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
年第9期总第9期
前言
中药汤剂是中医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剂型之一。能够充分发挥中医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需要,与中药其它剂型相比较,具有疗效快、易吸收、易服用等特点。
但是中药的煎煮有很多的讲究,这决定了最终药效的发挥。那么怎样才能煎煮好中药呢?本期内容我们从煎煮的器具选择、煎药水质、中药饮片浸泡时间、煎药的加水量、煎煮时的火候、煎煮的次数及时间、特殊煎法等方面来介绍。
煎煮中药的器具
不是什么材质的都行,一般以陶瓷砂锅为最好。因为,陶瓷砂锅性质稳定,不容易与中药起化学反应,它传热慢,受热均匀,不易糊锅,是煎药器皿首选的材质。也可选用不锈钢制品、玻璃器皿或搪瓷制品等。
忌用铁、铜、锡制品的容器煎煮中药,因为这些金属在煎煮过程中容易与中药发生化学反应,会降低中药治疗效果或产生中毒反应。不提倡使用铝制品。
煎煮中药用什么水呢?
我们一般以水质纯净、无污染、无异味、清澈透明、矿物质以及杂质少为宜。选用自来水等符合饮用水标准即可。
煎煮前需要浸泡妈?
中药煎煮前应该浸泡,在这里提示大家需要用冷水浸泡,不用热水浸泡,用热水浸泡能将中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破坏或丧失部分药效。用冷水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也可缩短煎煮时间。
一般中药需要浸泡30分钟为宜,对于根及根茎类,种子果实类需要时间长一点,以60分钟为宜。在夏季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长,适当缩短一些时间。冬季气温低也不宜用热水或温水浸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浸泡前不宜用水冲洗药材,以免造成药材成分的丢失,影响药物的疗效。
煎煮时加水多少呢?
正确的加水量是第一煎以按住中药,以水面超过药面2—5厘米为宜,第二煎以超过药面1—2厘米为宜。加水量还受中药的质地、性能、剂量、吸水量等因素影响。一般质地坚硬、粘稠、滋补药等煎煮时间较长的需要多加水。质地疏松,轻泡、解表药、清热药等煎煮时间较短的需要少加水。加水量过多或少都可以影响药效。煎煮的火候
分为文火(小火)、武火(大火),一般中药煎煮时先用武火煮沸,再用小火煎煮,文武火交替煎煮,这样有利于药效煎出。对于滋补剂及一些质地坚硬如:矿物类、贝壳类等用武火煮沸后在用文火慢慢煎煮。对解表、清热剂及一些质地轻泡的如芳香类、花叶类等多用武火速煎。
煎煮的次数及时间
一般中药以煎煮两次为宜。过多的煎煮对药效也有影响。两次煎煮的药液合并后,在分次服用。煎煮时间以煮沸后计算,一般中药第一煎为20—30分钟,第二煎为15—20分钟。滋补剂第一煎为40—60分钟,第二煎为25—30分钟,解表剂第一煎为15—20分钟,第二煎为10—15分钟。每次煎药结束后,都应该尽快过滤,以免药液再被吸收到药渣中。可以将药液倒入干净的纱布中过滤,一方面,可以过滤掉毛絮等杂质,防止引起过敏。同时,还可以通过挤压纱布,来榨取药渣中吸附的药液。
特殊煎煮方法
根据中药的性质、质地的不同以及患者病情的需要,充分发挥药效,有些中药要采取不同的煎煮方法。如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冲服、兑服、煎汤代水等。
先煎的煎煮方法:将先煎的中药煮沸30分钟或60分钟或遵医嘱后,再加入群药一同煎煮。
后下的煎煮方法:在群药煎好前5-10分钟,加入后下药同煎。
包煎的煎煮方法:将需要包煎的中药用纱布袋包好后,与其余的中药一同煎煮。需要包煎的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含有粘液质较多的中药饮片在煎煮过程中宜包煎,如车前子、葶苈子等;富含绒毛的中药饮片也宜包煎,以免脱落的绒毛混入煎液后刺激喉咙,易引起咳嗽,如旋覆花等;花粉等微小的中药饮片因总表面积大、疏水性强,煎煮时也应包煎,避免漂浮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如滑石粉、蒲黄、海金沙等;
烊化的方法:将需烊化的中药打碎,加入适量热水或热药液慢慢搅拌或用加热炖化融化后,兑入药液服用。
另煎的煎煮方法:将需要另煎的中药饮片,置于药锅内,加水适量,单独煎煮,滤取药液即得。可以单独服用,也可以兑入其他药液混匀服用。
冲服方法:不需煎煮,用少量水或药液冲服,也可加入药液中混匀后服用。
兑服的服用方法:不需煎煮,兑入煎煮好的药液服用。
煎汤带水的煎煮方法:将需要煎汤代水的中药饮片加水浸泡、煎煮后,除去药渣的药液在与其他群药同煎。
煎煮中药怎样算是合格的?
一般的标准为去渣取汁的药液应有原中药的特征气味,无焦糊、酸败、霉烂等异味。药渣无糊化、无焦化、无硬心等。
有人觉得煎煮中药时间越久越浓越好,其实并非如此。
煎煮中药是将中药饮片中的有效成分不断释放、溶解的过程,当中药与药液中的有效成分浓度平衡后,这一过程就停止了,再连续不断地煎,不仅不会使药物内的有效成分继续溶解,反而令药液中的有效成分不断蒸发而减少,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长时间的高温中遭到破坏,导致药效降低。 由此可见,中药并非煎得越久越好,不同的处方,煎开后的时间要求也不同。
煎中药为什么要加锅盖?煎煮中药过程中,药锅加不加盖?
为此,中药师提醒患者,煎煮中药汤剂时莫忘盖锅盖。
有些植物类中药饮片含有挥发油。如解表药中薄荷、荆芥穗等,理气药中砂仁、豆蔻等,祛湿药中广藿香、佩兰等。这类中药在煎煮过程中,如果不加盖挥发油会随着水蒸气一起蒸发出来。由于挥发油的溶解度在水中很小,大部分挥发油的比重都比水轻,所以,中药内的挥发油等有效成分便易随水蒸汽的蒸发而散失,从而会降低药物疗
中药煎糊应丢弃中药能治疗疾病的道理,就在于它含有生物碱、皂素、鞣质等有效成分。中药之所以要煎熬,目的在于要把药物中有效成分煎熬出来,以利于治疗疾病。
煎药的方法是否适当,对其疗效很有影响。煎熬时间短了,药物的有效成分煎熬不出来,影响治病效果;煎熬时间过长,会使有效成分的性质发生改变。例如,滋补性中药煎煳后,其性味会由甘甜变成苦涩,不可能再起到滋补作用;活血化淤药物煎煳后,会变成具有止血作用的药物。大部分中药煎煳后,有效成分都会遭到破坏,甚至效果相反,该清热的不能清热,该滋补的不能滋补。因此,中药煎煳后应丢弃。
编辑:天津市中医药管理局马杰
供稿:天津市医院孙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