论》说“援物比类化之冥冥”所以中医又常把这种方法称为援物比类法或比照类推法。此方法是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类同援物、取象从而认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是相似或类同的比类由此推导出被研究对象的其它性状。这是由一事例推测到另一事例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科学认识过程中获得新知识的重要手段。中医理论体系中比照类推是一常用的方法尤其是与自然现象的比照类推与五行属性的比照类推。例如《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这段话意思是说气候温和日色晴明则人的血液流行滑润而卫气浮于表血容易流通气容易行气候寒冷天色阴霾则人的血行滞涩不畅而卫气沉于里。这是古代医家在认识人与自然相应的基础上将温度、阳光对水的影响推及温度、阳光对人气血的影响而得出来的结果或认识。
又例如脾在五行中属阴土。土有生化、承载、受纳的特性而阴土则喜燥而恶湿类推脾亦有此特性若脾不运化、或湿浊内停则会生病。
又例如自然界树叶或树枝之所以会摆动这是由于风吹动的缘故风大猛烈更会将整棵树推倒。由此推之人体出现不自主的振颤、摇动甚或突然倒仆半身不遂等亦是风引起。随着认识的加深认为风有内外之分自然界的气流动太快而为风此风是外风从外侵袭人体。治疗当用祛风药。而类比之人体内的气动得太快亦会成风而使人得病此谓内风。正如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中风》中说“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动变”。上述的病变主要是内风引起尤其是多由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而致治当平肝熄风。这是用比照类推法来探求病因的例子。
中医更常常参照兵法而类比医学如《灵枢·逆顺》说“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这是将战斗进攻时机与治病用针时机进行比照类推。
中医也常在日常生活观察中提炼事例而类比如在治法上有“釜底抽薪”法、“增水行舟”法等等。
比照类推法对于建立中医理论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但该法也存在着局限性。因为事物之间存在着同一性与差异性同一性提供了比类的逻辑依据差异性则住住会得出错误的比照类推结论。相似的两个对象之间总是有一定差异如果要推导的内容正好是它们差异之处那么结论就可能是错误的。例如花、叶类中药其质轻轻则轻清上浮所以认为有升、散的作用。果实类中药其质重重则沉降所以认为有沉降作用。但旋复花、大青叶等花、叶类药其性却反降有降逆的作用蔓荆子、苍耳子等果实类药其性反升有发、散作用。因此对此得出的结论还必须通过实践加以检验。
折叠二司外揣内
司外揣内法是指通过观察事物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亦有人称作“以表知里”。前人早就已经认识到事物的内部和外部相互间是着密切联系着的“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的变化可通过某种方式在外部表现出来通过观察表象可一定程度认识内在的变化机理。这一方法远在古代就已经在其他自然学科中被采用。如《管子·地数》说“上有丹砂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这便是司外揣内法在地质学方面的应用。
这种方法亦是中医学常用的方法。脏象学说主要就是以此为方法来揣测、分析、判断内脏的内涵。脏者藏也即是藏在于体内的器官象就是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也就是说脏象学说就是借助对外在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分析来揣测判断内在脏腑的功能特点。例如通过对脉象、舌象、面色及心胸部症状等外在征象和症状的观察分析就可以了解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与异常并由此作出诊断决定治疗。又例如根据声音的低微还是响亮可以判断肺气虚还是不虚据舌色鲜红还是正常可以判断体内有热还是正常等等。中医诊断学的内容大多是以此方法建立起来的。由表测里方法与现代控制论“黑箱”方法有所类同。对于内部有着复杂联系又不便于打开或打开后可能干扰破坏原有状态的研究对象例如生命活体变化的过程借“黑箱”方法通过对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之间关系的对比研究常可测知该对象内部的大致联系及其变化规律。
折叠三揆度奇恒
揆度奇恒即对比就是考察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之间不同与相同之处。对比方法是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活动的基础是逻辑规律和各种科学方法的前提。《黄帝内经》明确有“揆度奇恒”的说法。“揆度”即衡量“奇恒”即异常和正常的意思。“揆度奇恒”即是对一般正常情况和异常情况进行对比找出不同之点。在中医学中对比法的应用主要有下面几种
1与正常人对比从而发现异常例如正常人是一呼脉搏跳动2次一吸脉搏跳动2次加上呼吸间歇跳一次共五次。医生诊病时可以把自己作为一个正常人来与病人相对比若一呼一吸病人脉搏分别跳动一次叫“少气”一呼一吸分别跳动3次为躁此人患热性病病若一呼跳动4次以上则予后较差。
2正反二者对比揭示生理现象或相反的病理证候如淡红舌、薄白苔是正常舌象医生诊病时以之为参照若舌淡白苔白则为虚为寒相反的舌红苔黄则属热舌质苍老为实证舌质淡嫩为虚证。通过寒热、虚实正反外象的对比二者的鉴别要点就显得十分清楚了。
3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对比发现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例如:人体内有五脏六腑。通过五脏功能与六腑功能的对比可以发现五脏是以贮存人体的精气为主如肝藏血肺主气肾藏精这些脏器将精华物质贮存于内不使其外泄而耗损。而六腑则是以受纳消化饮食物并传送为主要功能当受纳消化吸收后则排空以利下一次饮食物进入。通过这一对比则发现前者功能的特点是贮藏而内守为主后者的功能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小肠、大肠等交替排空而不能久藏。故《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所以在防治或养生时要注意让五脏精气保持充盈让六腑保持通畅。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通过以上的对比有助于人们认识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从而帮助构筑医学理论。
折叠四试探和反证
试探即对研究对象先作一番考查尝试性地提出初步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实践结果再对原设想作适当的调整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思维方法。
古代医家常借助试探来审视病因进行辨证因此又常被称作“审病法”、“消息法”。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有一段应用试探法进行审视病因进行辨证论治的精彩论述“……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这是先用小承汤来试探病人有无燥屎的方法。在较为复杂的病症或疑似难辨之证的认识和治疗中这种方法的意义尤为突出。明·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曾有一段经验之谈“若疑其为虚意欲用补而未决则以轻浅消导之剂纯用数味先以探之。消而不投即知为真虚矣。疑其为实意欲用攻而未决则用甘温纯补之剂轻用数味先以探之。补而觉滞即知其有邪也。假寒者略温之必见烦躁假热者略寒之必加呕恶。探得其情意自定矣”。这里张氏介绍了用试探法从难辨的证中辨别虚、实、寒热证的经验。
反证是从结果来追溯或推测原因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的认知方法。试探与反证两种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有从结果进行反推不同之处是试探法要事先采取一定措施然后观察其结果而反证则无需这一环节。
反证法在中医学中应用很广中医理论的形成不少内容是从反证法得来的。例如肝血虚的病人容易出现眼蒙视物不明等用益肝的药物治疗随着肝虚恢复而眼的症状消失火盛的病人出现目赤肿痛用清泻肝火的药物治疗随着肝火退而目赤肿痛消失。由此反证肝与目有密切的关系。又如某病人患的还不清楚是何证但用活血祛瘀的药物治好了。因而可以考虑可能是血瘀证甚至可能还会由此而发现血瘀证有新的症状。中医常说的“审症求因”就是典型的反证法。它通过对症状和体征的仔细分析、甄别从结果出发去追索反推出新的病因。
可见试探与反证这两种认知方法在中医学中都被广泛应用。
折叠五演绎
演绎即从一般推导出个别的思维方法。人们以归纳得出的一般共性的结论为依据去研究尚未深入研究的对象或新事物可得出新的结论如此推理下去又可得出许多新的结果。
例如阴虚常有一些共同表现潮热、盗汗、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则肝阴虚、肺阴虚、肾阴虚的症状除了有肝、肺、肾各自的特定症状外必然还有阴虚的共同表现阳虚也常有一些共同表现如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迟无力等则肾阳虚、脾阳虚的症状除了脾肾各自的定位症状外必然还有阳虚的共同表现。
五行的各自特性、阴阳的各自特性都可看作是一般的共性的东西用于推导。如心在五行属火、主神志、开窍于舌。而火的特性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此心火旺则会出现烦躁失眠口舌生疮等火热上炎的症状此时当清心泻火当心火被清证候自消。脾在五行属土土的特性是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由此得出脾可以受纳水谷为气血化生之源脾为后天之本的认识。
中医学中演绎法的使用常常与五行学说阴阳学说以及气一元论是分不开的
白癜风有治疗好的吗白癜风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