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常死亡”的民间文化
――广东文化的生命线上,我们曾具有过哪些美好的东西? “非正常死亡”的民间文化 在一些“非物资文化遗产”走向灭亡的进程中,一种声音认为,它们没能在主流文化中寻得一席之地,是由于它们本身不适应现代化社会结构。 并不是每一种非物资文化遗产都有永久存活的可能,我们无意去把传统钉死在时间的柱头上。有一天,这些口头和非物资文化遗产都会渐渐老去,正如我们每个人一样,我们没法阻挠。但是我们曾有过这样美好的事物,子孙有权而且应当知道:历史曾以这样民间的方式存在过。 现在要做的只是及时刻录,如果可以,保存它们。 它们包括了更多随时代迁移与变革而被人们忽视或忘却的文化记忆,只有唤醒这些记忆,才可能真正晓得人类文化整体的内涵与意义。文化的延续发展需要一个民族的“根”,文化创新的高度常常取决于对传统文化遗产发掘的深度。这些积淀了千年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的东西一旦消失,人类的损失无可挽回。建设文化大省,文化之根也许就藏在这些民间无形文化遗产中。 油麻人仔:知道捏法的老艺人所剩无几 在广东民间传统工艺中,食品工艺占侧重要的地位,既好吃又好看的油麻人仔就是粤东潮阳峡山民间独特的食品工艺。据了解,油麻人仔分塑泥体、贴芝麻、脱胚胎、配景物4道工序。油麻人仔做成后,还要配景,用珠片、绣线、皱纸等材料做成王府侯门、重山叠岭、亭台楼榭,将油麻人仔放置在具体的环境中,最后,罩上玻璃罩,1屏“峡山油麻人仔”便可供人观赏了。油麻人仔题材既有戏剧情节,又有祥禽瑞兽,如“三英战吕布”、“鲤鱼跃龙门”等。 过去在潮阳峡山一代,每逢元宵佳节,家家户户都会做千姿百态的油麻人仔以供观赏,油麻人仔一直从元宵节摆到正月210,四乡8里的街坊邻居相互走动观赏,非常热烈。如今,油麻人仔已几近绝迹,知道捏法的老艺人所剩无几。 春桃乞巧:行将成为传说 欧阳山《三家巷》记录了广州许多口头和非物资文化遗产,其中“春桃乞巧”一节刻录了广州西关女子乞巧仪式,其社会学意义现正遭到民俗研究界的重视,而其文学意义反而日渐不为人所知。 七月初七乞巧节到来之前,“春桃们”会将自己做的各种手工艺品拿出来和姐妹们争奇斗巧,她们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等,极尽尔虞我诈之妙。番禺梅山的“纸通公仔”就是“乞巧节”的一种风俗工艺品,它是“自梳女”依照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等内容,用半透明的纸卷成通管,横剪成圈的纸通粘贴成人物、花鸟等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组成1板板饶有趣味的“纸通公仔”,在七夕乞巧时摆设。据称“纸通公仔”是圣洁之物,若有坐月子的妇女或邪气之人靠近,它就会轰然倒塌,十分奇异。 现在“乞巧节”已被商家开发为“情人节”,姑娘们已不再逞巧竞技,“乞巧节”的风俗工艺也将随之成为传说。 消失的地平线 人类口头和非物资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它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根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情势: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 人类口头和非物资遗产,是依附个人存在的、身口相传的一种非物资形态的遗产。民间文化中的口头文学、神话、史诗、语言、民歌、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民俗礼仪、民间祭典、民间手工艺术、民居建造术等等均是口头的非物资的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无形遗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昆曲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资遗产代表作”;同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将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中国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列入世界千年记念名单。 由于美国人詹姆斯?希尔顿1本书《消失的地平线》,西方人记住了“香格里拉”。书中展现的,不但仅是丽江古城,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古纳西王国,一个由物资和非物资遗产共同构筑成的美丽的家园。 著名作家冯骥才在很多场合重复着他的理论:中国正在经历从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农耕文明架构下原有的一切文化都在迅速地瓦解、消失、散漫、泯灭。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社会的这类转型是从十年浩劫的“文革”到突然的改革开放这类非线性、非渐变的情势来实现的。农耕文明还来不及清查就被工业文明的浪潮所席卷而去,它们死得迅速且缄默,那是一种“非正常的死亡”。 正在“非正常死亡”的,冯骥才认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另一半”。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由它的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共同组成的。我们有一个文字历史的传统,一个文人精英的传统,一个王朝更迭的传统。但我们长时间疏忽了生活中还有一个民间活态的传统,一个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传统。二者都是民族精神的载体。由于历史的缘由,民间文化从未得到过与精英文化同等的地位,始终停留在口传心授、自生自灭的阶段。因此没有人能真正说清,我们曾具有甚么?现在还有甚么? 文化的大树总是在民间的土壤里埋藏着根系,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那样,“对许多民族,非物资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辨认标志,是维系社区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广东文化的生命线上,我们曾具有过哪些美好的东西?50年前、100年前、300年前,在一样的土地上生活的人,他们怎样思想过生活过? 薯莨纱:高科技没法复制的手工艺品 记得《红色娘子军》中南霸天那件外黑内棕、略带闪光效果的对襟布扣绸布衫吗?它叫“薯莨纱”(又名香云纱),丝绸中的黄金。这类质地轻浮、爽滑的桑蚕丝织物,油润乌亮,着体轻盈凉爽,乃旧时富贵人家的夏季理想衣料。在顺德伦教镇的成艺晒莨厂如今是全中国唯一的一家晒莨厂。“知道制作香云纱绝技的仅存师傅大多数已七老八十了,要抢救纱就得尽快!”陈厂长用极难听懂的顺德白话夹杂着僵硬的普通话忧心忡忡地说。 近些年也有一些电视剧中有类似的衣衫,比如《敌后武工队》中的大汉奸刘魁胜的衣服,粗一看好像是黑面棕色里子,其实那是用两层不同颜色面料做的假薯莨衫。现在做件薯莨纱是件太奢侈的事情――――染料薯莨,这是一种生长在深山里的植物果实,过去在广东的山区可以采到,而如今只能专程到广西收购;其次是暴晒的场地一定要用草地,否则产生不了阴阳色,而且还一定要用某种草;再者是泥。抹泥需得在每天的日出前。由于有了上述种种限制,1年内只是5月份至11月份能开工,制作香云纱的工人每天早早就得开工,而太阳高挂时,也正是工人进行晒莨最劳碌的时刻。这类手工染色构成的每匹布之间的色差,也正是香云纱的魅力所在,尤其是不同的原材料能染出不同的花纹,非常受外国人的欢迎。 1990年,曾有一个日本纺织业的工程师来过成艺晒莨厂。他不相信机械工序生产不了这类色彩一面深一面浅的玩艺儿,用了各种仪器去测试太阳光的热度、强度、紫外线等,又挖了草皮和泥去做种种实验和分析,结果却是徒劳无功。大连等地的研究机构也曾屡次实验过,生产出来的布料都达不到薯莨纱的效果。 高科技也没法复制的手工艺品,在广东还可以举出许多。 旧式婚仪:悄然淡出民众日常生活 2000年,韩国的祭祀仪式进入第一批联合国“口头和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仪式也可以成为文化遗产。广东千奇百怪的婚育丧祭仪式,无不打上广东独特的人文烙印,发掘保存得好,也可以申报“口头和非物资文化遗产”。 广府婚礼繁琐而隆重。经过“送年庚”、“小聘”、“大聘”三个仪式后,待嫁新娘此时便被“囚禁”起来,叫“住阁”或称“上阁”。请一些年龄相仿的女友相陪(伴阁),开始“叹情”,即哭嫁。一般多“叹”父母的恩德,和痛骂媒人切断父母和女儿之儿童白癜风怎样治疗情等。当年哭嫁都有成模式的哭嫁歌,但是最近有民俗学者去搜集,却遍寻不着。现在主持“送嫁妆”、“迎亲礼”仪式的“好命婆”和大妗姐都只会唱这一首:“1梳梳到尾,2梳白发齐眉,3梳儿孙满地,4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当年,操此职业者会唱的歌谣有上千首! 客家人婚娶仪式最高潮是安装床榻的戏谑仪式――――闹房。通常由木匠主持,一面安装和架接着床板、床框,一面和围观的人一道共同取闹。这时候闹房的人大多为男子,个个出口成章,言语粗放。木匠不时穿插具有固定格式的“斗床歌”,以此作为仪式的引导。男子闹过,则由妇女、老人和孩子治疗白癜风的特效药前去闹房。客家有经验的闹房者,常常能够触景生情,随手拿起1物,即能编成合输压韵的顺口溜。这类顺口溜,实际也就是中国古老的“撒帐词”,一词既出,新人必须向诌说者散发喜糖喜钱。据1999年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这些口头传统文化,已悄然淡出民众日常生活。 斗畲歌:只在传统戏中露面的玩乐情势 潮剧《桃花过渡》中桃花与渡伯斗歌一段特别脍炙人口。这类两人斗唱情势叫“斗畲歌”,如今只反应于传统戏中。斗歌在昔日是畲族的一种玩乐情势。在传统潮歌中也有一些迹象,如“畲歌畲嘻嘻,一千七百哩来斗,一百七十勿磨边。畲歌畲谐谐,我有畲歌一米筛;一千八百哩来斗,一百八十勿磨来。” 畲歌所依托的畲语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濒危状态”。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戴庆厦先生对说,目前,在我国使用的一共80多种语言中,大约有10多种语言面临语言功能衰退的“濒危状态”。据他了解,畲族会说自己本民族语言的只有1%至2%,总人数不过一两千人。居住广东潮州凤凰山的“狗头族”是畲族最早发展的1支,但是如今会讲畲语的只是族中40岁以上的人。 一个物种的消失,只让我们失去一种动人的风景;一种语言的消失,却让我们永久失去一种美丽的文化。戴教授说,抢救濒危语言和抢救大熊猫一样重要。“我们要用一切可用的手段,抓紧时间去记录那些处于濒危状态的语言,记录他们的历史文化、神话传说等等。”
(摘自:南方都市报作者:吴真)